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蘭 南昌工程學院經濟貿易學院
高鐵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將會促使區域經濟得到顯著增長。當城市開通高鐵后,周邊地區往來更加方便,也能夠進一步強化地區經濟繁榮,而往往率先開通高鐵的城市多是那些經濟發展地區,高鐵建設也會進一步加大區域差距,在此情況下,應當加強對高鐵經濟效益的研究,切實帶動區域協同建設發展。
高鐵經濟效益是否會帶動區域經濟增長本身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部分學者認為當某個區域開始建設高鐵后,將會方便交通往來,減少各個地區之間的物流運輸擁堵量,勞動力流動也會更加便利,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增長。還有部分學者則認為高鐵經濟效益并不會帶動區域建設發展。譚黎就曾指出,當武廣高鐵建設后,雖然促使沿線區域往來更加方便,但是由于站點布局不夠規劃合理,使得高鐵經濟效益并未對區域經濟增長形成理想效果。由此可以發現,高鐵經濟效益是否會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本身還需要結合地區發展狀況、周邊城市信息、布局設置方式進行充分考量。
對于高鐵經濟對區域協同發展本身需要結合地區發展狀況展開研究和分析,當區域建設完成高鐵后,將會相應形成虹吸效應,為城市發展吸引了更多的勞動力、資金投入,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區域發展的同時,邊緣區域經濟開始出現衰退跡象,從而構建形成中心城市發展的衛星城市[1]。
當城市開通高鐵之后,處于不同地區的人們交通往來更加方便、旅行時間顯著縮短,使得區域資源配置和要素流動也能夠更加方便,而這些區域資源要素變化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勞動力要素、商業要素開始發生轉變。當勞動力集中于某個中心城市后,也會帶動該地區房地產價值的增高,全面帶動城市發展。與此同時,在高鐵建設的同時,開始構建形成產業集群新格局,在廣義層面吸引更多高產業梯度的企業建設,構建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促使各個企業的分工合作更加方便,地區資源要素的整合、轉移、分工也更加方便,并開始朝向網絡化產業集群的方向發展。
本文選取某市高鐵路段,全長超過200公里,沿線途經多個城市,是當地道路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和周邊地區高鐵路線相連,構建形成較為高效的交通圈,便于周邊居民進行周邊城市往來,也能有效帶動城市經濟發展。而本文研究數據則多來自于2013年到2020年各個城市的統計年鑒,數據多來自于各個城市的統計局官網。而為了切實反映數據信息的準確性,明確高鐵經濟效益對周邊地區帶來的影響,一共選擇多個城市進行對照實驗,從而將城市開通后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綜合對比,也對那些已經開通高鐵的城市和未開通高鐵的城市進行綜合對比,從而全面考量基于區域發展機制轉型,高鐵經濟效益予以區域建設的影響。
本文則基于DID模型進行整體性的評估研究。DID模型又可以將其稱之為雙重差分模型,是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定量評估方法,交互項是雙重差分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多種應用形式,既有傳統DID,也有異時DID、廣義DID等多種方式[2]。通過雙重差分模型能夠較為明顯的判斷,某項政策實施過后,對于地區造成的影響和變化。而本文則通過運用雙重差分模型,對高鐵經濟效應對區域發展機制轉型的影響展開研究和分析。
雙重差分模型的基本公式表達如下:y=β0+β1dB+δ0d2+δ1d2×dB+μ。
整個雙重差分模型表達公式中,對于高鐵經濟對區域發展機制的影響,作為整個表達公式的因變量,正如上文所示用y表達;對于各個區域高鐵開通情況,用1指代該區域已經開通高鐵,用0指代該區域尚未開通高鐵,用字母dB對高鐵開通狀況進行描述,具體是否開通則可以通過角標變化進行調整。而d2則為一個時間虛擬變量,用于表示不同的時間段,具體來講,當 d2=0,when t=[2013,2016];d2=1,when t=[2017,2020]。d2×dB則用于表示2013年后該高鐵沿線城市的虛擬變量。此外,雙重差分模型表達公式中的系數β,則是對整個影響情況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完成實驗組、控制組的對比,通過對比獲取差異,從而明確高鐵經濟效應對區域發展機制轉型的影響。
基于已經選取完成的數據信息,并結合雙重差分模型方程,通過運用Stata12.1軟件,便可以展開具體的數量計算。其中,通過對高鐵經濟對區域GDP增長率的回歸結果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到,第一,時間因素和GDP增長率本身呈現為負增長的特點,且負增長效果十分明顯。對于高鐵因素,或者該地區是否通高鐵,本身的影響也并非十分明顯。第二,考慮到勞動力因素、資本因素,整體變化也并非十分明顯,除了時間因素之外,其他變化都并不突出。第三,將交通因素進行一同考慮后,無論是時間變化,還是是否會通高鐵,都可能會影響到地區發展狀況,特別是將政府經濟投入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后,模型變化也會更加突出。
與此同時,基于高鐵經濟對區域GDP增長率的回歸結果,GDP增長率和時間因素呈現為明顯的反比,但是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始終保持一致狀態。近些年來,當城市開通高鐵后,GDP增長率更是有了顯著提高,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也更加明顯,這也就進一步顯示,在短時間范圍內,高鐵經濟效應能夠有效帶動區域建設、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其中,對于一些非高鐵因素,在實際設計研究時,考慮不夠周全,缺乏對普通鐵路的研究和分析,促使高鐵經濟對其他交通方式造成了嚴重影響,特別是對以往較為常見的客運方式形成了顯著沖擊。需要注意的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當勞動力資本在各個城市間不斷流動時,也會相應形成過道效應,影響周邊非站點城市的經濟發展[3]。
通過對高鐵經濟對區域第三產業發展的回歸結果進行研究和分析,當考慮到時間因素時,區域第三產業發展狀況和實際預想情況呈現為顯著正相關的關系,這也和各個城市的第三產業實際發展狀況保持均衡穩定狀況。當考慮到勞動力因素、資本因素后,方程2開始正式計算,整體呈現為較為平穩狀態的正相關關系。而基于回歸結果也能夠發現,當各個區域開始慢慢開通高鐵之后,各個地區的交易往來更加方便,城市經濟發展也開始朝向第三產業建設,政府資金投入、地方金融發展水平也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而第三產業在各個城市區域的實際占比也相應增加,實現城市建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雙重建設。
與此同時,當城市高鐵開通之后,人們想要外出務工也就更加方便,勞動力人員流動更加方便且快速,但是勞動力人員流動并非與城市產業建設方向保持一致,朝向第三產業發展的勞動力人員有限。所以,基于高鐵經濟對區域第三產業發展的回歸結果,通過對方程4、方程5、方程6的觀察,可以明顯發現各個地區勞動力因素與地區第三產業發展狀況本身呈現為顯著負相關的關系。當城市開通高鐵后,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各個地方發展商想要選址建廠,也會優先選擇城市交通便利的區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從當前城市居民經濟情況來看,第三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但是整體占比仍舊低于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的薪資水平也明顯高于第三產業,對于勞動力的吸引力也明顯高于第三產業,所以當高鐵快速建設發展的同時,交通建設形成的紅利較為集中的流向第二產業,其次才是第三產業。
近些年來,許多學者都開始不斷加強對于區域經濟增長趨同性的研究和分析,通過合理測定衡量城市可達性指標,從而分析總結得出結論,當某個地區開通高鐵后,將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城市間可達彈性的提高,進而帶動區域協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選定的指標過于單一,對于區域協同發展的判斷則很容易出現影響,這就需要極強研究和分析,從而明確城市開通高鐵后,對沿線區域協同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和變化。
通過高鐵經濟對區域協同發展的回歸結果發現,高鐵建設發展中的時間因素,本身與城市區域協同發展本身呈現出顯著相關的反比關系,這也是當前各個地區城市交通協同發展的主要表現。事實上,雖然區域因素變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建設,但是添加不同的變量,最終構建形成的區域協同發展格局也會呈現出顯著差別,有時候可能是明顯正相關,有時候也可能會呈現出負相關。這也表明,單單通過區域因素,對各個區域間的協同發展狀況展開研究難以獲取得到準確的判斷,整體評價也不夠穩定,如果直接將其對高鐵開通和區域協同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難以形成理想效果。
根據高鐵經濟對區域協同發展的回歸結果,基于DID倍差因素,當某個城市開通高鐵之后,方程1、方程2、方程3等都并未明顯表現出顯著性差異且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只有方程4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城市開通高鐵,雖然也能夠帶動城市協同發展,但是并未達成理想的建設效果[4]。之所以會造成以上問題,與各個地區的高鐵建設時間保持著一定關系,當高鐵開通時間過短時,往往很難對沿線區域協同發展造成明顯影響。在高鐵經濟對區域協同發展的回歸結果方程6中可以發現,一個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本身和區域趨同發展表現為顯著負相關的關系。特別是近些年來,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沿線區域金融服務水平開始顯著優化,政府部門對于本地化的金融項目更加支持和鼓勵,金融投入也更大,所以當高鐵開通后,很少會受到影響。在金融本地化的快速建設發展下,地方產業優勢突顯,地方經濟建設加速,而各個地區的優勢產業發展,也會從宏觀視角上充分彰顯區域產業分工,當開通高鐵后,將會進一步帶動區域建設和發展,有效減少各個地區產業布局的同質化現象,實現區域協同穩定發展,推動城市建設。
基于高鐵經濟對區域協同發展的回歸結果,將勞動力因素、資本流動因素考慮在內可以發現,隨著勞動力因素、資本流動因素的變化,區域趨同發展開始呈現為顯著正相關的關系。當各個地方開通高鐵之后,經濟發展迅速,區域一體化速度加快。
綜上所述,對基于區域發展機制轉型受高鐵經濟效應的影響展開研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高鐵經濟效益不僅能夠予以區域發展機制更多創新機會、推動城市建設發展,也會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今后,應當不斷加強城市區域內高鐵與其他交通方式的協同研究,并不斷加強非站點城市的建設,從而推動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