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奇
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1894年考中狀元,被清政府授予翰林院修撰,是中國近現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江蘇南通調研,參觀了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贊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作為實業家、教育家廣為人知,其實他對近現代水利的創建貢獻極大,他的治水思想融會中西、影響深遠。可以說,張謇不僅是近現代實業家,更應尊為近現代水利的奠基人。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張謇起草了退位詔書,在隨后成立的南京政府任實業總長,同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1914年兼任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對水利的執著和貢獻,早期源于他目睹了江河泛濫帶給國家和民眾的災難,遂以治水為己任,投身于治理水患的實踐,黃河、淮河、長江、運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1914年,張謇上任伊始就提出《條議全國水利呈》,提出了“一宜導淮而兼治沂、泗二水,一宜穿遼河以通松、嫩,一宜設河海工程學校”等治理江河、興辦教育的主張。
張謇治理黃河。治理黃河是他首次治水實踐,在以后的治水生涯中形成他的治水思想和主張。《清史稿·河渠書》記載:光緒十三年“八月,(河)決鄭州,奪溜由賈魯河入淮,直注洪澤湖”。朝廷先是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李鶴年、河南巡撫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復派禮部尚書李鴻藻到工督修。是年,張謇隨恩師孫云錦赴開封府任職,協助治黃救災。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他多次冒著生命危險乘小船勘察黃河水情,幾乎走遍了黃河決口的各處,結合歷代黃河文獻資料,以“論河工”五次向當時的河南巡撫倪文蔚致函(《論河工五致倪中丞函》),張謇代擬了《疏塞大綱》,詳細闡述了他的治理方案。
張謇治理淮河。1913年4月,張謇任導淮局督辦。導淮始于1855年黃河大改道以后。黃河奪淮700年造成了淮河下游河湖堙塞,每年汛期蘇北成汪洋澤國,洪水數月不退。張謇推出標本兼治的主張:“所謂本者,則有如詳加勘估,確定入海及分流入江之路線”,“所謂標者,先浚淮沂近海入運之路,以殺其勢”。在《淮沂沭治標商榷書》中“擬分淮水十之七入江,其三全由舊黃河入海”,即“七分入江,三分入海”的治淮主張。張謇為導淮奔波了30多年,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編制了科學的規劃,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眾所周知,現在的淮河在新中國成立后主要采用的就是張謇的治淮思想。實踐證明,他的思想是科學的,也是切實可行的,超越了時代。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