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翔華
(山東省菏澤市消防救援支隊,山東菏澤 274000)
日前,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發布2020年十起典型火災案例,這十起火災事故主要發生在沿街門店、加工場所、住宅、大型物流倉庫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暴露出一些單位場所用火用電不合規、逃生通道不暢通、違規留人住宿等突出問題,以及經營業主、從業人員消防安全意識淡薄、逃生自救能力弱的共性弊端,反映了當前防火監督工作中機制不健全、消防設備配備欠缺等現實狀況。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消防體系建設與轉型,優化防火監督工作刻不容緩。
一些建筑未審先建、未驗先用,這類建筑內部的消防系統一般都不完善,鋪設的電器線路存在質量和技術上的問題,這就導致電器線路存在安全隱患[1]。某些發生過火災的建筑物在建設過程中本身就采用較差耐火性能的材料,當存在火源時,更容易釀造悲劇。此外,部分建筑因缺少規劃等,相關審批部門短期內仍難解決問題。
在消防監督工作中發現,部分單位場所發生火災的原因是由于消防設施設備的欠缺或者不完善。一些地方發展經濟沒有以安全為前提,缺乏“紅線”意識,對于本地區安全的重大消防安全問題認識不清、重視不夠,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嚴重。部分企業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對消防設施投入少,特別是一些娛樂場所,人流量高,火災風險大,與該場所使用性質配套的消防設施投入少,導致火災發生時難以及時控制火情與逃生。
在落實行業監管責任方面還停留在表層,沒有建立與生產經營管理相結合的常態化消防工作機制。相當多的社會單位缺乏主體責任意識,日常安全管理、檢查流于形式。從歷年來發生的較大火災事故來看,基本都是由于企業違規生產建設、員工違章操作造成的,沒有做到企業安全生產“四個到位”。
隨著城市更新力度不斷加大,發生火災的概率不斷增加。受服務業新模式的影響,大型城市綜合體、商場市場等私自改變建筑原有使用性質、功能分區,突破消防設計邊線,致使誘發火災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增多。有的社會單位私自降低消防安全條件,超量庫存、占用防火間距、阻礙疏散通道等消防安全隱患劇增。
政府、行業職能部門作為監管主體,社會單位作為管理主體,長期“保姆式”消防監督管理給社會單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帶來惰性思維,主體責任難落實,對一些機制性、基礎性工作和重大問題解決力度不大,源頭性風險難控。特別是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應用使得防火監督出現“無規可依”的窘境。
目前消防部門轉隸雖已完成,但相較于其他部門,仍存在“大包大攬”“運動治理”等現象,法治思維欠缺,監管手段單一。部分消防監督員工作創新能力較弱、主動協調能力較低、問題處置能力不足等,主動服務意識和柔性監管手段缺乏,導致群眾滿意度不高,監管效能不佳。
在自查自糾方面,《消防法》對社會單位落實消防安全主體責任并未從組織方式上做出明確要求,導致單位內部消防安全管理一直未完成系統化、閉合化,內部消防安全管理目標模糊,組織管理乏力,安全自查、隱患自改措施不足。
長期以來,在火災防控理念上強調人防因素多,運用物防技防手段少。在消防監督管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誤區,一些人片面理解“消防監督管理”就是“消防監督檢查”,“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僅僅是“消防部門的重點單位”,開展消防監督檢查習慣于一家一戶地替社會單位檢查,不注重推動行業部門和基層組織落實“條”和“面”的責任,不注重推動單位落實自身消防安全責任,不注重指導單位學會自我管理、自主管理。
市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防安全需求對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消防宣傳教育社會化、公益化程度不高,針對不同國籍、民族、年齡等特征的消防宣傳教育培訓、演練等提供較少。部分工廠、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匱乏,特別是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缺乏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識,居民消防安全意識和自救逃生技能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提升,公眾火災知險避險意識能力急需提高。
加快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功能定位相適應、人民群眾期盼相符合的制度,要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權,針對本地消防安全突出問題和火災隱患整治需求,編制適應城鎮化發展、適合本地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的消防安全地方標準,以此應對城市建設發展中的多元化風險。應加快推進消防專篇修制訂,解決多產權建筑消防管理、業委會法律責任追究等問題。推動各級人大主動接入消防工作,促進政府、部門消防安全責任和社會單位主體責任有效落實,完善各行業職能部門間安全通報、會商研判、聯合檢查等機制,促使消防監管關口穩步前移。應結合職責移交和當前監管模式,探索轉制后公安派出所消防監督管理,明確公安派出所消防監督職責,建立與公安部門信息互通、執法互助、齊抓共管等機制,夯實三級重點單位管理。
在深化落實政府、行業職能部門、單位自身管理責任基礎上,積極推動鄉鎮級消防安全管理機制建設,建立消防安全專門機構,明確消防專職管理人員,層層落實防火安全工作責任。發揮行政村基本治理單元的作用,指導成立由村“兩委”成員牽頭的消防管理組織,制定村民防火公約,明確用火、用電、用氣和堆放易燃易爆危險物品等行為安全要求,開展經常性防火巡查,組織村居民加強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等群防群治工作。繼續推動建設微型消防站,提高互查互檢、自防自救和應急聯動能力。規范發展消防安全評估、消防設施維保檢測等,發揮社會協同治理,推動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參與消防工作。
拓展消防監督人員的業務知識、管理能力培訓和鍛煉平臺,提高消防隊伍的綜合管理能力。進一步完善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體制,提升隊伍業務素質水平,引導人員主動加強消防監督業務的學習和鉆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依托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消防安全治理,實行業務外包、市場化運作。針對基層消防監管力量奇缺的現狀,立足內部挖潛,探索實行“防消聯勤”工作模式。
從政策的角度出發明確不同部門之間的責任范圍與管理,保證防火監督工作的效率。積極推動黨委政府落實主導責任,充分發揮各級安全生產委員會、消防安全委員會等作用,定期研判重點場所、重點領域的突出風險,推動制定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實施標準化管理;加快推進消防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定期、不定期公布有關社會單位的消防安全不良行為,并實施聯合懲戒,有效落實“事前定標準、事中強監管、事后嚴追責、信用管終身”的防火監督“全覆蓋”。
要深入開展宣傳“五進”,加大消防公益廣告投放力度,挖掘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的宣傳潛力,完善媒體跟蹤采訪報道和輿論引導機制。電臺、電視臺、報紙報刊等媒體要定期公告消防安全形勢,營造濃厚的消防宣傳氛圍。加快推進應對初起火災“兩個一分鐘”消防安全培訓演練活動,集中培訓社會單位責任人、管理人,中控室監管員和微型消防站工作人員,提升社會單位“四個能力”,達到“人人想學、人人掌握、人人應用”的成效。
綜上所述,在落實防火監督工作時,需要法律法規的支持、消防安全責任制的有效落實和人民群眾消防安全意識的提升,需要將科學策略納入到防火監督管理中,以創新思維帶動消防工作有效落實,避免火災事故的發生給人們生命、財產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