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燕 高海燕 劉卓恩 張艷 張紅萍 閆素珍 代丞 楊松
摘要 通過調查河套灌區農藥使用情況,發現農藥在使用過程中由于銷售、實用技術、監管等方面的原因,出現農藥污染、過量或不當噴施危害、農產品殘留增加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病蟲害防治效果,分析了農藥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應對措施。
關鍵詞 農藥;病蟲草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9–0025–02
農藥是指農業上用于防治病蟲害和調節植物生長的化學藥劑。施用農藥是防治病、蟲、草、鼠害,獲得農業豐收的重要措施。在農業生產中,由于對農藥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規定缺乏了解,片面地追求農產品的產量和效益,導致農藥使用不當,出現很多問題,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綠色可持續發展[1]。
1 農藥使用現狀
1.1 農村現狀
河套灌區種植的作物包括:以小麥、玉米為主,還有少量的大豆、谷子、高粱等糧食作物;以向日葵、番茄為主的經濟作物,還有少量的青尖椒、葫蘆、瓜類等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因勞動力改變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由于很多年輕農民進城務工,留守務農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同時,隨著轉租地、流轉地的增加,集中種植一種農作物的面積擴大,為了省工、省力、省時,大量使用除草劑進行除草,為了作物增加產量,保證農作物的生長,在正常使用化學肥料的基礎上,大量使用葉面肥等。在這種情況下,會增加土壤的農藥殘留,污染環境,對可持續生產造成影響。
1.2 農藥使用情況
在栽培農作物的過程中,農藥的種類包括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和殺螨劑等,其中使用量最多的是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殺螨劑使用量相對較少(但在除了大面積發生蟲害或病害的情況)。以臨河區2019年農藥使用量計算為例,其中除草劑使用量最多占87%、殺蟲劑使用量占6.9%、殺菌劑用量占2.1%、殺螨劑占0.1%、其他農藥占3.9%。
1.2.1 除草劑使用情況 從使用農藥情況來看,除草劑使用量大,下面分析除草劑的使用情況。
除草劑根據使用方法分為播前除草劑(作物播種以前使用)、芽前除草劑(播后出苗前使用)、苗后除草劑(出苗后使用),有些土地因為草多,至少使用2種除草劑進行除草,甚至依次使用3種除草劑。這無形中增加了藥量。
采用后茬免耕種植的玉米地雜草較多,進行苗后除草,一般需要打2次除草劑進行除草,草多時甚至打3次除草劑。因此,增加了用藥量。
由于向日葵是一種耐鹽堿作物,人們習慣將向日葵種在鹽堿地上。鹽堿地雜草較多,大部分是蘆草、堿草等生命力頑強的雜草,一般除草劑很難殺死這些雜草。農戶大多采用草甘膦,以及芽前、苗后除草劑進行除草,使用2~3次除草劑進行除草,用藥量較大。
在一茬作物上多次使用除草劑,不僅會使雜草產生抗藥性,而且以后更難防除。同時,會使作物產生藥害,殘留藥劑對環境造成污染。
1.2.2 殺蟲劑、殺菌劑等農藥的使用情況 從使用農藥情況來看,殺蟲劑和殺菌劑的使用量相對較少;但在病害或蟲害發生的情況下,只有使用殺蟲劑或殺菌劑進行防治才能控制病害、蟲害的發生和發展時,就會相應地增加殺蟲劑、殺菌劑等農藥的使用量[2]。
殺蟲劑、殺菌劑的使用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為了預防苗期病害和蟲害使用殺蟲劑、殺菌劑進行拌種。二是在農作物生長的過程中,使用殺蟲劑、殺菌劑預防病蟲害。如種植青尖椒、瓜類、番茄等經濟作物,噴施殺菌劑預防病害;種植玉米時,為了預防玉米紅蜘蛛的出現,噴施藥效比較長的生物農藥進行預防等。
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戶為了預防病害,使用殺菌劑的種類和次數較多。這種情況存在盲目用藥的可能,既使環境條件不適合病害的發生,也使用藥劑進行預防,增加了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從而增加了作物和環境中農藥殘留量。
2 存在的問題
(1)農民對農藥污染的意識薄弱和農藥使用監管不到位。農藥從經營者那里銷售出去以后,要求如實記錄購買人的信息,但沒有如何使用藥劑和可以使用的作物等信息,存在監管漏洞。
(2)在農藥使用中,因為有些藥劑登記可以使用的作物種類少,而有的農戶沒有將其使用在登記的作物上,即使藥劑防治效果好,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風險,且不符合農藥按照農藥登記的作物進行使用的規定。
(3)生產者對農藥使用缺乏了解、病蟲草害防治手段單一,再加上農藥使用技術培訓不足。
3 對策
如何才能讓農戶盡量少使用農藥(尤其是除草劑),關鍵在于如何進行農事操作,使得雜草不會與作物爭奪養分。這樣就可以不使用或少施用農藥來防除雜草。藥劑施用得少,減少土壤中農藥殘留或沒有農藥殘留,能夠逐漸減少污染。這就需要改變農民使用農藥的觀念,以改善農藥使用情況。同時,需要采用相關控藥減害技術措施,有關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制度,加上廣泛宣傳,合理地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引起農民重視,才能循序漸進地控制藥劑將藥劑。
3.1 “種植模式”控藥措施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種植模式。種植模式不同,農田小氣候也同,病、蟲、草害的發生也隨著環境條件的差異,而導致其發生程度也不同。采用適合作物生長,能抑制病、蟲、草害發生的種植模式,就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從而達到控藥減害的目的。比如,單種小麥和套種小麥模式。單種小麥由于田間密度相同,通風透光條件就比套種小麥田差,溫度相對高,適合蚜蟲生存;而套田小麥,通風透光條件相對較好,溫度相對低,蚜蟲發生的概率比單種小麥低。發生蚜蟲病,可以不用藥劑防治,減少藥劑使用量,達到控藥的目的。
3.2 “栽培管理”控藥措施
在秋季作物收獲后進行土壤耕翻時,可以疏松土壤,并將雜草翻入土壤,這樣可以破壞蟲卵和病菌的越冬場所,減少來年病蟲發生源;調整播種期,錯開害蟲在寄主作物上產卵的時間,以減少寄主作物上的害蟲卵量,從而降低害蟲的發生量。在害蟲發生少或不發生時,就可以不使用農藥進行防治。此外,現代農業機械發展較快,且農戶使用率高,幾乎每戶都有可耕作的農機具。由于玉米、向日葵種植都采用覆膜、寬窄行種植,在空行采用機械耘鋤除草,不僅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溫,促進其根系生長,還可以清除田間雜草,在減少雜草的同時,減少害蟲產卵的場所,從而降低害蟲的發生概率。同時,減少除草劑的使用,減少了農藥使用量。
3.3 “生物、物理”防控控藥措施
“性誘”,即采用性引誘劑進行誘殺害蟲的雄成蟲,減少害蟲交配,從而減少產卵量;“燈誘”,即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采用燈光誘殺進行控制害蟲的發生量,從而減少藥劑的使用量;“色誘”,即使用黃藍板誘殺害蟲(利用的是害蟲對黃色、藍色的趨性誘殺害蟲);第四種是利用害蟲的“天敵”進行防治,即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如在向日葵開花期放置赤眼蜂卵,利用赤眼蜂成蟲將卵產在向日葵螟的卵內,孵化后的赤眼蜂幼蟲寄生于向日葵螟的卵內,使其不能孵化成幼蟲進行危害;以及使用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這樣可以減少化學農藥在作物和土壤中的殘留,從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3.4 “利用氣象條件”的控藥措施
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研究病蟲害發生發展的氣象條件指標,提前研判病蟲害發生發展的趨勢,適時噴藥防治,避免盲目噴藥造成農藥的浪費和殘留量的增加,充分利用氣象信息,在適宜天氣條件下,開展農藥噴施等工作。
3.5 改善種植結構的措施
采用輪作倒茬方式,改善種植模結構進行控藥。輪作倒茬后,由于作物發生了改變,適合上一年作物上發生的病蟲害失去了寄主,就不會發生病蟲害或病蟲危害程度減輕,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3.6 劇毒、高殘留農藥的控制使用
在農作物綠色生產中,如果病蟲害發生達到防治指標時,就需要使用農藥進行有效控制。但是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嚴禁使用劇毒、高殘留的農藥。尤其在蔬菜、果樹、瓜類等經濟作物上禁止使用這類農藥。從農藥生產、銷售到使用,每個環節都加大對這類農藥的監管力度,形成安全使用農藥的良好環境,為綠色農業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霍治國,王石立.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
[2] 霍治國,李茂松,王麗,等.氣候變暖對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0):1926-1934.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