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湘玲

“99分都是不及格”,初看這句話,你是不是震驚于它背后的苛刻?或者覺得過于夸張?別不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陸元九就是用這樣嚴格的態度對待工作的。
101歲的陸元九是世界上第一個慣性導航儀器學博士、我國第一個航空系大學生、我國航天事業開拓者之一,也是獲得“七一勛章”的最年長者。
陸元九利用豐富的知識儲備,在多個領域發光發熱。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陸元九和同事們組裝出我國第一個探空火箭儀器艙模型,隨后在他的主持下,我國第一臺大型精密離心機在長春誕生。接著,陸元九被調往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擔任所長。在他及眾人的推動下,中國航天事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陸元九十分注重人才培養,他希望有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能不斷頂上,扛起航天事業的旗幟。1984年,陸元九擔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科技委常委。在他的督促下,航天人才輩出,斷層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深知航天無小事,陸元九一直對工作要求十分嚴格,他要求大家開會時要準時,并以身作則早到會場,遇到遲到的參會者,他會毫不留情地讓對方站在外面,說明遲到原因后方能參加。工作中,陸元九不允許任何一個細微差錯存在。有時候,為了技術問題,他甚至會與同事爭得面紅耳赤,還漸漸成了業內“個性倔”“要求嚴”的大名人。有意思的是,因“嚴格”的名聲在外,每次陸元九受邀參加相關評審會和研究生論文答辯等活動時,在場的人總是分外緊張。
其實,這一切不是陸元九故意為難大家,他常對同事和學生們說:“航天人如果做不到事事認真、謹慎,就很難扼住失敗的命運,因為我們的產品是要上天的,一定要保證質量。要求嚴格,可以進步快一點?!?/p>
科技的發展總不是一帆風順的。1996年,長征三號乙發射失敗,剛起飛就傾斜失控,22秒后撞山爆炸。其中,火箭內的慣性器件就是出自陸元九時任所長的航天十三所。這一事故也給當時76歲的陸元九帶來了很大的打擊,他第一時間趕到西昌,認真調查事故原因。隨后的幾個月里,壓力巨大的陸元九常常夜不能寐。后來,在他和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找到了火箭發射失敗的關鍵原因。
痛定思痛,面對慘痛的教訓,陸元九在分析總結之余,對待工作越來越嚴格,對團隊的要求也再次升級:“上天的東西,99分都是不及格,相當于0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還要評好壞?!焙喍痰脑捳Z,表達出來的是毋庸置疑的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更體現出陸元九對航天事業濃濃的責任心。
正是得益于對科學事業的這份超乎尋常的嚴謹和認真,陸元九不僅自己功勛卓越,還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航天青年才俊。如今,耄耋之年的陸元九仍然活躍在航天一線,奉獻自己的光和熱,還捐出積蓄,資助科學研究。
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陸元九動情地說:“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們,把創新當作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科技報國,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我們偉大的國家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