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鄭州財經學院
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是金融業的首要任務,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重點在于著力支持中小企業,在眾多融資渠道中,選擇傳統銀行經營性貸款的小型企業數量占總數量的83.0%①,2020年貸款需求指數高達78.6%,遠高于大型企業的59%②。但商業銀行作為營利性企業,盈利是其經營管理的根本目的,在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時,首先考慮的是貸款成本、風險和收益,由于信息不對稱,傳統貸款信貸模式下,商業銀行更加偏向于貸款支持大企業而非小企業,與著力支持小微企業形成矛盾。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把商業銀行按照規模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商業銀行,對不同規模類型商業銀行在常規信貸模式下開展小微信貸情況進行分析,提出并回答以下問題:商業銀行開展小微信貸業務常規運行模式,常規模式下大型和小型商業銀行開展小微信貸業務面臨的問題,如何通過商業銀行小微信貸模式創新彌補常規模式中顯露的弊端,以幫助商業銀行獲得小微企業的客戶群體,同時有效規避貸款風險,降低交易成本,也幫助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問題。
常規貸款模式下,大中小型商業銀行在吸納存款、發放貸款等各項業務方面均處于競爭狀態。大中小微企業既是存款客戶,又是貸款客戶。居民、企業把資金存入銀行,銀行再把資金以貸款形式借給融資人。各類企業是商業銀行貸款重要客戶群體,各類企業在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時,商業銀行要進行貸前審查,根據各類客戶的信譽和還款能力評估決定是否放貸給客戶,并制定差別貸款利率,這也就是貸款門檻,往往大型企業因為規模、資金和成長狀態成為商業銀行青睞的客戶群體,也是各類商業銀行爭奪的重點。
1.大銀行未能把小微企業貸款當成利潤增長點
大型商業銀行在選擇貸款對象時,往往要從資金量、成本、利潤和風險綜合考慮是否放貸。為實現風險可控和利潤最大化,更傾向于選擇大企業貸款,因為:第一,大企業融資一般量大,期限長,貸款單位成本小,屬于規模經濟,銀行能在較低成本下獲得優厚的利潤,而中小企業貸款“短、小、頻、急”,導致大銀行單位貸款成本大,利潤相對較小。第二,從貸款信息收集成本看,層級復雜的大型商業銀行與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突出,單筆貸款的監督成本較高,為了節省獲取信息的成本,大型銀行必然會采取交易型貸款技術,通常會利用互聯網等方便、快捷以及成本低的渠道收集企業的關鍵信息,一般情況下,大中型企業由于規章制度以及生產經營等需要,經營信息會比較透明真實,便于銀行的貸款前后的調查和跟蹤,節省信息搜集成本;而小微企業由于規模小,實力弱,財務規章等各類制度不健全,經營方式靈活,經營風險大,不良率和貸款清收難度較高,信息不易搜集,貸款風險較高。以上原因導致很多銀行主要目標客戶都鎖定在“大中型企業”,在響應中國銀監會的“兩個不低于”的政策同時,缺乏對小微企業貸款的內在動力,并沒真正地把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列為它們新的利潤增長點,也沒有意圖通過提高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競爭力來提高其綜合競爭力。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整個銀行業金融機構合計向小微企業貸款增長到152672億元,其中大型商業銀行產生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長到48328億元,占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向小微企業貸款的31.6%;城市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量為22175億元,占約15%,農村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貸款增長到51782億元,占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向小微企業貸款的34%。整個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貸款占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對小微企業貸款的49%③。截至2020年底,大型商業銀行各類貸款余額總量是813231.34億元,小微信貸僅占總貸款量的5.9%④。
2.小型商業銀行資金實力問題
(1)小型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更具比較成本優勢
一方面,中小型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存在著關系型貸款,而這種融資模式在大規模銀行卻不存在(Berger、Udell,2002),關系型貸款主要依靠客戶經理長期與小企業接觸時掌握企業極其隱蔽且獲取成本非常高的“軟”信息,小型銀行相比大型銀行更能夠收集與運用“軟”信息(Stein,J.C,2005),小型銀行采用“關系型”貸款技術而具備比較成本優勢。另一方面,小型銀行規模越小,管理層級越扁平化,處理業務的手段就越靈活,貸款流程相對更加精簡,實際情況中,小型銀行盡管規模小,但是網點密度非常高,深入社區的能力非常強,能夠獲取廣大小微企業的信任。所以長期以來小型銀行比大型銀行更傾向于小微信貸,在小微企業金融方面更具經驗,具備一定競爭優勢。
(2)小型商業銀行資金實力弱影響成本優勢的發揮
雖然小型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更具有成本優勢,但是小型商業銀行資金實力較大型商業銀行弱,而資金實力問題會直接影響到貸款業務效率和盈利能力。一方面,小型商業銀行吸收存款能力遠低于大型商業銀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年報顯示,大型商業銀行單位活期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和個人存款總額之和從2015年底的612006.74億元逐年上升到2019底的817776億元⑤。小型商業銀行單位活期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和個人存款總額之和從2015年底的248664.15億元逐年上升到2019年底的455700.58億元⑥。大型商業銀行比小型銀行更受存款客戶歡迎,尤其是居民個人存款更偏向選擇把資金存放大型銀行。從存款總額看,小型銀行存款總量遠比大型銀行吸納存款量要低,2019年小型銀行總存款余額僅為大型銀行總存款余額的55.72%。另一方面,小型商業銀行的資產實力遠小于大型商業銀行。2015年底,大型商業銀行總資產量為988393.06億元,而小型商業銀行資產總量為386624.11億元。雖然逐年上升,但整個小型銀行體系資產總量仍遠不及大型銀行,到2019年底,小型銀行資產總額僅為大型銀行的50.64%。資金規模尤其是吸納存款量是銀行企業開展貸款業務的基本保障,銀行的規模效率與銀行的規模大小有正向的相關關系,即總資產越小,規模效率越低(董竹,2011),地方性小型銀行雖然在對地方性小微企業貸款上更具有競爭優勢,但自身資金實力不足會直接影響其小微信貸產品的供給,影響最大限度發揮競爭優勢。
面臨以上兩個問題,大型商業銀行的選擇是:第一,自行設置高門檻和高標準,把小微企業規避在目標客戶群體之外。第二,履行銀監會的“兩個不低于”的政策,而沒有真正地把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列為其新的利潤增長點,也沒有意圖通過提高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競爭力來提高其綜合競爭力。提供相對不劃算的貸款,產生相較于為大企業提供貸款高的單筆貸款成本。小型商業銀行的選擇是能夠發揮信息成本優勢,但是無法彌補因資金實力弱帶來的利潤缺失。
根據大型和小型商業銀行在開展小微信貸業務中各自面臨的問題,從銀行企業的產品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角度,構建“批發——零售”貸款創新模式,以彌補不同規模類型的銀行在開展小微企業貸款業務中的短板,發揮各自競爭優勢,在服務小微企業中共同獲利,同時也使得金融企業支持小微企業落到實處。“批發——零售”貸款模式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大型商業銀行充當了貸款資金供應商,小型商業銀行充當貸款資金批發商,小微企業是小型商業銀行的貸款客戶。第二,大型商業銀行資金實力雄厚,可以發揮自身的資金優勢,以“貸款批發”的形式,把資金批發給小型商業銀行,小型商業銀行以“貸款零售”形式為小微企業提供小微信貸。第三,小微企業作為貸款產品的需求者和使用者,向小型商業銀行支付貸款利息,小型商業銀行作為貸款批發商向大型商業銀行支付貸款批發利息,這個過程中,貸款零售價格要高于貸款批發價格。第四,該模式中,大型和小型商業銀行是“競爭+合作”的關系,在小微企業信貸業務上開展合作關系,在其他客戶業務上仍屬于競爭關系,針對與小微企業貸款,層級復雜的大型商業銀行要發揮資金優勢,資金實力弱的小型地方性商業銀行要發揮信息搜集和信用調查優勢。第五,“批發——零售”貸款創新模式能解決以下問題:大型商業銀行不再進行小微企業客戶的信用調查和貸款跟蹤等,雖然貸款批發利息收益要比直接貸款零售利息收益底,但整個過程節省信息處理貸款成本,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也使大銀行資金得到有效利用;小型的地方性商業銀行解決了資金問題,雖然一部分零售貸款利息收益要分割給大型商業銀行,但它可獲得穩定的“批發貸款”的供應商,無須擔心資金供應問題,提升小微企業貸款的規模量,獲得規模收益。
1.建立穩定的“批發貸款”供應商關系
小微企業占中國全部企業的90%以上,是一個龐大的客戶群體,小微企業資金貸款需求指數遠高于大中型企業。作為開展小微信貸等普惠金融最優優勢的地方性商業銀行,不論是城市商業銀行、農商行還是農村信用社等,在能夠發揮地方小微企業信息處理成本優勢前提下,要想發揮小微企業貸款規模效益,就得具備充裕的資金作為提供零售貸款的保障,小型商業銀行必須和自己合作的大型商業銀行建立穩定的批發貸款產品的供應關系,通過簽訂合作戰略協議,制定合理貸款批發價格定價機制,保持供應商和批發商關系穩定。
2.小型商業銀行進一步著力提升小微信貸信息處理能力
在“批發——零售”貸款模式中,地方性商業銀行的定位就是通過發揮小微企業信息調查和處理優勢,降低貸款交易成本,對目標客戶提供可控的零售貸款服務,獲取收益。在傳統貸款模式中,地方性小型銀行主要采用“關系型”貸款技術而具備比較成本優勢。依靠客戶經理長期與小企業接觸時掌握企業極其隱蔽且獲取成本非常高的“軟”信息,這個關系中,銀行客戶經理的作用就非常關鍵,客戶經理就是軟信息庫,所以解決代理問題的最好途徑是構建小規模、有著緊密組織和扁平化管理層的銀行,把關系型貸款的決策權下放給客戶經理,進一步降低貸款交易成本,但同時,地方性商業銀行在選聘客戶經理時,這也對客戶經理的誠信度和職業道德要求更加嚴格。培養一批有較強業務交際能力、較高職業道德素質、敏感信息嗅覺的客戶經理是提升地方性商業銀行發揮信息成本優勢的關鍵所在。
3.建立通暢的風險監控機制
“批發——零售”貸款模式要最大化發揮作用,還需要建立通暢的風險監控機制。一方面是大型商業銀行作為批發貸款的供應商,需要建立對小銀行批發商進行資金跟蹤機制。另一方面,完善中小企業的征信和增信體系,進一步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地方性商業銀行等小銀行機構對存款對象的信息處理效率,防控風險。這個關系中,最關鍵環節是小型銀行對小微企業的風險控制過程,可以利用大數據和金融科技建立小微企業信息庫,把小微企業進行分類,對優質客戶和次級客戶進行分類管理,差別利率。
注釋
① 中國信息產業網:2020年中國小微企業開工率、小微企業融資數量及中小微企業數字化發展,2020.6.26.
② 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第四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2021.1.19.
③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2020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情況表.
④ 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統計數據,中資大型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
⑤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2015-2019年報數據.
⑥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2015-2019年報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