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婷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在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視角下,都市圈邊緣型新城在發展中往往呈現以下三個特征:
根據增長級理論,大都市就是區域的重要增長級,會不斷吸引周邊內容的集聚,出現“吸虹”效應。而作為邊緣區的新城,在區域一體化初期,容易出現燈下黑的情況,但是當都市圈發展到一定階段,核心地區會外溢反哺周邊發展,這時邊緣新城往往有機會實現新一輪發展。
在區域發展過程中,邊緣新城難以獲得和核心城市一樣的話語體系,其發展訴求往往被忽略,或者沒有同等的地位和小城鎮的發展訴求通常被忽略,或者并沒有放到同等的地位中,這也導致其難以主動融入區域一體化格局,只能被動承接大都市功能轉移。
大都市圈邊緣區往往具備人員復雜性、經濟復雜性以及景觀復雜性,邊緣型新城需要在開發建設時瞄準高定位,實現高質量發展。
從大區域屮,凱州新城位于成渝城市群“一軸兩帶、兩核三區”空間格局中的成渝發展主軸上;位于四川省“一軸三帶、四群一區”城鎮空間結構中的成渝城鎮發展軸;位于成都—德陽同城化“兩核三城十四心三帶”空間結構的東部功能拓展帶上;位于成都市“東進”戰略確定的龍泉山東側沱江發展軸上,地理位置優越。選取凱州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對研究大都市邊緣新城的發展規律和問題具有典型性。
凱州新城的前身是成德產業園,是典型的大都市邊緣區的小城鎮,在2006年以來的十多年發展中,社會經濟與城鎮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成德工業園的發展是基于同城化、共建產業園的目的進行的,區域產業轉移下的被動承接式發展,其自身的產業并未形成完整生態圈,缺乏內生動力。
原成德工業園總體規劃確定了電子信息、智能裝備、食品醫藥等主導產業,但目前主導產業為家具門業、食品加工等低級加工型產業,地均產值僅5.58億元/km2,處于德陽市工業園區末位。當前沒有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的上下游企業,同時各企業之間缺乏協同;缺少人才招聘、人才認證等人才服務,缺少物流運輸、創新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其他生產性服務。現狀工業分布比較零散,尚未形成規模。
產城比例失衡,城市配套不足。目前產業已初步集聚開發近6 km2,城市僅為兩個鎮區約2 km2,產城比為3∶1。從整體用地比例來看,也是產業用地比例過高。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現有的配套主要是依托兩個鎮區進行供給,尤其是缺少教育、醫療等資源;商品住宅較少,商業及相關配套不足,缺少城市消費業態;交通方面,現狀對外交通主要依賴于成巴高速;中金簡作為主要快速路,兩側集聚了大量工業,造成人貨混行。
城市建設缺乏統籌,主要是圍繞兩個鎮區以及主要道路進行建設,中金快速兩側分布有大量現狀建筑,部分位于龍泉山一側,破壞生態環境;現狀居住區以老舊場鎮為主,無公園綠地。現有房屋建筑年代較遠,建筑形態差,建筑色彩雜亂。城市生態骨架未形成,環境品質不佳。凱州新城區域屬于龍泉山東側典型的淺丘地形,依山建城的模式,但是依山難進山,山城缺乏互動。
人口流失嚴重,缺少職業人才。近十年,戶籍人口數量均大于常住人口數量,本地戶籍人口約有5萬人未在凱州新城居住,占到戶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就手機信令數據來看,就手機信令數據來看,白天較夜晚在凱州的人數明顯較多;同時缺乏高端人才和技術工人,本地就業人口以農民工、藍領工人為主,缺少高端職業人才。根據凱州新城統計數據來看,在本地工作生活的技術工人僅約3 000人。
從區域發展態勢看,成渝城市群是我國十大城市群唯一人口和GDP比重均增長的城市群;其人口增長量占十大城市群的8 %~10 %,且上升趨勢明顯,未來將進一步集聚全國人口。根據《國家人口發展規劃》,我國人口峰值約14.5億人。按照十大城市群集聚全國70 %人口計算(現狀65 %),十大城市群人口增長約1.12億,其中成渝城市群人口增長約1000萬人,總量達到1.1億人,由此可見,成渝城市群未來發展潛力大、前景好。凱州新城地處成渝經濟圈主軸線,連接成綿遂資,是德陽融入成渝城市群發展主軸的重要橋頭堡,承擔著打造成渝經濟走廊新支點的重任,是推動成渝相向發展的重要支撐。
從成都發展看成都目前處于“近郊城市壯大”向“同城化新城出現”過渡階段,位于第三圈層的同城化新城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凱州新城位于成都1 h經濟圈內,距離成都中心約60 km,是同城化新城出現的適宜區位;凱州新城位于成都都市圈東部前沿,在成渝相向發展的格局中,發展動力強勁,將迎來蓬勃發展;凱州新城在第三圈層中具備“門戶+節點”區位優勢,發展潛力較大,有潛力依托成都經濟區環線—成巴高速節點,將成為承擔大都市功能疏解的專業化職能新城。
從德陽的發展趨勢看,隨著近年德陽的快速發展,德陽急需尋求新的產業發展空間。以德陽經開區、高新區、旌陽高新區為代表的工業園區建設已趨于飽和,且位于德陽中心城區的大型工業園區處于城區核心位置。考慮德陽市域工業園區的統籌布局和未來發展情況,凱州新城(原成德工業園)、羅江經開區等將是德陽著力培育的增量園區。根據德陽市的現實發展情況來看,德陽市域東、中、部發展不均衡,東部發展條件良好。德陽市西部為都江堰擴展灌區,有大量優質農田,須進行生態控制;中部國土開發強度較大,工業園區多,大多園區建設已趨飽和,加之通風、空氣質量等條件一般,轉型壓力較大;東部以凱州新城(原成德工業園)為代表的土地容量較大,生態約束較小,宜重點發展、高效建設。位于德陽東部的凱州,有條件成為國家級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是德陽產業再出發必然選擇。
當時也沒覺得怎么樣,就繼續跟大家聊劇本。不久,電話響了。我拿起電話,聽到那邊是她的聲音,Jackie,我看你并不需要我,你就跟你的兄弟們在一起吧。當時我也不知道怎么回話,電話就掛了。
綜上,凱州新城應該立足成渝、擁抱成都,打造德陽融入成渝城市群發展的橋頭堡、國家智能裝備的戰略新極核、成德同城的先行示范區、宜業宜居的公園新城。
實現區域一體化和差別化發展。在傳統的成綿樂經濟流向上,凱州新城與成都的新都、青白江;德陽的經開區、凱州新城;綿陽的高新區、經開區分工協作,共同構建萬億級裝備制造業集群。在德陽范圍內,與德陽經開區、高新區、什邡經開區在重大裝備制造方面協作,共建德陽“世界級重大裝備制造基地”。通過區域分工協作,聚焦于承接德陽自身的裝備制造,并聚焦于智能制造升級。承接成都先進材料產業園、綿陽高新區的先進材料,聚焦面向高端裝備的先進材料。結合成都、綿陽的研發和科創基礎進行應用轉化。
在產業體系的構建上,依托基礎優勢,聚焦高端制造。德陽裝備制造產業基礎雄厚,地位突出。在發電設備、石油鉆采設備等領域具有領先優勢,但是火電、風電、石油鉆采設備等行業產能過剩,面臨轉型升級。為此提出三個戰略方向,往新領域走,實施“裝備+”戰略,發展新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往專業化走,實施“專業+”戰略,緊抓核心環節,發展通用裝備關鍵零部件制造;往智能化走,實施“智能+”戰略,發展智能制造裝備,讓傳統優勢領域煥發新活力;最終基于“兩個生命周期”,構筑裝備智造產業生態,形成以智能裝備、先進材料、裝備維修與再制造為主導產業,以科技研發與職業教育為配套產業的產業體系。
構建暢達的對外交通體系。跨過龍泉山,與德陽各區域實現至少1高1快緊密聯系,構建20 min快速交通圈,在南北方向上,強化與東部新區的快速路和軌道聯系,與淮州實現10 min全序列、全板塊對接。在區域貨運通道上,與青白江鐵路港保持雙通道,以及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雙通道聯系。
構建便捷的城市內部交通。爭取調整成都-三臺城際鐵路線形,爭取成都城際外環線在凱州設站,進一步集聚“高鐵-城際-軌道-常規公交-客運”等功能,做強鐵路客運樞紐,形成成都都市圈東北向門戶。構建客貨分流的內部路網,構建“3快2主”貨運主通道,對外與成都東部新城對接,內部貨運外繞;構建“3快1主”客運主通道串主要居住板塊,以林蔭路取代分隔性強的道路;整體形成構建形成“5橫6縱”骨架路網。
在生態格局上,按照近山不臨山、保護龍泉山生態基底,劃定開發邊界;親水不貼水、嚴控主要河流的兩側空間;臨丘不占丘、保護特色丘體,打造公共空間;透風不擋風、東西控廊道、避粘連;南北留風道、展形態的原則進行用地結構的調整。確定“一山、一環、四廊、多點”生態格局。運用微設計手法,減少對地形的改造,結合自然地形,以組團式進行布局,體現師法自然營城理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將城市公共功能結合生態要素進行布局,打造多元公共活動空間;落實小街區規制:路網密度大于10 km/km2,采用小轉彎半徑,以近人尺度體現人本關懷。
此外,以“一山一丘一渠”為核心,打造全域生境體系;并以龍泉山標志塔、脊線公園瞭望臺為支點,強化山城互望、層林盡染的大格局體驗;打造綠道慢行網絡,營造宜居宜業活力城市場景。
依托丘水生態本底,構建三級海綿公園體系,形成濕地成帶、溪谷塑廊、公園滲透的公園開敞網絡。在公共服務設施上,對接東進標準,形成設施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提升凱州新城能級與品質,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
在文化弘揚上,結合自然要素,弘揚詩意棲居,彰顯地域山水文化;保護現有歷史人文資源,挖掘悠久歷史文化,重新煥發活力;打造標志性建筑,培育城市現代文化,形成城市名片;整體構建“一帶、一軸、兩環”的自然人文游覽網絡。在整體形態上,結合龍泉山、人民渠等要素和城市功能,整體形成“青山為幕、碧丘繞城、整體舒緩、簇群錯落”的空間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