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起宏 北京天譯科技有限公司
效率是人類活動追求的目標;社會主體在社會生活中地位的公平,特別是在社會生產中的起點、機會、過程和結果的公平,也是人類社會活動追求的目標。這兩大目標之間的內在關聯和政策、制度安排,成為社會學家永恒的課題和解答不盡的兩難選擇。傳統觀點認為效率與公平是人類經濟活動中的一對基本矛盾,但是也有許多不同的認識和看法。在我看來,公平和交率不是一對矛盾,它們是不同層次的兩個問題,在本質上它們是統一的。
《辭海》上定義:“公平亦稱公正,是人們從既定概念出發對某種現象的評價。亦指一種被認為是應有的社會狀況。反映社會生活中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作用和地位、行為和報應之間的某種相適應關系。”這一概念比較抽象,難以在實踐中操作和落實,還需要深入分析。
第一,公平具有社會屬性。公平是人們從事社會活動引發的問題,如果人類不是結成社會維持生存、享受生活和推進發展,就無所謂公平問題。
第二,公平是相對的。公平是社會生活中社會主體對權利和義務、作用和地位、行為和報應等問題的主觀見諸于客觀的認知。因而公平是相對的,對公平的認知因人因地因時而異,公平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階級性。那么是否存在客觀的被人們普遍認同的公平觀,或者說人們的公平觀是否存在最大公約數,這對于國家和社會的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來說,是非常重要和現實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分析人們為什么要提出和追求公平。
第三,利益關系是公平的本質。人的本質是趨利和理性的,人投入社會活動是為了自身的生存、享受和發展,個人投入社會活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取回報,也就是利益。首先是為了獲得滿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利益,當生存需要滿足后,人們更關心的是獲得享受和發展的需要,由于人的需要是無盡的,而社會利益是相對有限的,所以人們在社會活動中投入和回報的關系就成為問題,追求合理的回報就成為人們提出公平問題和追求公平的出發點和目的。所以說公平問題的本質是利益關系問題。
第四,公平的實質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獲取與其投入相適應的回報。一個國家和社會,試圖通過整合個體的公平觀來得到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所需的為絕大多民眾所接受的公平觀,在技術、時效和成本上都是不現實的;實踐表明,從執政者的價值取向出發硬性推行其公平觀,也不一定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那么是否存在客觀普適的公平觀,理論上如何界定?從人們追求公平的目的和公平的本質出發,聯系個體在社會活動中的投入進行分析,或可得出解答上述問題的有宜結論。
實現個人利益和利益的最大化是人們追求公平的根本目的;但是,作為理性人,實現個人利益應該是非排他的,這與個人自由不能排斥他人自由是一個道理。因此共同追求的公平應該是在社會活動中獲得合理的一份利益。如何才算“合理”利益,這只能從利益是如何產生的來尋求答案。天上不會掉餡餅,利益或好處不會憑空而來,有投入才有回報,這是常識,也是公理。社會利益是社會成員共同投入的結果,并且投入越大產出的社會利益才會越大。因此,個人獲得是否合理,必然要與產生利益的“因”——投入相聯系,也就是合理的社會利益分配必須以投入為衡量標準。所以,從理論上說,存在能滿足所有人利益需求的公平觀,那就是,每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獲得與其投入相適應的社會利益。
只有這樣的公平觀才能通過公平的利益預期,激勵人們積極投入社會活動,從而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發展,同時也使每個人都能獲得非排他的最大利益。更現實的是這一公平觀找到了公平這一主觀概念的客觀衡量標準,因為投入和利益在現實生活中基本上是可以客觀測量的。
在現實的社會活動中應該堅決反對片面追求結果均等的公平觀。大同世界不是結果均等利益平均的世界,而是充分實現了客觀普適的公平觀的世界。公平的實質是獲取與投入相適應的回報,而每個人對社會活動的投入(包括勞力、知識、技能、管理、資本、資源等)客觀上必然存在差別,因而獲得的利益就必然有差別,這種差別是絕對的,公平本身不排斥差別,并且差別也是必須的。利益差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源動力之一,追求利益差別是人的原本(動物)屬性決定的,沒有利益差別人類社會就不會發展。我們所說的消除兩極分化,主要是指消除公平以外的因素所帶來的差別;實現共同富裕是指,社會上所的人都擺脫生存問題,共同走上享受生活和謀求發展的階段,而不是均富。
效率就是投入和產出的關系。人們追求效率,根本上是由人的趨利和理性本質決定的,其目的就是使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效率的本質就是利益發展問題。所以追求效率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根本目的之一。
效率是客觀的。效率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可以用客觀的標準來衡量,因而效率不存在社會性和階級性。
效率是廣泛的。人們的政治、經濟、社會及個體活動中都涉及效率問題,這是利益的廣泛性決定的。但利益的物質基礎是生產力,因此人和社會的生產效率是更重要和更基本的。
效率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效率只能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在考察,這是由投入本身的時空性所決定的。討論效率的時間和空間局限性意義深遠,在局地是有效率的,放在全國來考量就不一定有效率,在某國是有效率的,在全球就未必;同樣現在是有效率的,長遠看就未必。研究效率的時空特性,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從上述對公平和效率的分析來看,兩者的差別和統一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不同之處在于,公平是社會問題,反映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效率則不存在社會性,一個人獨處孤島,其活動沒有公平問題,但存在效率問題;公平是人們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認知,而效率是客觀的;公平具有時代性和階級性,而效率不具有階級性,但存在時空性;公平的本質是利益關系問題,而效率的本質是利益發展問題。如果把人類社會活動簡化為:投入到產出(利益)再到產出(利益)分配的鏈式過程,則效率是投入和產出(利益)的關系,公平是投入和產出(利益)分配的關系。可用圖1表達:
公平和效率又是密切聯系和相統一的。從公平和效率的本質來看,公平和效率是因為利益而聯系和統一在一起。公平和效率都是為了解決利益問題,由于公平與否是影響人們對社會活動投入量的關鍵因素,沒有公平人們就沒有投入的動力,因而也就不會有利益的發展,所以公平直接影響到效率,而且公平對效率只會產生正向而不會產生反向影響;同時,效率對公平的效果也會產生實際影響,效率不高利益就會減少,因而個體獲得的利益絕對量也會減少,由此影響到公平的效果,同樣效率對公平也只會產生正向影響。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公平是利益關系問題,效率是利益發展問題。公平和效率不是一對矛盾,而是相互聯系和互相促進的解決利益問題的兩個手段。兩者之間由利益相聯系,要效率必須首先有公平,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條件,效率也會正向影響到公平實現效果。
從本質上說,效率問題關系社會利益這塊“蛋糕”的大小,公平問題關系到“蛋糕”如何分配。解決效率問題不僅是政府更是全社會和每個個體的共同責任,效率不是純公共問題,而解決公平問題更主要的是要靠政府的法規、制度及公共政策去解決。因此,理論上說政府任何時候都要關注公平、重視公平問題,公平的本質決定了它是基本的公共問題。
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社會利益總量不大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首要任務是推進社會利益的發展,即發展是第一要務。對于發展來說效率起直接作用,公平是通過投入間接地影響發展。因而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國家更多地運用效率手段推動加快發展,而兼顧公平手段去調節利益分配,對絕大多數人利益的絕對增長是現實的,可以理解的。
但是,隨著社會利益的發展,絕大多數民眾的基本利益(溫飽問題)解決以后,政府應該讓效率問題的解決更多地回歸社會,把公平作為核心的公共問題之一給予重視和解決,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這樣才能維護穩定和秩序,建立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