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瑜 渾源縣蔡村鎮人民政府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由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相結合而形成。從2009 年國務院推行第一批新農保試點工作以來,新農保政策就得到了良好的反響,獲取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響應,這項政策的推出,在2011年正式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是我國步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一大關鍵,這一舉措,改善了我國傳統養老理念,使該項工作能夠做到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雖然這項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仍然還有諸多問題與不足,需要不斷的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涉及面廣且工作量較大,面對新形勢也要推出新制度,從而也就出現了很多問題。對于現階段來說,只有建立一個規范、合理、科學化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才能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保障,從而減小貧富差距和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目的在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望,使全國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打贏脫貧攻堅戰。
目前我國的中青年群體對于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興趣不足,也沒有過多的了解,所以參保積極性不高,導致其推進難度大的一大原因是由人員流動問題所造成,不確定性導致續保工作不能得到保障,據相關數據統計,以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為例,該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續保率不足80%,根據貴州省的相關要求,離95%的續保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老年人因為繳費的途徑發生了變化。隨著信息化、科技化的發展,現在很多繳費都以網絡繳費和社保卡代繳為主,但是很多老年人都對這種新型繳費方式比較陌生,而家里的年輕人又在外地,這就導致其續保一事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從而加大當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推進的難度。
健全網絡,發揮信息化業務效能,在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的開展也要結合實際,合理使用現有的信息化資源,使工作更具現代化,要全面開通城鄉居保村級網絡平臺。這樣才能夠為區城鄉居保中心和各村鎮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建立信息溝通平臺,同時還要開發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人員信息管理系統和待遇領取審批發放相關系統,銀行扣款轉賬系統這三種科技信息化技術要落實到實際工作當中,才能使區、鎮、村三級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業務辦理機構的數據達到共享的狀態,能夠更加高效地開展相關工作,提升其工作質量和效率。完善信息化建設,能夠通過相應的技術來完成參保人員信息采集錄入,能夠經過系統由鄉村傳到城鎮平臺,最后傳遞至區城鄉居保中心,經過層層審核,將參保人員的數據庫實現信息的向上集中。村民還可以通過村級城鄉居保平臺來查詢個人信息,了解繳費流程和各種相關信息,使各方面相關工作人員能夠隨時查詢參保人員基礎情況,完全掌握未繳費或相關手續尚未辦理清楚的人員情況,從而能夠通知其盡快辦理相關業務,為其工作開展提供了保障。也體現出了城鄉居保系統的實用性、易用性和可靠性,能夠及時地完成相關信息傳遞,不僅能夠提高相關部門的工作效率,還能提高養老待遇審核發放效率,這是現階段我國想要改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實踐的必經之路[1]。
續保率一直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的一大難題,想要完成這項工作,一定要從提高續保率的角度來考慮,要從全方位考慮問題,導致續保率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1.居民參保積極性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與宣傳工作有關,首先各鄉鎮一定要大力開展相關宣傳工作,加強宣傳力度,確保能夠使所屬地區每家每戶都能夠了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同時,要通過不同的宣傳形式來加強居民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的認知,從而有效提升居民的參保積極性,只有讓居民主動參加參保,才能夠為續保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從而也就能夠提升續保率。
2.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轉移不夠流暢,參保人員轉移養老保險關系要在個人賬戶積累額原則上轉移,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相關的轉移機制和體系都還不夠完善,通常都是以退保或其他的方式來解決。現階段的社保轉移工作中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①人員先參保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再參保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隨著社會的進步,目前常見的轉移方式已不是使用退保的方式,主要以城鄉居保進行封存,通過暫停繳費的方式,來對其進行社保轉移。②先參保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之后并繼續參保改社保,而選擇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這就需要在退休前完成各項手續,智能選擇一種社保進行參保,之后再轉移另一種。以上兩點都是導致續保率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的原因,也是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實踐中需要改善的方面,想要更好地做好這項工作,其續保率達到國家相關標準,是體現工作效率的根本條件,有效提升居民續保率,也能為國家長期發展提供有效保障[2]。
有關部門一定要對宣傳工作加以重視,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能夠有效提升人民群眾對養老政策的認知度,要深入宣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和相關業務流程,使其完全了解該項制度的各項流程。開展多種宣傳形式,可通過網絡網站、手機信息、新聞傳播以及地區宣傳欄的方式進行宣傳。堅持將政策宣傳貫穿于制度推進工作中,要提高其宣傳深度和廣度。從而有效提升人民群眾主動性參保的效率,讓老百姓明白國家政策,讓群眾看到希望,縮短政府部門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從而才能實現共同富裕的遠大目標[3]。
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也要合理地運用相關信息化技術,可從以下幾點加強信息化技術的融入:1.加強網絡系統和信息化建設,要對相關服務器進行升級,加大網絡硬件的投入,在網絡系統方面的應用中,一定要確保其使用的流暢度。同時,要加強相關信息管理系統功能,拓展信息系統的功能與應用,目的在于使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踐工作更具信息化和科技化,從而能夠有效提高其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2.完善業務辦理能力相關體系,按照實際工作需求,完善機構編制和人員設置工作,大力開展相關技術平臺的建設工作,完善內部制度,嚴格規范的執行才能保障相關工作更加有序地開展。3.優化信息錄入和資料歸檔工作,我國人口較多,所以參保人數和相關資料數量巨大,對于信息錄入工作者來說,其流程繁瑣且工作量大。因此,要不斷優化信息錄入相關的技術和設備,使資料歸檔工作能夠順利開展,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要重視這一工作的開展,提供相關支持,目的在于實現“記錄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的檔案工作目標。
我國目前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在農村養老保險的參保機制中,不僅要大力推行養老金待遇,還要將其與連續繳費年限掛鉤,從而提升農村群眾的續保率,為養老保險的延續性提供有效保障[4]。要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該地區的養老保險制度,從而實現梯度化補貼模式,指引人民群眾根據自身情況,繳納不同標準的費用,只有在完善的體制之下,才能有效提高人民群眾參保的積極性。
在大力推進新農保制度發展的進程中,實現城鄉一體化,縮短兩者之間的經濟差距,是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踐工作的目的,在統籌工作和基礎服務能力方面還要不斷加強,完善養老保險相關制度,才能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在農村地區全面高效實施,從而實現共同富裕。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內容,對于國家發展和解決城鎮化發展相關問題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