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這樣一句標語——“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系民族尊嚴。”中國有一支年輕的航天人隊伍,他們是真正的希望所在。在探索浩瀚星空的路途上,這群心懷宇宙的年輕人,正用行動踐行著理想。
2011年,20歲的于新辰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與航天工程專業。當很多同學選擇讀研或出國時,他卻放棄讀研機會,一頭扎進西昌發射場,一待就是10年。
2012年,于新辰成為火箭常規動力系統中一名普通的操作手。僅用了一年,他便勝任此崗位,并開始擔任該系統火箭專業負責人。
于新辰的學習能力有目共睹,因此,火箭低溫動力系統需要操作手時,他成為合適的人選。這是一個高強度的工作崗位。低溫動力系統涉及液氫液氧低溫推進劑的加注工作,低溫推進劑溫度極低且易燃、易爆,測試流程復雜、煩瑣。這就需要操作人在發射前的8小時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不能出現任何紕漏。
為了快速發現可能存在的漏點,于新辰漸漸練就了一項本領——“聽聲檢漏”。這項本領曾讓他多次成功排除故障。同時,他經常對照圖紙反復核對每一個接頭的狀態,這讓他閉著眼睛就能說出接頭的位置和細節,因此被同事稱為“活圖紙”。
火箭低溫動力系統指揮員,常和易燃、易爆、易泄漏的燃料打交道,被稱為“最危險的崗位”。于新辰說:“最大的挑戰不是這些,而是發射前的每一項工作,如果某項工作出了問題,很可能導致發射推遲或取消。另外,還有面臨突發情況時如何快速精準定位、及時科學處置,保證發射順利進行。”
工作以來,他參與并圓滿完成了航天發射任務80多次、成功發射110多顆衛星,多次排除影響發射成敗的重大故障,對每次任務起到“保駕護航”作用。
當初為什么沒有留在北京?于新辰的回答是:“國家和學校培養我學了四年的航天航空專業,還是希望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相應領域。”
于新辰一直記得,“當時的航天航空學院院長是王永志院士,他是我國首任載人航天總設計師。畢業之前跟我們座談時,王院士提到了國家航天事業發展的規劃,未來有探月、深空探測等,我們有很多偉大的事業要去做、去實現”。
2021年5月15日清晨,“天問一號”平穩著陸火星。
那一刻,一名女調度員以平穩的語速,準確而堅定地發出一條條指令。這名沉穩的女性就是“天問一號”北京總調度、29歲的鮑碩,她也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第一位女性總調度。
2010年,18歲的鮑碩考取北京理工大學信息對抗技術專業。鮑碩回憶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越院士的課,老先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深深影響著我,引導著我為熱愛的研究方向不懈努力。”
畢業后,鮑碩進入航天系統工作。此后5年的努力,使得她在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上都達到極佳狀態。身體上,要練到連續工作后還能精力充沛、專心致志;心理上,要在高強度的狀態下,保持平穩的心態,以應對突發事件。
2019年,鮑碩第一次擔任首席調度員,并擔任“嫦娥四號”的指揮。一年后,2020年,28歲的鮑碩被任命為總調度。
訓練是艱苦的:每天只能睡3小時,就是為了在指揮時能堅持30小時不休息;而為了保持體能,鮑碩一直堅持每天早上5點晨跑。
2020年11月24日清晨,“嫦娥五號”探測器一飛沖天,鮑碩用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調度口令,開啟了“嫦娥五號”25天的旅行。就這樣,在執行任務期間,鮑碩連續20多小時沒有休息,并以“北京”為代號,密集發出上千條沉著有力的指令。
同事如此評價鮑碩:“只要一進飛控大廳,她就像變了個人,成了鋼鐵俠,可以長時間不喝水、不吃飯,也不休息。”
那根弦在鮑碩的心中始終繃著,她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這個崗位上40年來都沒有過女生,自己一定要開個好頭”。
年齡小,卻被稱為“大姐”;身材小,卻能撐起航天夢。
周承鈺被網友稱為真正的“火箭少女”,又被同事稱為“大姐”。其實這位“大姐”是95后,身高只有1.58米,但工作能力很強,這讓她足以勝任“嫦娥五號”探月任務連接器系統指揮員的工作,并成為文昌航天發射場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指揮員。
周承鈺來自貴州。在工作中,“大姐”能吃苦,肯吃苦,是有名的硬角色。
“大姐”的稱號不是空話,而是用實際行動獲得的。在一次3公里測試中,看似嬌小的周承鈺戰勝了超過一半的男同胞。“大姐”這一舉動打破了單位同事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長征五號”遙三火箭測試任務中,周承鈺被定崗在位于臍帶塔15層的二級連接器配氣臺。通往15層的路,是傾角接近90度的180級鋼鐵臺,因此,很多地方難以直立行走,必須手腳并用才能爬上去,好似“天梯”。正常人跑一趟都很困難,而周承鈺有時一天往返四趟。
15層的工作環境,空間不到8平方米,沒有空調,足以讓人心驚膽戰——測試間里設置了2個配氣臺、4個轉接盒以及上百根電纜和供氣管路。雖然只有3個人在里面工作,但大家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并且要時刻忍受高壓氣體流動的嘈雜。在這樣的環境中,周承鈺堅持干了60天,一天都沒有遲到。“長征五號”火箭的復飛之戰,留下了周承鈺的艱苦足跡。
同時,她還是文昌發射場動力系統隊伍中換崗最頻繁的人。每一次換崗,都需要極大的勇氣。不同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差別巨大,這需要周承鈺始終堅持學習。也正是這種精神,讓她盡快適應不同崗位。
周承鈺第一次出手,就承擔了“嫦娥五號”任務,并成為整個發射場的首位女指揮。她看上去淡定,背后卻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因為,連接器系統的工作原理相當復雜,且設備分布廣、協調接口多,稍微不小心就會踩“雷”。周承鈺必須時刻緊繃神經,一絲一毫馬虎都不能出現。
不怕苦,敢攀登,勇創新,這才是新一代的航天人。
正是有了像于新辰、鮑碩、周承鈺這樣心懷航天夢想,充滿朝氣與希望,不斷努力奮斗的年青一代航天人,我們才完成了一項項龐大而復雜的航天工程。
如今,他們已經開始迎接全新的挑戰。90后航天人用行動詮釋了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從他們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中國航天無限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