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蘭香
摘要 森林資源是大自然贈予地球生物的寶貴財富,更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響著動物的生存,同時也可有效調節環境。我國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給社會、民生、經濟都帶來了巨大的發展。近年來,我國林業遭受到明顯的破壞,給周圍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一些以利益為中心的人肆意揮霍林業資源,不僅破壞了環境,也讓蟲害問題越發嚴重,影響整個自然生態的可循環、持續性發展。基于此,研究了氣候變化下的林業蟲害防治技術,為改善林業資源問題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 氣候變化;林業資源;蟲害技術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9–0177–02
污染排放增多、林業資源破壞加大導致全球變暖問題日益突出。為了更好地應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惡化問題,從源頭上進行環境保護,針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將成為重點。良好的林業資源不僅能改善環境,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還能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在此背景下,做好林業蟲害防治工作,有利于保障林業資源健康發展。
1 氣候變化對林業影響探究
1.1 氣候環境改變為蟲害提供溫床
近年來,我國環境氣候發生了明顯改變,如氣溫逐漸提升,極端特殊的天氣增多,這些氣候變化會對我國農業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極端天氣的變化讓雨季時常增加,間接提高了蟲害率,蟲害在特殊氣候、環境下會迅速蔓延,時間長,危害大,防治也比較困難。若不能及時對蟲害進行有效控制,勢必會嚴重破壞林業資源,影響整個生態環境的穩定。
1.2 氣候環境改變增大了蟲害面積
經農業專家研究發現,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僅會提高蟲害發生率,同時會使蟲害爆發頻率及擴散面積隨之擴大。從我國歷年蟲害防治資料中可以看到,這些年我國林業蟲害防治工作嚴峻,且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從數量上看,近年來累計有超過800萬hm2的蟲害受災面積,中等危害地區占比高達50%。
2 蟲害防治相關技術
2.1 典型的大自然滅蟲
生態穩定發展有其自身規律與調節性特征,蟲害防治也會遵循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原則。而極端天氣變化會減弱甚至破壞生態穩定循環能力。自然界滅蟲主要指不借助人力、藥品、機械等手段實現病蟲防治措施,主要以生物食物鏈平衡為基礎,如鳥類、青蛙、蜘蛛等生物具有捕蟲能力。但氣候變化使鳥類生存受到影響,我國氣溫普遍增高,蟲害面積逐年擴大,由南方逐步擴大到北方,鳥類也因氣候變化擴大遷移面積,不利于大自然病蟲防治。
依靠大自然進行病蟲防治并不是最佳的方法,并不是所有生物都是病害蟲的天敵,加上森林被破壞,森林種群減少,也給蟲害防治增加了難度[1]。
2.2 藥物防治
藥物防治是林業蟲害防治中最常規的方法,基本方式為藥物噴灑。特別是以林業為生的農業經濟中,越來越多的農民對各類蟲害有了一定地了解與認識,能夠通過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進行蟲害防治,降低林業病害率。但藥物防治并非良策,加上氣候問題加劇,很多長期使用農藥的害蟲早已經形成了抗體,一些農藥已經無法進行廣譜性殺蟲,長期使用農藥也給植物生長、環境內動物生存帶來極大地影響。
3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林業蟲害防治技術探究
3.1 明確林業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林業蟲害防治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復雜性的工作,相關人員需系統掌握林業專業知識,包括常見植物的生長習性、常見的病害蟲、專業的林業保護知識等。林業管理工作者要明確林業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完善林業防護技術、蟲害專業治理流程以及林業保護管理機制,促進林業健康、持續發展。同時,林業治理是一項技術活,講究科學性,要做到保護環境、保護動植物良好地生存。因此,林業管理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管理技術、蟲害防治技術,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科學的蟲害防治措施,強化對林業資源的監管[2]。
3.2 有效開展無公害蟲害防護技術
隨著全球變暖問題的不斷嚴峻,全國各地已經頻繁出現各類極端天氣,也給我國農林業帶來了極大地影響。有關部門要強化對林業資源的管理與維護,開展一系列系統性的專項林業蟲害治理工作,重點在于保護環境,采取更為專業、長效性的病蟲防治方法,盡可能降低對環境、植物、動物的影響。
3.2.1 做好長效性的林業蟲害防治工作 氣候問題加劇了蟲害對林業的影響,在進行林業蟲害防治過程中,相關部門要考慮蟲害出現的機理、面積、危害性、傳播性等特征,在蟲害出現的初期做好嚴格的防害處理,盡可能較低林業損失,改善植物生長環境。首先,做好育苗工作。例如,選擇健康、茁壯、消毒的優質苗木,這樣的苗木生長更快、抗病性更強、對環境變化的影響也更小。其次,提供良好的育苗環境或種植環境,保障苗木健康茁壯成長。種植地的選擇要考慮苗木的生長習性,如陰暗潮濕地區應選擇與之匹配的苗木品種,合理種植,利于苗木抗病,同時保持苗木多樣性生存[3]。
3.2.2 利用生物技術展開蟲害防治 自然界的每個物種都是生態循環的一部分,有著相生相克的特性,維持生態穩定,促進自然界和諧發展。在林業保護中,管理人員應盡可能地保護生態穩定與平衡,防御外界干擾,提高生態環境下植物的抗蟲害能力。例如,林業中的各類動物,有的以植物果實為食,有的以小昆蟲為食,也有的以植物上的蟲害為食,管理人員可利用生物之間相生相克的關系引入相關益鳥進行蟲害防治,如啄木鳥、山雀、喜鵲等,同時也要做好生態環境的維護工作,避免外來人員進入林區破壞植被、捕殺小動物。此外,可進行微生物防治,引進專業的管理團隊,根據植物病害具體情況采取專門的微生物防治法,有效控制蟲害的發生和發展,如引入白僵菌可以防治馬尾松毛蟲。微生物防治在林業蟲害防治中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3.2.3 采取化學試劑進行林業蟲害的防治 化學防治是目前林業保護最常規、最有效的辦法,但對林業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長期使用也會給病害帶來一定的抗藥性,因此,這種病害防治法需不斷優化、改進,實施過程中需采取相關隔離保護措施,避免誤傷周圍的動植物。我國林業病蟲防治常采用高空作業飛機進行農藥噴灑,農藥治蟲價格實惠、作業面積廣、效果快,但也存在明顯的缺點,如破壞環境、影響動植物生存、具有毒性。相關研究者要不斷創新農藥技術,研發更具有針對性的農藥,降低農藥對環境的破壞。
4 結束語
目前全球化變暖問題加劇,很多國家、地區都出現了異常極端的天氣,為林業病害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給整個環境生態鏈帶來了影響。林業管理者及相關研究人員要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給環境、人類帶來的影響,積極做好蟲害防治工作,加強對專業人員的培養,創新林業蟲害防治技術,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鵬.探析氣候變化下的林業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園藝,2017(12):63.
[2] 王曉東.探析在氣候變化下的林業蟲害防治技術[J].民營科技,2017(3):187.
[3] 李亞楠.氣候變化下林業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思路[J].現代農業科技,2015(13): 181.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