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霞 安順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判斷一個企業是否為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以下幾點出發:是否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是否潛心鉆研技術研發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并且有一些自主經營的活動、在國內企業注冊時間是否達到一年,同時滿足以上3 點的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實體經濟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我國為了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的前進,為其提供了一些稅收優惠政策,同時出臺了一些對其較為友好的法律法規,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
國內高新技術企業在投資項目中所利用到的設備配套技術以及配套件、配件等,都可以免除進口環節增值稅與關稅。與此同時,高新技術企業當中自行開發的軟件產品以及進口軟件產品改造外銷項目,能夠依據17%收取增值稅,但是對于那些高于30%的稅收仍然是運用立即征收立即退還的方法,使得軟件行業的增值稅保持較低的稅率。但是在軟件企業的人工以及培訓經費方面上,可以基于實際稅額情況,適當進行扣除。
國家一些相關法律規定,國內外的高新技術企業都可享受減征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優惠稅率為15%。同時若民營企業技術轉讓部分數額未達到500 萬元,國家對該企業所得稅的征收數額為0,我輸了超過500 萬元,就是繳納一半的企業所得稅。除了上述優惠政策外,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若新工藝、技術、產品開發以及研究費用中有不滿足資本化要求的,應根據50%加計扣除;如果滿足資本化的要求,方能根據無形資產成本的150%采取攤銷。在高新技術企業當中,若設備及儀器是用于研發的,如果費用不超過100 萬,就達到了申請稅前抵扣的條件,若費用超過100 萬,則折舊年限可在企業折算年限的60%的基礎上再次縮小,也可以加快折舊。與此同時,各個地區不斷下發有關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政策來激勵高新技術企業的穩健發展。
國家為了表現出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決心,各個部門都相繼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例如國家科學技術部、財務部、稅務總局聯合出臺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這些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法律環境,對企業研究開發的相關活動費用進行了歸納總結,并且給出了一個合理的標準。企業可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為參考,根據自身條件查找本企業可享受的優惠政策。這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蓬勃發展十分有利,但是由于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這些出臺的辦法在一些細節方面仍然不夠明確,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了爭議,給企業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中,從事高新技術的人員被一定的標準進行劃分。其中企業科技人員主要工作范圍是企業技術研發和其他技術活動研發,全年工作時間累計超不小于183 天。企業研發開發人員主要包括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輔助人員三大類。研究人員就是從事研究開發項目的工作人員;技術人員就是從事專技的人員,要掌握一定領域內的專業技能知識;輔助人員就是參與研發的熟練技工。從指標中就可以看出,企業科技人員和企業研發人員存在混淆,只有實際工作時間183 天是一個明確的指標,所以無法明確判定出企業項目中的高新技術人員的占比。
首先,關于企業的科技人員和研發人員的界定是沒有任何明確的指標的。其次,企業的科技人員主要在研發活動和其他技術活動過程中負責最核心的技術或相關輔助技術。其他技術活動具體是什么。技術人員和輔助人員又該如何區分,技術人員也具備熟練的技術,是否可以代替輔助人員。
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對企業研發經費消耗的評估。企業需向上提交企業負責的研發項目的細節表,并保證填入信息的準確性和合法性,填寫完成后,就相關部門依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對其進行審核,但是由于政策執行不夠嚴謹,企業往往對研發經費的比例問題和沒有按照規定歸集核算研發費用等兩個問題存在較大爭議。首先是上述提到的問題中,對研發人員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對其成本和其他工作人員的成本容易混淆,從而不明確研發經費的歸集;其次是企業對項目的各項支出是否應該列入研發費用的存在顧慮,比如在研發中相關工作人員的活動經費、公積金等支出;最后是研發費用和企業生產支出不能明確區分,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中,研發經費主要消耗方面有人工消耗、設備投入、折損費用以及長期維護費用、設計費用、其他費用等8 個項目,但是在稅務總局所規定的研發費用范圍更廣,對于相同名稱的研發費用,具體的指示內容又不一致,這就給企業和稅務機關的管理上帶來了困惑。
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規定,提出了高新技術產品關于銷售收入總額、產品收入和總收入的指標,但是企業的盈利還要扣除繳納的稅費,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中只是闡明了相應收入的概念,沒有給出具體的標準,會計制度和稅法制度的計算標準也不一致,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還是存在分歧的。
要完善規范指標。有關部門應該明確給出《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中的標準,對具體的指標要給出科學合理的解釋,特別是高新技術人員分類、時間和收入指標,在會計單位和稅收單位之間做好銜接和溝通,應當統一口徑,避免分歧。比如在研究經費方面,要想運用稅收優惠政策,就必須明確企業在研究項目上的投入、研究經費的名稱和具體去向,熟練掌握好研究經費的歸集問題,保證企業在研究項目的過程中的所有支出都能符合稅務部門和會計部門的相關要求,在減輕企業稅收壓力的情況下,還能促進企業穩健發展。
企業即使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規定,也無法明確劃分研發經費的歸集問題和區分技術人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業內部的部門之間缺乏聯系。加強會計部門和稅務部門之間的聯系,按照明確的標準進行一些核算,盡可能降低企業在納稅報稅的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問題,對于規定的指標要統一口徑、達成共識,有利于準確有效享受應得的稅收優惠,節約企業成本。
稅收風險管理部所需交流的部門較多,其中包括公司的人事、財務和研發等部門,保證企業稅收風險的低風險性。人事部需要從外界吸收新鮮高效的血液,保障招收人員基礎的扎實性。人事部的績效考評與獎罰制度將與稅收風險管理部門溝通,以稅收政策為基礎,爭取達到一個令企業令工作人員共同滿意的雙贏效果,為企業提供堅實的后備力量。
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政策都是由財務部門管理的,要想預防風險,就需要加強對財務部門人員對于優惠政策和稅收風險的了解力度。著力于培訓財務部的學習和認知能力,不斷更新新形勢下的稅收知識,提高財務部人員的緊急應變能力和處理風險的能力,積極做好企業納稅活動,規避財務風險的出現。
建立權責一致的管理機制。實行先備案再加強的管理流程,明確后續管理由科技、財務部門各司其職,對各部門進行有效管理;同時還要時刻根據企業當時的發展情況進行未來的計劃調整,在管理財務的同時,還要根據相關制度解決在納稅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致力于讓企業的納稅活動越來越規范化。
高新技術產業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因此我國稅收政策為高新技術企業開發了一片新天地,高新技術企業在優惠政策提供的安全區下進行強有力的發展,企業的稅收負擔較小,提高了其循環發展的可能性,便于企業將更多的資金放在研究方面,為企業提供更加堅實的技術基礎,推動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就這樣循環往復,企業的發展和我國經濟互相促進、互相扶持,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