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麗
文化一詞在《周易》中見之“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為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來治理天下。文化的核心問題是人,有人才能創造文化。學校文化有其內涵和外延,它是學校中生活的人中間生長和生成出來的原生態、生長性的東西。要從學校歷史中來,從辦學沉淀中來,從師生中來,從家長和社區中來,學校文化是學校成長的DNA,是走出校園的師生自帶的樣子。先要內化到師生的心里,再外顯于師生的行動中。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第一初級中學(官士墩校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探索出了一整套適合于寄宿制學校和諧發展的管理模式。全校126名任課教師敢于創新,樂于奉獻,把教育教學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有機結合,將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科學統一,在小班制教學輔導中全程跟蹤學生學習,確保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學業成績的提升。科學、嚴謹、規范的管理讓校園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學校的文化經過提煉、打磨,成為一個朗朗上口的概念后,就需要大力對外進行宣示,“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我們校園的一草一木、一路一景、一墻一門、一室一蓋、電子屏、宣傳手冊、微信公眾號等這些外顯的場合都需要有明顯的宣示學校文化的信號。
學校的樓棟命名,都是以“三”命名,三致樓、三適樓、三慧樓、三元樓、三省樓,等等。“三”即來自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寓意為希望學校的未來是勃勃生機、充滿希望,讓幸福永遠傳遞下去。
外顯于行很容易,要內化于心難。因此,學校需要和群眾對話,和教師對話,和學生對話,還要和自我對話。通過觀課、教研、會議、座談等各種場合,讓學校文化不斷融合、升華、生長,并走進每個人的內心,形成外在的言語、行為。
幸福教育培育的就是滿臉幸福的師生,希望教育培育的就是洋溢自信的師生,健康教育培育的就是身心陽光的師生。文化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溫度的,存在于師生之間的交流中,外顯于各個細節中。參加車谷校長培養已有幾個月了,回顧學習歷程準備資料的倉促、參加筆試的緊張、答辯面試的焦慮、成功入選的驚喜、首次開班的熱情、九月培訓的欣然、入校調研的忐忑、匯報規劃的憧憬。一步步走來,我們在不斷地思考著、學習著、表達著、生長著,是這樣的經歷告訴我們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學校文化的核心落腳點是人,工作中我們要始終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的根本問題:“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文化為指導來形成學校的教育信條、評價準則,學校辦學才能走向文化治校的教育自覺,文化才真正地“生根”。作為校長一定要用文化來引領學校的真實“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