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蘭 毛臣磊
(山東省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戒毒所強制醫療區,山東 濟寧 272051)
精神分裂癥屬于臨床中相對普遍的重癥型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表現主要是以人格解體、與周邊環境的不協調、精神異常活動為主,疾病嚴重時患者還會出現妄想、幻覺等思維現象,此時會導致患者并發沖動與傷人毀物等負面行為[1]。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臨床中雖然可以借助藥物實現癥狀的控制,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發生頻率以及時間,但是因為疾病本身的復發性特征,導致臨床中患者仍然存在低生存質量的現象[2-3]。對此,為了進一步提高患者的預后生存質量,本文以我院部分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案例,探討不同護理方案的應用價值。
在2019 年1 月到12 月開展研究,總共入選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102 例。實驗組、常規組均入選51例患者。常規組例數51例,男女例數29例、22例,年齡平均數39.54歲,病程平均數3.24 歲;實驗組例數51 例,男女例數28 例、23 例,年齡平均數39.64 歲,病程平均數3.33 歲。上述基礎資料無對比意義,P >0.05。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慢性精神分裂癥,所有患者均可以根據臨床醫師要求規范用藥。
常規組應用傳統護理方案。
實驗組應用分階段整體護理。護理措施:制定護理干預策略,整個護理過程涉及到6 個階段,分別為始動訓練、飲食訓練、文體工娛訓練、心理訓練、環境適應訓練、社會回歸訓練,不同階段均實施1 個月。訓練開始之前需要先制定詳細且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并做好對患者日常生活的作息調整,配合不同的階段進行訓練。先以生活質量與能力的改善為主,注重對患者的社交溝通能力的培養,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結合營養狀態、身體狀況以及個人喜好等因素做好合理的飲食方案調整,為患者提供個體化購物訓練、歌唱競賽、集體心理治療以及生活經歷分享等,促使患者在參與活動之后可以記錄收獲與體驗,并進行護理效果評價。同時明確護理期間存在的問題,為后續的階段護理措施提供質量改進依據與方向。另外,護理期間需要全程注重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以激勵性措施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
統計兩組患者的療效指標。
治療效果采用自制的自評量表進行統計,患者精神分裂癥狀完全消失并且恢復正常生活理想則判斷為顯效;患者抑郁狀況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是仍然需要適當引導,心理狀態相對于治療前有好轉則判斷為有效;其他患者判斷為無效。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數據采取2 次記錄、分析。數據處理方式基于具體數據類型進行處理。統計學分析期間應用X2(百分比數據)、T 值(均數數據)進行檢驗分析,數據對比結果中P 值<0.05 則帶有滿足統計學意義標準。
實驗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常規組,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比較
精神分裂癥屬于臨床中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精神狀態、依從性等方面都和精神分裂癥的復發率存在直接關聯,所以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提供有效地護理干預措施顯得非常重要,是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的關鍵,同時也是降低患者疾病復發風險問題的有效措施[4]。分階段整體護理干預措施屬于近些年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衍生與發展而來的一種護理措施,其可以將整個護理任務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并針對不同階段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促使患者可以遞進性的參與,從疾病的有效控制逐漸過渡到順利回歸社會生活,從而讓患者的預后生存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常規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情緒指標無差異,P >0.05。該結果證明分階段整體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突出,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期間具備較高的實踐性普及價值,間接性實現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改善,提升護理整體質量,降低患者生存質量低風險,可以作為常規護理措施。
綜上所述分階段整體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應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對于患者的癥狀控制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值得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