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山西西山煤電新產業有限公司
近幾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對殘疾人事業發展越來越重視,本文主要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將現階段殘疾人事業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同時從道路、理論、制度三個方面分別進行研究,希望對殘疾人事業發展體系的構建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可以推動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
現階段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體系發展的關鍵環節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完善的特色社會主義體系和制度。殘疾人事業是一種人道主義事業,同樣也是社會主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殘疾人事業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應該選擇科學合理的道路,尋找理論支持,同時還要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措施。具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事業發展過程中,相關學者也做過很多研究,但是,結合以往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有的研究僅僅是在分析殘疾人事業發展理論,有的研究僅僅是對殘疾人事業發展體系進行評價,總體來說,這些研究并沒有將道路、理論、制度三個方面進行有機結合,只是對殘疾人事業做出了系統化分析。這些研究顯然具有單一性,不過對于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和研究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所以說,建設殘疾人事業體系不僅需要提高系統性,還要選擇和我國國情、殘疾人事業情況相適應的發展方向,要有相應的理論作為支持和基礎,在制度方面政府也要給予足夠的支持,將發展方向和理論支持進行有機結合,付諸實踐[1]。
殘疾人事業建設過程中,需要提高系統性思維和系統性研究體系,也就是說,要想實現殘疾人事業的穩定發展,要和建設小康社會一樣,全面深入和發展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要有更深層次的理論體系作為解釋和實踐的根本。希望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提供解釋框架,進而促進殘疾人事業體系可以穩定建立和發展[2]。
改革開放以來無數實踐例子證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尤為如此,在不斷改進和發展中,結合國情,選擇合適的道路。所謂國情,就是國家在發展階段中各種情況的統一,不以人的意志轉移,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所在,也決定著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殘疾人事業發展更加需要結合實際國情來建設,主動服務于經濟發展大局。我國現在的基本國情就是人口數量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底子薄弱,長期處于發展初級階段,殘疾人事業建設情況則是殘疾人數量較多、殘疾程度不同、類別不同,殘疾人處于社會底層,是弱勢群體。殘疾人事業體系的建設應該立足于基本國情,迎合改革大趨勢以及國家發展戰略方針。
只有結合實際國情和殘疾人情況,堅持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發展道路,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建立勞動福利型殘疾人事業發展方向,同時整合社會資源,以此來促進殘疾人事業體系的建設[3]。
首先,完善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各項機制,包括工作機制和領導機制,我國屬于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殘疾人事業也是社會主義事業中較為重要的環節,需要在黨的領導下有序展開。殘疾人事業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已經逐漸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和領導機制,這也是目前殘疾人事業具有的獨特優勢,是殘疾人事業體系能夠取得成功的保障和基礎。政府和黨委應該時刻踐行執政為民的理念,重視殘疾人事業發展,制定相關政策給予鼓勵和支持,始終以殘疾人為主體,充分維護殘疾人自身利益,不僅要維護殘疾人根本利益,還要實現和發展殘疾人根本利益[4]。
第二,堅持走勞動福利型道路,該種類型的道路主要是將殘疾人就業放在首位,解決殘疾人基本問題、發展事業基礎、實現勞動基本權益,這些都是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如果僅僅依靠救濟和福利補貼的話,是很難實現殘疾人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我們要盡量避開高福利政策道路,這不符合現階段我國發展實際狀況。通過培訓、教育等方法來促進殘疾人就業,讓殘疾人獲得生存手段,實現人生價值才是最應該采取的方法。
第三,發揮殘聯的組織作用。殘聯組織是政府和殘疾人群眾之間的重要紐帶,承載著重要的使命。職業精神中應該始終秉持廉潔、奉獻、服務等,始終踐行黨的宗旨,充分落實各項職能,包括服務、管理、代表等,維護殘疾人利益和合法權益,履行法律職責,承擔政府委托的重要責任,管理好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促進殘疾人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是殘聯應該完成的任務和職責[5]。
第四,動員社會力量,社會資源的加入可以讓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得到進一步推動,殘疾人屬于特殊群體,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他們也希望可以參與到社會中,這也說明殘疾人事業具有社會性質。殘疾人公共服務模式應該包括以下幾點: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政府的主要責任就是對公共服務標準和規范進行規定和完善,適當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服務主體的整體服務水平和質量。除此之外,還要結合不同的殘疾類型采取額外公共服務內容,擴大志愿者隊伍,鼓勵社會組織對殘疾人事業體系建設貢獻力量,發揮積極作用。
在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背景下,殘疾人事業發展要注意以下幾點內容:
第一,不要對殘疾人有偏見,要將其和健全人一樣平等對待,殘疾人也具有公民權利,不應該受到歧視。傳統觀念認為殘疾是因為前世的因果報應,甚至認為殘疾人是家庭的累贅,會給社會帶來負擔,所以一直以來,殘疾人都受到來自社會的漠視和排斥,這種想法并沒有消失,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對殘疾人持有偏見態度。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會因為殘疾人的身體缺陷而拒絕雇傭,即便順利入職,也不能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社會對殘疾人的歧視已經嚴重阻礙了殘疾人的基本生活,連最基本的權益都很難保證。所以不僅要保證殘疾人的生活權益,還要消除人們對殘疾人的歧視和偏見,全面促進殘疾人事業建設,進而提高殘疾人參與社會的能力[6]。
第二,殘疾人是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會也要盡職盡責,對殘疾人提供必要的補償和福利待遇。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和事業狀況,將殘疾人事業發展作為根本,由于殘疾人生活水平較低,所以提高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性也十分重要。國家應合理安排相關制度,建立補償機制,確保殘疾人的基本生存和事業發展[7]。
第三,殘疾人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創造者,大量實踐研究表明,殘疾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他們也有貢獻和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不能因為殘疾人的一些身體缺陷就直接否定其潛在的社會能力,社會和政府應該增加對殘疾人的重視。雖然殘疾人和健全人相比確實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并不妨礙其他思維感官發揮自身作用,通過揚長避短的方法,殘疾人依然可以實現自身價值,為社會創造價值,貢獻自身力量。這樣才能讓殘疾人克服自身自卑心理,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
殘疾人事業發展是目前中國特色事業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殘疾人事業發展可以促進社會整體發展,制度建設也可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所以,只有堅定不移地走持續發展道路,踐行核心價值觀,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制度建設,這樣殘疾人事業發展才會在歷史征程中走出更大的進步,在未來也會有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