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琪



摘要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地勢地貌復雜。隨著人類生活對生態環境影響的不斷擴大,地質災害頻發,直接威脅到經濟發展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與氣象條件聯系密切,強化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研究有助于推進防災減災工作的高效開展。以平原地區區域性地質災害為著手點,分析地質災害與氣象條件之間的聯系,探討做好區域性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的措施。
關鍵詞 區域性;平原地形;地質災害;氣象預報
中圖分類號:P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9–0059–02
1 地質災害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分析
以平原地區的區域性地質災害為例,分析其地質災害特點與氣象條件之間的關系。
1.1 突發性
分析平原地區的歷史數據可以發現,引發地質災害的降水通常為局部強對流氣象條件造成的短時強降雨。這種降雨本身時間短且雨量大,甚至小時降水量≥100 mm,容易引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這些災害會威脅當地居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甚至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發展。
1.2 群發性
我國降水集中在5—9月,不同緯度的區域降水時間有所差異,從整體角來看,各個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影響。區域性強降雨是誘發各類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降水集中時間也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嚴重困擾著災害預警工作的順利開展。
1.3 滯后性
因為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不都是與強降雨同時發生,很多時候都發生在降水結束后,甚至發生在降雨數天后。僅從發生角度分析,地質災害的發生并不是由單一因素引發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強烈地質災害,整個積累過程體現出滯后性特點[1]。
2 氣象環境下的常見地質災害分析
2.1 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具有明顯的突發性特征。發生非常快速,可以在短時間內沖刷大量的泥沙和石塊,屬于洪流中相對特殊的一種類型。泥石流在山區的溝谷地帶多有發生,它的出現與自然因素有著重要關聯。冰雹、暴雨以及融水是造成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泥石流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甚至會造成區域性的毀滅災害[2]。
當前,我國大部分區域都存在泥石流溝,這些區域暴發泥石流的風險較高,且規模較大,因此需要做好重點預防工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泥石流的存在與人類的開發活動也有重要關系,因此,需要重視對地質災害的防治,以降低泥石流的發生幾率。
2.2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一種常見的環境地質災害,主要特點是持續周期相對較長,成因非常復雜,發展也相對緩慢,影響范圍較大,在防治工作的落實上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2.3 滑坡及崩塌
滑坡是一種危害性較強的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在斜坡的位置。崩塌主要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巖土體從母體中脫離,導致滾動、堆積以及崩落的情況出現。
當前,我國的許多平原地區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滑坡等地質災害,丘陵地區也是發生滑坡和崩塌的重要地帶,但規模相對較小,危害性也相對較小。
3 區域性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措施
3.1 監測監控氣象災害,奠定地質災害預防基礎
3.1.1 組建氣象綜合監測網 依據地區情況組建5~10 km格距的自動氣象監測網,實現相關區域全范圍覆蓋。同時,要在容易出現災害的區域設置雨量監測站點,將多要素自動氣象站設置在旅游景區和農業基地。
3.1.2 搭建遠程性監控系統 根據區域情況設置氣象災害實景視頻遠程監控系統,適當增加災害高發區的監測點密度(圖1)。尤其要在農業示范園區開展旱澇墑情監測。
3.1.3 建立信息接受處理系統 建設氣象衛星信息接受處理系統。依據現有的天氣雷達觀測網,形成區域雷達信息共享系統,逐步完善氣象警戒雷達系統。
3.1.4 實時氣象報警系統完善 搭建中尺度氣象自動站網氣象資料實時處理平臺,一旦相關指標達到警戒值,警報會在10 min中內發出(圖2)。
3.2 利用臨江降雨量預測泥石流
以諸暨泥石流為例,當地主要為坡面型泥石流。這類泥石流大多發生在崩塌、滑坡群發期,期臨界降雨值需要大于崩塌與滑坡(表1)。
前期降雨最少為50 mm ,最多達200 mm,而泥石流發生前1 h,無一例外,均有暴雨發生。1 h雨量約為崩塌、滑坡相應臨界值的2倍。據此,對諸暨泥石流的臨界降雨值確定如下:當前期降雨未達崩塌、滑坡相應臨界前期雨量時,分別按崩塌、滑坡對應臨界值的2倍來考慮。當前期降雨達到崩塌、滑坡相應臨界前期雨量時,分別按崩塌、滑坡對應最低檔次臨界值的2倍來考慮。
3.3 做好環境地質勘查工作
環境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需要合理利用科學技術,例如,借助計算機技術搭建自動化地質災害防治系統,分析存在地質災害安全隱患的地區,繼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利用這種自動化系統可以準確地進行預警與防治,通過GIS技術或巖土動量監測技術,實施實時監測的目的,嚴格監測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當超過系統限值時發出警報,確保人員與設備有充足時間撤離,降低環境地質災害帶來的影響。
3.4 高度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首先,政府需要對地質災害預防工作加以重視,根據當地的地質特點和環境特征,客觀分析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及其發生的概率,提出有針對性地制定地質災害的預防方案。其次,應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確保生態平衡,避免由于人為因素造成地質災害。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對地質災害知識的宣傳工作,并積極向群眾普及防范知識。在特定的季節,對多發的地質災害進行預估和判斷,加強預警和預防,降低損失。最后,可以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設立專項資金,一方面,可以加大防治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災后重建,進一步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4 結束語
平原地區區域性地質災害有著自己的特點,如突發性、群發性及滯后性等,直接威脅到當地民眾的生命安全與經濟發展。要想順利開展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就需要提高氣象預報水平,及時制定預報方案,不斷完善與創新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方法。
參考文獻
[1] 代永江.黃土地質區域降水規律分析與氣象預警研究[J].陜西水利,2021(8): 32-34,38.
[2] 李宇梅,楊寅,狄靖月,等.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精細化網格預報方法及其應用[J].氣象,2020,46(10):1310-1319.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