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麗 安陽縣水利局
農業經濟作為我國支柱型產業,直接影響到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所以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該按照國家農業經濟發展制定的相關政策,領會習近平主席十九大會議精神,并需要根據我國現代化發展需要整合資源,改變農業生產模式,利用現代技術,提升作業的便捷性、有效性,確保農業經濟可以在科技支撐下,持續、可靠的發展。另外,考慮到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的作用,指出新農村建設期間,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農業經濟管理層面分析農業管理,并給出提升農業管理水平的建議。
為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需深度、廣泛運用信息化技術,以便使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基于信息化技術的支持,能夠增加高效的收集與整理農業信息,改善現代農業成果的推廣效果,促使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同時,通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深入實施,也可將農民群眾的生產熱情充分激發出來,穩步發展農業經濟。此外,通過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政府部門也能夠高效掌握地區農業生產需求,更加合理地調配各類生產要素。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各地之間也有著較大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知識等方面的差異,這也造成了有些偏遠地區的農戶并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在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技術運用等方面始終不積極,甚至存在抵觸的心理,他們仍然認為運用傳統的種植技術和方式,更能夠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但是這樣的傳統種植思想早已不適應飛速發展的新形勢,有些農戶在種植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到地區實際的土壤、氣候等條件,或對所種植的農作物的市場性毫無把握,導致后期農作物長勢不好、農產品滯銷等問題。因此,提升農戶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意識始終是重中之重。
從黨的十八大及十九大會議中不難發現,國家在當前非常關注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經濟作為我國支柱性產業,直接影響到整體經濟發展情況。為此,國家制定眾多幫扶政策,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但是由于我國農業基礎薄弱,在以往工作中并沒有根據工作需要,制定出健全合理的發展機制,與此同時大部分農業活動無法得到相關政策的保障,從而難以在時代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整合資源發揮農業經濟發展優勢,考慮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需要及時建立符合生產作業的制度,保障農業經濟持續發展。
我國農業發展與農業產業建設始終關系著眾多人民群眾的生存命脈。現代化農業建設中,同樣也與當今飛速發展的時代形勢密切相關,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我國已經著重提高了對農業領域信息化發展和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始終不足,主要為資金投入不充分、基礎設施亟待完善、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技術研發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推進等。
為使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成效得到保證,需大力創新供給機制,對相關部門的責任予以明確,在全面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的基礎上,避免農業信息化建設資金遭到挪用或濫用。在具體實踐中,首先要優化政策體系。目前,不同地區的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明顯,部分地區的群眾依然將落后的生產和生活模式沿用下去。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需積極制定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提供相應的扶持資金,切實推動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步伐。同時,要將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構建起來,拓展農村融資的渠道和路徑,避免信息軟硬件設施遭到部分企業的壟斷。引導更多社會主體參與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領域當中,這樣不僅信息化建設的資金需求可以得到滿足,又能夠形成合力作用,促使農業經濟管理發展步伐得到加快。
人才是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關鍵要素,但目前專業信息化建設人才較為缺乏,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產生很大程度的阻礙作用。這樣不僅容易浪費農業信息資源,又無法深度開發農業信息技術。因此,需積極構建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人才隊伍。首先,大力培訓農業信息管理人員,及時革新其知識結構,提升其信息素養。要將崗位責任、建設目標等內容納入培訓當中,促使信息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得到增強。其次,大力培養農村信息專業人才,聯合培訓農村的合作組織與經營大戶等主體,幫助其高效掌握農業信息化知識和技能。為切實保證培訓效果,需拓展培訓形式。在常規集中培訓的基礎上,將遠程教育等多樣化的形式綜合運用過來,促使培訓工作的覆蓋面、影響力得到擴大。最后,相關部門需科學制定人才扶持政策,將更多懂農業、會技術的高素質人才吸引進來,充實農業信息管理人才隊伍。
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新思路,全面強化農業信息基礎建設,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億萬農民上網工程,加快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同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和農業資源稟賦,編制農業信息發展的規劃綱要。加大政策引導支持力度,采用多元化投入機制和激勵機制,力求在信息運用、融資服務、技術支持、人才培育、管理咨詢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從根本上支持發展農業經濟信息化。
綜上所述,信息化時代對農業生產模式和發展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農業經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相關部門需結合實際情況,系統制定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方案,完善配置人才、資金、設施等要素,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