在北京東單大華路1號,坐落著一家不同尋常的醫院:北京醫院。這所看上去其貌不揚的醫院,在公費醫療時期,曾有過一個特殊的身份—— “中南海定點醫院”。
北京醫院誕生記
曾任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副館長的夏佑新回憶: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尚不可能為每一位首長都配備專職的保健醫生,中南海的中央門診部,理所當然地承擔起全部醫療保健工作,幾位首長“共用”一個保健醫生是常有的事兒,但倘若遇到重大病情,還是要向北京的大醫院求援。但因為專家、醫務人員大多是從舊社會過來的,背景復雜,不能隨便讓他們接近中央高級領導人,以免節外生枝,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出于安全考慮,挑選一家醫院作為“中南海定點醫院”便提上了日程。
當時,京城里有名的大醫院很多,但地處東交民巷的北京醫院離中南海較近。而解放后經過人民政府的不斷改造,北京醫院從醫務人員思想素質到醫療設施、技術水平都迅速提高。時任衛生部長傅連暲十分重視這家醫院的改造工作,常常親自到該院指導。當他感覺到北京醫院已完全具備勝任最高榮譽的工作時,便向中央作了匯報。不久,北京醫院便正式承擔起中央首長的醫療保健任務。
“機字150號”診療證
北京醫院成為中南海的定點醫院后,服務對象一下子縮小了不少。因為要負責為首長治病,而且醫院里常常有首長住院治療,為了保證首長們的安全和治療期間的休息,北京醫院只能謝絕一般平民百姓求醫。這樣一來,在首都產生了一些影響,群眾對此有很多意見。
群眾的意見傳到了毛澤東的耳朵里,毛澤東也覺得有些氣憤,批評北京醫院是“老爺醫院”。毛澤東的話太有分量,給有關部門觸動很大,于是,在就醫對象上作了改進,擴大就醫者的范圍,平民百姓也可以前來求醫問藥。
北京醫院既然是中南海的定點醫院,因此并不限于服務中南海的首長,也包括在中南海工作的大批機關干部。北京醫院決定為所有在該院求醫的人配發統一的診療證,憑“北京醫院診療證”掛號、看病、住院、治療。
當中共中央辦公廳接到北京醫院的辦證通知后,立即造花名冊,呈送一寸免冠照片,為中南海所有求醫人員申辦了“北京醫院診療證”。
然而,當中南海里許多人都得到“北京醫院診療證”后,有關部門才發現,具體經辦此事的人員并未為毛澤東申辦。原來,具體經辦人員認為毛主席是領袖,不需要“憑證看病”。
于是,有關同志趕緊采取補救措施。他們向攝影師要了一張主席的一寸相片,為毛澤東補辦了一個診療證。補證時,工作人員沒有像平時那樣使用諸如“李德勝”(注:毛主席在解放戰爭時期用過的化名)之類的名字,而是直接寫上“毛澤東”三個字。
由于證件是補辦的,毛澤東盡管是中南海的“第一居民”,但此次卻不能像平時那樣“名正言順”地排在成百上千證件之首了。于是,毛澤東這個“北京醫院診療證”在證件的編號上就有了耐人尋味的一個號碼,即“機字第150號”。
毛澤東為北京醫院題寫院名
北京醫院發展得很快,該院決定對過去的門診大樓進行一次大的維修。當然,“北京醫院”的門匾也需更換。
但是,新的匾額由誰來題寫呢?院長周澤召為此愁眉不展。后來,有人提議:“能否請毛主席題字呢?”這當然是一個絕妙的主意,周澤召于是找到了衛生部長傅連暲。
然而,傅連暲答應后并沒有去找毛主席。他找到過去的老部下、而今毛主席的保健醫生王鶴濱。
王鶴濱認為此事并不難,毛主席一般不會因為這些事情使登門相求者為難。于是,他爽快地答應了傅連暲,接過宣紙,來到中南海豐澤園毛主席居所。
他簡單地向毛澤東匯報了一下北京醫院維修門診大樓和傅連暲求字的情況。毛澤東耐心地聽他說完,然后問:“他們要我寫什么呢?”
王鶴濱見毛主席這么說,知道他已經同意了,于是高興異常地說:“他們要寫‘北京醫院四個字,好像是掛在大門口的。”說完,王鶴濱從公文包里取出宣紙。
毛主席接連寫了三張。然后,他將三幅題字一一橫擺開來,退后幾步,點燃了一支香煙。這是毛澤東的習慣,每次寫完一幅題字,總要多寫幾幅,然后認真挑選其中一幅自我感覺滿意的留下,其余的都毀掉。
毛澤東仔細審視完,拿起其中的兩幅說:“這兩幅拿去吧,由他們選一張。”王鶴濱接過兩幅題字,眼巴巴地看著主席將另一幅字撕開卷團扔進了廢紙簍。
如今,北京醫院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干部醫院”。但不變的是,它或許是京城里最富傳奇色彩的醫院……(綜合《黨史天地》《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