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庭
(廣東白云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廣東廣州 510450)
勒·柯布西耶說:“建筑物必須透過光的照射,才能產生生命。”自然光照影響著生命、自然,更影響我們的健康、生活和情感,它是最適合人類活動的光線。姿態豐富的自然光線是建筑空間的表現形式,東方之光呈溫暖的黃色,南方之光是明亮的白色,西方之光明亮耀眼,北方之光冷而含蓄。自然光照的強弱、方向、顏色、光影隨著晝夜陰晴和四時節序交替變化會使靜止的空間產生有層次的動感,為人們提供了愉悅的、動態的外部環境信息,使我們在視覺和心理上更為習慣和舒適。光影還可以定義我們的空間,強化內外空間的關聯性,讓人感受自然的恩賜,自然光的透射直抵我們的心底,讓我們的精神也隨之變得澄明而崇高。此外,自然光照可以節約傳統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還附帶有經濟性、公平性等深層次價值效應,如加快商店商品的銷售;激勵學生積極向上,減少學校學生的不軌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提高辦公人員和工廠工人的出勤率和工作效率;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社交生活;擴展文娛場所的精神境界等等。
可持續建筑設計要積極主動地利用自然光照減少照明采暖能耗,保障人的身體健康和情緒穩定,營造自然意境、塑造明朗的空間形象。通過設置在空間界面的洞口,也可利用反光板、光導管、跟蹤反射裝置等誘導式構造和設備,以及合理地空間布局來對光進行合理地把握,滿足空間中功能和精神情感的雙重需要,以朗照的自然氣氛提升環境的意境。查爾斯·柯里亞設計的古魯圖書館中庭,其空間本身是一個不規則形態,自然光線漫射的環境氛圍透露出圖書館的寧靜和智慧。天棚的遮陽格柵的影子投射到墻上、柱身、地面和水池中形成了奇特的光影效果,水池中的倒影同構出更復雜的視覺虛幻,自然光線明暗的離奇變幻和秩序演變形成了一種時間的矢量,賦予空間一種層次感、時間的定向感。這種空間蒙太奇似的效果給人美的聯想,空間好似靈動起來,產生一種奇妙的幻覺。
自然風不可見但可感受到,它帶給我們的新鮮純凈的空氣是人體健康和精神振奮的必要保證,自然通風能減少機械通風和空調所帶來的能耗和對大氣的污染,自然風是消除室內余濕余熱和保持干燥的經濟而有效的方式,建筑微環境的舒適度與空氣潔凈度、空氣流通情況有很大的關系。另外,只有那動感和有生命力的景觀元素才能更好地調動起人們的激情,才會創造一份令人驚訝的美麗。植物、布幔、織物、水面等元素在風的作用下,或搖擺、或搖擺、或波動,或在風力的帶動作用下產生美妙的動感視覺效果;微風略過花草,將幾縷馨香和清新灑向室內。所有這一切演繹出自然而和諧的樂章,給我們帶來了極其舒適而自然的體驗,在自然界生機勃勃的幻象中人恍若已進入了大自然,充滿律動的空間環境舒散了人的心情,激發了人的活力,也引起人的心理愉悅和審美感受。
通風良好的建筑讓我們得以擁抱一個全新的、清涼的世界,清風的情感細膩,如絲帛拂面,挾裹著泥土的清香,交織著春天的呢喃,實時向我們傳遞著自然的信息,吹開了我們腦海中那扇記憶自然的門。我們接受著大自然輕輕的撫摸,好像是被大自然無形的臂膀所環抱,感受中沾染了自然的氣息,自己身上的某些東西在流動的自然中被帶走,某種新生自然的養分被自然所賦予,自然的包被感讓人可以觸摸自然,體驗到融合自然的美感。設計應根據當地的風玫瑰圖,合理確定空間劃分、平面布置和氣流組織設計,建筑構造和設計采用誘導式結構,運用穿堂風、煙囪效應等自然通風原理達到合適的空氣交換量,必要時還應采用機械通風,保證自然通風能達到建筑每一個需要新鮮空氣的角落。
水體調節建筑環境的溫濕度和改善微氣候的效果非常顯著,還能分隔和聯系空間,并且具有生態保育的功能,如滋養植物,種植水生植物,養魚蝦,為小動物提供活動環境。水是現象的還原,是一種現象鏡,具有可以反射和折射時空的功能。水在空間中既是要素,也是線索,水賦予空間以生命力與情感。空間有水則活,因水的存在而靈動。水常常是建筑空間中最活躍的因素,它集流動的聲音、多變的形態、斑駁的色彩等諸多要素于一體。空間環境中的水能具有豐富的表情,靜態的水平展如鏡,水面滿盈而沒有波紋,它會交合反映出瞬息萬變的天空和室內外景致,映象如畫,寧靜而幽遠,可以使人有心曠神怡的靜謐之感;動態的水波紋如縐,光影浮動,通過反射、投射光線和周圍的景物可為空間帶來無窮變化,極富生命之感的魅力,呈現歡快、活潑、熱烈的氣氛,能創造出形光聲色的跳躍變化豐富我們的感觀。觀水和親水皆可體驗水的自然存在,使人在愉悅中感覺接近大自然的美好。
在構造設計時應根據建筑功能和性質,以及地勢、水源狀況因勢利導地布置水景,為人們提供觀水、觸水、聽水、感覺水的空間,也減少調節溫濕度的機械設備能耗。可在開敞區域做水槽、水池、水簾、水幕、疊水、噴泉、涌泉、溪渠、水坡、水道等形式。同時應盡量把建筑水凈化處理系統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中,讓人們意識到節水的重要性。水景最適于獨立思考和親密交往的場所,如圖書館、辦公樓、會議室、美術館等的內部空間和四周環境。設計師齊小勇為一幢別墅的一層設計了一個具有多重功能的水池,這個水池的面積比較大,可以調節環境溫濕度,對建筑微氣候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特別是在夏季能起到很好地降溫作用。水池砌成弧形邊緣,看起來更為柔和,而旁邊堆砌的亂石使得整個池子有點野趣。池子底還鋪上了非常自然的圓滑鵝卵石,平靜時的水中倒映景象與之相映成趣,可起到烘托環境氣氛的作用。水面上幾根清瘦的竹子相互搭配,最上面的竹子接上了水的管道,可以出水,出來的水直接澆到大而寬厚的石墩上,顯出水的活躍,能為空間增添幾分歡愉、自然的動感。這個水池不但可以調節環境微氣候,還具有觀賞價值。
植物能提高建筑環境質量,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凈化空氣、防暑、降溫、降噪吸聲、保濕等改善微氣候和小環境的諸多環境功能;綠色植物還可以消除我們的眼睛疲勞,起到提神醒腦和減緩壓力的作用。植物(特別是室外植物)還有生態補償的作用,如為昆蟲、小動物提供棲息和活動空間。植物是填充和豐富空間層次的重要手段,并且還可以使空間保持通透順暢,也能起到組織、過度、引導等空間功能。各種植物的形態、色彩、質感、尺度天然而優美、豐富而不規則,比任何陳設物更具有生命力和魅力,是柔化硬冷、熱鬧、簡潔等空間環境氣氛最好的裝飾性元素。植物是活的生命體,總能顯示出蓬勃向上的精神,啟迪人奮發向上、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凈化心靈;同時也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和生命的韻律,產生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感覺。許多植物還具有文化意涵,寄托著人們的情感和意志,如梅蘭竹菊都有它自己一定的精神和文化象征寓意,竹子具有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氣質;櫻花是日本人浪漫憂傷的表征。
可持續設計應盡可能將綠色植物引入空間環境中,并使之融合為建筑環境的一部分。植物綠化要盡量采用室內綠化、建筑主體綠化、內部庭院綠化、外圍環境綠化的全面綠化方式,讓植物形成的空間美、時間美、形態美、韻律美和藝術美極大地豐富和加強建筑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從而使空間環境具有自然的氣氛和意境,為人們提供生理和精神上的舒適和愉悅。韓國設計師曹敏碩與樸基順設計的安·德穆魯梅斯特時裝店是一個將自然與人工、以及內部與外部之間的關系定義為一種融合的綠色洞穴,過道的墻壁、樓梯的兩側、屋頂、外立面及墻腳周圍都以四季常綠的草本植物覆蓋,這些植物很好地調節了室內空氣和溫濕度,對內外空間都有環境補償的作用,并且起到了自然化又具有時尚感的裝飾效果,弱化了空間的封閉感,空間中的自然生氣和活力,使整個空間環境郁郁蔥蔥、意趣盎然,人們在此購物的過程也是一次體驗自然的經歷。
人的感知覺從聲音中獲得的信息僅次于視覺,聲音是最富有侵略性的一種力量,我們都無法漠視它的存在。人對自然界的聲音是有記憶和聯想的,自然聲被認為是一種神秘的藝術,它引起聽覺共鳴,這種共鳴進一步引發我們情緒的共振。自然聲首先是一種愉悅的節奏、一種沁心的音樂,以水來說,同其視覺表現屬性同樣重要的是水產生的豐富又具特色的聲響,這是水尤為真實的一面,無論是緩緩流淌的潺潺溪流、巖石上叮咚跌落的水滴、還是被人工雕鑿的水渠兩側撞擊著的滔滔水流,這些聲音都賦予環境一份特別的生命和活力,它還富有文化氣息和裝飾意味。或清脆婉轉、或歡快激越的水聲打破寂靜的氛圍,能使人放松,讓人渾然忘我,這都會有助于空間感染力的加強。自然的聲音創造的是空間動態的氣氛,但有時這種聲響還能給予我們一份清幽、寧靜、安適的心理感受,尤其在深夜,微微的風聲、樹葉的沙沙聲,蛙叫、蟲鳴,它們似乎分別在述說大地的神秘故事,又似乎在輕輕地互相傾訴,這種顯靜的心理體驗仿佛已經把人帶入其自然環境中,使我們內心產生“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入若邪溪》)的清凈感,這對建筑意境的營造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自然界悅心的聲響還可掩飾其他聲音的刺激,特別是在人多的公共場所。
自然界的聲音是我們觸及、感知自然的必要條件,對于塑造不同場域的空間意象起到積極的作用。可持續建筑的聲環境設計中應多借用自然的聲音,如水聲、雨聲、風聲、雷聲、樹葉聲、蛙聲、蟲鳴聲、鳥聲等等,以營造空間的特定自然氛圍和情緒體驗,讓這種聆聽深入觸及我們的靈魂,直接與我們的精神情緒對話,使我們的心緒保持積極狀態,進而優化人的心理品質。
氣味對人感知的強迫性與聲音相似,氣味能向人傳遞空間環境中更為豐富的內涵,各種氣味都會通過人的嗅覺影響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心理感受。自然的氣味對空間有特別的意義,它使我們對自然環境有更切身全面的體驗和更深刻的認識,花卉、樹葉、干花、熏香、精油或是新鮮的水果,以及水氣的蒸發傳遞出的水質的味道都會渲染出清新的空氣,若有微風,常會產生一種香遠益清的效應,創造出清新、淡雅的氣氛,幫助我們舒緩情緒,緩解疲勞,振奮精神,它健康積極的催化效果能使人心情舒暢,令人陶醉,讓我們的心理及生理狀況都得到改善。有時還可建成以自然氣味為主導的環境,種滿了芬芳植物,有透風的樹籬圍合的空地中,香氣可以聚集起來,提供富有生機的感受,增添日常生活的情趣。人的嗅覺具有掩蔽效應,利用自然的清新味道還可以緩解環境中的不愉快氣味。一些散發清香的植物還具有可以去除有害氣體異味的功效,如可吸收甲醛等的刺鼻氣味的植物有仙人掌、吊蘭、蘆薈、虎尾蘭、常春藤、龍舌蘭、菊花等。
氣味是建筑空氣品質的重要部分,設計中對嗅覺元素應多加考慮,避免選擇有特殊異味的植物,多利用有益的自然氣味為空間創造清新的、積極的、向上的心理感覺,渲染空間氣氛,使我們產生美好的聯想,給我們某種心理描繪,讓整個建筑環境提升一個層次感。室內要多通風換氣,以保持空氣新鮮潔凈、清新自然,讓各種芬芳的氣味穿聯幾個單元空間,時時刻刻圍繞環境中的我們,給予我們更為豐富立體的自然舒心的環境體驗。
自然元素在可持續建筑中的運用能節約我們的傳統能源和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具有許多保護生態和環境的積極效益,并且空間環境中的自然元素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皆有很多益處。設計中要積極地將陽光、樹木、水體、山石、花鳥等自然元素及其意義聚集起來,做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調節和補償自然生態的同時,還應該用一個可視、可聽、可嗅、可觸、可進入其中的自然意境的空間環境為人創造一種歡愉、輕松的宜人氣氛和情緒,使我們身心放松,體驗恬靜安適的舒暢感,讓我們感受大自然清新的氣息和充滿生機感的自然環境,在增進人與自然的溝通中使人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真實關系,讓我們在深刻認識自然與自我的自然情調和生命情趣體驗中陶冶情操和凈化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