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繼漢
摘要 隨著科學技術領域的不斷進步,氣象學相關訊息服務也為人民群眾帶來了極大便利,在農事指導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精準及時的氣象資料能為各項農業活動提供技術性幫助,可以有效避免因惡劣天氣或自然災害等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為此,從農業氣象在防災減災服務中的重要性出發,提出了農業氣象為防災減災服務的工作思路,以期為氣象工作者以及農業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思路
中圖分類號:S4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9–0035–02
氣象災害主要可以分為近期和遠期2種類型:近期氣象災害即由天氣運動異常引起的快速突然變化;另一類則是由長期的各類氣象運動積累及相關變化共同引起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危害。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中國的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而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也隨之增加。農業經濟的效益和工作效率越高,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就越大,基于此,氣象局要嚴格深入研究天氣變化和其他氣象現象,分析統計各類數據,切實為農業經營生產及農事活動提供科學、合理、高效的決策,促進農業經濟產業的蓬勃發展,減輕因自然災害帶來的農業經濟損失,幫助農業生產從事者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1 農業氣象在防災減災服務中的重要性
農業氣象的資料收集是基于各氣象部門及站點的監測數據進行加工分析所得,具有極高的準確性與權威性,此外,農業氣象數據能迅速且針對性地對某一系統或單體氣象現象做出合理準確的預告及動態走勢預測,在結合當地實際農業條件后,能及時為農業活動提供必要、可靠的技術性指導[1]。農業氣象預報在防止洪澇旱災、干熱風、雨雪雷暴、霜凍冰雹乃至病蟲害方面均有優異表現,是防災減災的重要核心環節。由于土地開發過度、水土流失嚴重等有利于異常氣候形成的現象日益嚴重,使得重大的極端自然災害發生頻率相比過去10年間有顯著提升,且此趨勢在未來將維持一定的增長速率。因此,將農業氣象的各項工作認知貫徹落實到位,在防災減災服務中顯得十分重要。
2 農業氣象在防災減災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2.1 氣候預警系統不夠完善,合理性欠佳
一套完整、科學的氣象預警體系是保障防災減災效果的基石,各級氣象部門能夠通過科學的偵測分析手段預測到一般的氣象異動,但有些單位無法將其匯總成可靠的預警信息,導致氣象資料的時效性與及時性無法得到保障,為下一級部門及人員的防護工作帶來了一定影響,難以實現工作的最終目的,無法確保防災減災服務的可靠性[2]。
2.2 農業氣象在防災減災服務方面過于單一
在現存的防災減災服務中,其形式過于單一,不利于對自然災害的提前預警和通報告知。在發生自然災害時,有關氣象部門需結合以往收集的數據,詳實地進行分析與判斷,確保預報的準確性。如果建模模型缺乏科學可靠性,歷史數據模糊不清,數據量過小,會對預測結果的精度產生影響。
2.3 相關人員的職業素養有待加強
農業氣象資訊關乎種植者的經濟效益及糧食作物的品質與產量,但與有關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無甚關聯,在進行氣象工作時,一些職業素養較低的相關工作者不能正確合規地完成操作項目,為防災減災工作帶來了阻礙[3]。而且一些氣象及防災減災工作者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在面對一些常見的問題時,無法快速準確地做出判斷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導致問題更加嚴重,不利于正常有序地開展防災減災服務。
3 農業氣象在防災減災服務中的思考及策略
3.1 建立可靠的氣象預警機制
科學、有效、可信的氣象災害預警機制,有利于在第一時間對將要發生的自然災害采取預防措施,幫助減少農作物減產減收的現象發生,避免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在搭建相關的預測系統時,應有效整合氣流動態、氣團發育形勢、當地農作物特性及分布等必要數據,并確保相關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及時性,以保證預警信息的準確性,從而減少后續的工作量,避免危害進一步擴大。例如,在強風來襲前應加強對易倒伏作物的防護工作,在冰雹將要來臨時需及時對抗災性較弱的作物覆蓋強度足夠的網狀物防護材料,防止作物被砸爛,影響后期產品的產量及質量。此外,需詳實完整地記錄每次的預報內容,有利于摸清自然災害的發生的周期規律以及自然災害臨近發生時期的相關數據特征,以便后期能使預報更為準確與可靠,有效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
3.2 加強與各部門的關聯性,完善預警聯動機制
對從事農業生產時所遇到的各類型氣象風險,要注意預防災害的發生,各地氣象部門要加強對氣象信息和預警信息的監測和預報,注重天氣預報及災害預警公告的準確性、可靠性以及時效性。在收到氣象災害信息后,應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在氣象服務的基礎上提出預防建議,以及有效的災后補救措施。為使不同機構的溝通交流效果實現最大化,應根據氣象災害強弱的實際情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加強與各部門的聯動,提高不同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效率,完善相關的預警溝通流程。同時,氣象局應與水利、民政、農業等部門建立預警聯系,鞏固農業生產,明確防災措施,制定科學建議,增強氣象服務的可靠性,切實達到預防和減少農業災害的目的。此外,資訊的傳播不應拘泥于傳統形式,應與信息化技術相互融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且高效便捷的方式,將有關資訊在第一時間傳達到所需人員手中。
3.3 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加大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
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人們在防災減災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思想理念相對薄弱、陳舊,導致在做好防災減災服務之后,接受與采取相應預防措施的農村種植者數量較少。因此,在基層地區要加強對防災減災及農業氣象災害與防護手段的科普宣傳,消除錯誤或落后的認知,將現代科學的新型防災減災理念深入人民群眾心中,在氣象資訊發布后能獲得更大的收益效果,減輕農業災害帶來的損失。
4 結束語
農業氣象在防災減災服務中擁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級部門及其相關的行業從事者應切實完成工作任務并落實到位,真正為我國盡早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及農業現代化的理想努力奮斗,將國家糧食安全觀念擺在首要核心位置,為提高農作物產量及品質質量打下堅實基礎,使“三農”工作的開展及完成變得更為順利暢通,推進我國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盧怡龍,丁雪婧,鄒正姍.氣象為農服務中防災減災工作的思考[J].南方農業,2021,15(12):220-221.
[2] 王鳳英.博湖縣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防災減災服務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 2019,9(1):80-81.
[3] 李雯.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農業的探析[C]//中國氣象學會.第35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10 水文氣象災害形成機理、預報預測預警與風險評估新技術.北京:中國氣象學會,2018:1.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