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亮 青島青咨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以現代化市場經濟為主導的歐洲各行的標準主要由行業社會團體制定,發展歷史已上百年。西歐發達國家有深刻影響力的學會協會及技術組織,如德國的VDI、挪威的DNV等獨立團體制定的團體規范標準的權威相對較高,并被推薦為用于國際化先進的標準,很多國家均采用實施。
我國的團體標準化體系及體制起步晚,分為國家、行業、地方和企業標準四級,其中的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的制定、批準與發布均由政府主導;企業標準由各企業自主研究制定并在內部執行。縱觀全球各行業的興起與發展,最主要的活力來源于各企業,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趨勢。
我國建筑行業造價業務的管理主要由造價管理協會負責,承擔了政府與造價企業之間紐帶作用,是造價行業進步與發展核心。本文從造價行業團體標準培育與發展必要性、提升核心競爭力及規范造價行業秩序等進行探索思考。
我國其他行業已經有許多協會、聯合會等組織順應行業發展需求,借鑒標準化實施先進的國家制定機制,自主發布了相關的行業標準,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形成以大型企業為軸心的行業團體。為形成各行業內的整合和自律行為,制定了行業內相關的規則標準、方法一起使用,稱為團體標準。團體標準制定發起于制造業、傳統產業和信息技術產業,如:行業內電池廠商發起并制定的鋰聯標準(LBITA標準C版)得到國內外一致認可。
山東省造價行業業務開展主要遵循計價規范(GB50500—2013)、魯建發〔2011〕3號文、魯建標字〔2016〕40號文及省建筑、安裝、市政等工程量消耗定額。受地域條件、原材料產地、運輸等因素影響,難形成統一的造價團體標準。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發展標準更新速度快,而國家方面的各項標準以及行業內的相關標準的制定耗費精力及時間較多,不能適應目前各行業的發展速度,制定工作機制更加靈活的團體標準備受關注。
國發〔2015〕13號文提出了促進社會團體標準有序健康發展,建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與團體標準相結合的嶄新業態系統,從國家宏觀政策上對團體標準給予支持。
造價企業團體標準有助于提高企業及其服務的信用和權威性,在企業合作洽談及項目建設全過程的管理中,更易獲得投資方或審核方認可,提升團體在行業生態內的專業形象。造價團體標準經過市場不斷檢驗后,可以通過相關的機制被其他標準組織采納,有機會升級為地方、行業甚至是國家的標準使用,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有效管理。
工程造價業務由傳統的預算編制向前期投資測算、設計概算、施工圖預算、全過程造價控制、施工結算及工程竣工審計多方發展,為造價行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工程造價在推動能源層級優化實現綠色化、促進建設項目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引領性、支撐性作用。新修訂的《標準化法》明確了團體標準合法性及可操作性,行業競爭力強的團體可以按照需求制定高規格的團體行業標準,促進造價行業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高質量發展,形成建筑行業發展生態產業鏈。
《標準化法》對團體標準的法律有了明確的定位,這有利于團體標準在社會和市場需求下發揮能效,加快標準的有效供給。因此,建議造價團體標準可以首先在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等高度市場化、技術靈活化的領域開拓,大型的咨詢企業可依托成熟、標準化工作經驗豐富的造價工程師團體積極穩妥地推進團體標準的建立工作,造價協會依法對團體標準進行監管。
綠色、節能、降材是國家建設領域積極發展的方向,團體標準能夠服務于建設項目新興技術創新需求,在促進轉型升級,引領材料、技術在改革、創新驅動方面意義重大。團體標準可以促進形成咨詢企業核心競爭力,并以企業為主體沿著建筑技術創新生態鏈健康發展;同時可運用建筑行業活性因素集聚創新資源,實現研究、學習、產業組織在生態結合層面有效依附,共同突破建筑發展的技術瓶頸,并帶動建筑上下游產業轉型升級。
團體標準的發展與其他標準的發展在大方向上需保持一致,堅持政策引領、專業團體開發、技術組織支撐的生態模式。
政策引領方面:建設行業主管部門在團體的標準研討組織成立以及后期的使用中起到引導優化和協調,從國家政策方面統籌考慮,頒布團體標準制的制定、修改、執行等相關的宏觀控制政策,鼓勵技術實力強的企業加入制定團體標準中來,引導團體標準在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專業團體開發方面:造價協會是政府、企業及建筑施工工藝之間中軸部分,對企業及施工工藝方面的訴求可以傳達給政府部門,對政府行業要求規范可以傳達給企業及施工方;同時對于新的建筑施工技術、材料運用、人工消耗等方面發揮著試用并積極推廣的作用,組織建筑行業產、學、研共同開展工作。
技術組織支撐方面:各地區定額站、造價行業協會及城鄉建設委員會等熟悉建筑行業各類新技術、新材料及技術工種的使用,把控造價行業走勢流向等特點,建議積極參與團體標準的制定與實施,保證標準的前沿及可實施性,并嚴格遵循相關的法律、規范及強條的要求,為企業提供咨詢及技術標準的服務作用。
團體標準作為建筑造價領域內最活躍、最前列的因素,要積極進行引導,通關專業團體的不斷研討,并結合建筑行業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大方向,制定出符合整個建筑行業良性循環發展的標準,促進建筑行業高效、節能、省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