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
體育、音樂和美術,并稱為小學階段的“小三門”,老師們除了要承擔一周不少于18課時的教學量,還要兼顧其他工作,在專業教師人手少、工作量大的現實情況下,小學科教研如果沒有清晰的目標和合理的規劃,很容易流于形式。
問卷前置。學期結束后,我制作了一份“教研,我們是認真的”調查問卷,請組內老師勾選,調查內容涉及組內文化、教研形式、內容、效果以及對我工作的建議等。調查結果顯示:有兩位老師希望教研的氛圍是輕松快樂的;三位老師提到希望能豐富教研內容;所有老師都提到,希望有機會進行專業技能學習。
我針對反饋頻率較高的問題進行了調整,如將教研前5分鐘定為“純聊天”; 通過共同練習技能豐富教研內容……
真參與,真思考。教研,不論是討論活動方案,進行話題研究還是議課,都需要每位老師坦誠溝通,直說真話。第一步還是得有話可說,把大而空的問題盡可能縮小到具體的“點”上。因此,我們在觀課時使用觀課表,上課教師將自己最希望獲得其他老師建議的問題點定為觀課點,呈現在觀課表上,大家圍繞觀課點觀課、議課。這樣,就避免了脫離老師實際需求的泛泛而談。
制定發言規則。我們一起約定了2條發言規則,一是“發言無錯”,二是“人人1+1發言”,即“一個優點+一個建議”。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大家慢慢形成了習慣。
提倡直說真話。每次觀課議課都是一次老師們之間難得的交流機會,可有時候我們容易失去。
在前不久的一次議課中,A老師直言不諱地提出授課老師一個大家都沒有注意到的問題,授課老師不僅沒有覺得“難為情”,還帶著大家一起現場翻閱教參,查找資料,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究。這樣的教研,大家收獲滿滿。
聚焦、追問、頭腦風暴。在教研起初,我們進行一輪“1+1”(一個優點加一個建議)發言,發言內容不重復,如果出現頻率比較集中的問題,可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二次研討。可通常的情況是進行一輪“1+1”評價后,問題不聚焦,進行不了第二輪探討,議課就草草收場。研究始終停留在表面,看似研究了,老師們卻收獲不大,怎么辦?
從一個問題遷移到一類問題,不斷追問,直到梳理出具體策略。
一次聽課,C老師請孩子說出圓形家族有哪些成員,有孩子回答:“圓錐。” C老師又問:“圓錐屬于圓形家族嗎?” 孩子們沉默了,這個課堂臨時的小插曲就這樣過去了。過后回想,C老師針對臨時突發情況的處理和回答有沒有問題呢?是否還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我將這個問題留在議課環節大家探討。
大家充分思考交流,竟由此梳理出了美術課堂突發問題的系列處理方法: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或回答,如果老師非常確定答案,當時就直接給孩子講明;如果孩子回答是錯誤的,老師要及時糾正。
聚焦問題,換位思考,開展頭腦風暴,收集策略。教研時,常常是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總不聚焦,或好不容易抓到可以研究的問題,卻簡簡單單兩句話說完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以“如果我來上”為思考出發點,老師們接受挑戰,在限定時間內展開頭腦風暴,紛紛給出自己的教學方法。
經過不斷實踐,一學期的教研活動下來,美術組梳理出了低段(一二年級)美術課堂作品展示及評價方法;高段(3~5年級)美術課堂作品展示及評價方法;美術課堂突發情況處理辦法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策略。
小學科究竟研什么,怎么研?經過實踐我們發現,有“法”可依,有路可循。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