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景美 周緒元 周楷軒 張洪 張林夕 劉西偉






摘??? 要:農業在臨沂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整體產業化、標準化程度不高,產業集群是提升區域農業產業競爭力、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2003—2019年統計年鑒數據,運用區位商(LQ)、集中系數(CC)、效率優勢指數(EAI)和規模優勢指數(SAI)對臨沂市桃產業集群發展現狀、集中度進行分析,并同其他桃主產區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得出臨沂市桃產業發展集中度高,桃產業集群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具有綜合發展比較優勢;但近幾年發展呈現效率優勢指數、規模優勢指數下降,表明臨沂市桃產業集群競爭力開始下降,因此需要從優化桃種植結構、加強桃品牌建設等方面來構建臨沂市桃產業發展模式,優化桃產業集群發展。
關鍵詞:桃產業;產業集群;集中度;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1.12.009
Analysis on?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Peach Industry in Linyi, Shandong
PENG Jingmei1, ZHOU Xuyuan1, ZHOU Kaixuan2, ZHANG Hong2, ZHANG Linxi3, LIU Xiwei4
(1. Liny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r,Linyi, Shandong 276012, China; 2. Shandong (Linyi) Institute of Modern Agricul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34, China; 3.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of Luozhuang District, Linyi,Shandong, 276017, China; 4.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of Junan County, Linyi,Shandong, 276600,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inyi, but the overall industri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degree is not high. Industrial cluste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realiz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3 to 2019,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peach industry cluster in Linyi City by using location quotient (LQ),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CC) , efficiency advantage index (EAI) and scale advantage index (SAI),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main peach producing ar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ach industry in Linyi City had a high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and the peach industry had entered a mature stage.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index of efficiency advantage and the index of scale advantage declined, indicating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each industry cluster in Linyi City had started to declin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peach planting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 the peach brand construction to construct the peach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and optimize the peach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in Linyi City.
Key words: peach industry; industrial cluster; concentration; competitiveness
收稿日期:2021-06-04
基金項目:浙江大學山東(臨沂)現代農業研究院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項目(ZDNY-2020-FWLY01003 A)
作者簡介:彭景美(1996—),女,山東臨沂人,助理農藝師,碩士,主要從事農產品品牌建設方面研究。
農業產業集群是從產業集群延伸分化出來的概念,是由農戶、企業及市場等主體按照地區發展條件實現農業專業化生產的組織模式,通過整合系統內部資源和專業化運營管理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高效化和規模化,其形成和發展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國內外產業集群發展的實踐經驗表明,農業產業集群是提高區域農業產業競爭力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如荷蘭的花卉產業集群、丹麥的養豬產業集群、比利時的養雞產業集群、智利的蘋果產業集群等[1]。
關于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內涵,學術界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因素觀點,主要代表學者有波特[2]的鉆石模型,認為產業集群競爭力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及支撐產業、產業戰略和同業競爭、外部機遇等關聯因素;魏守華等[3]認為生產成本優勢和區域創新能力是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蔡寧等[4]認為產業集群競爭力包括企業協作與競爭行為、產業之間關聯性、生產要素及需求條件;劉友金[5]認為產業集群競爭力決定因素取決于產業集群之間關聯的質量。另一種是能力觀點,主要代表學者有張輝[6]認為產業集群競爭力是對于區域資源利用的能力和規避不利發展因素的能力;李君華等[7]人認為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是持續創新能力的體現;魏后凱[8]認為市場占有率、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是體現產業集群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可以將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內涵概括為某產業在特定區域內利用地方資源、技術、政策等要素形成具有一定規模、能夠規避風險且在市場上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主體。
關于產業集群競爭力的研究方法,徐志剛[9]建立了效率優勢指數、規模優勢指數和綜合優勢指數,對中國種植業的地區優勢進行了測量;李二玲等[10]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產業績群競爭力進行測量;曾光等[11]用結構方程(SEM)構建了測評農業產業集群競爭力模型;張宗利[12]運用區位商法和GEMS模型對產業集中度和產業集群競爭力進行了測量。
本文選取臨沂市桃產業集群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考慮到部分數據的不可得性及指標之間的相互作用,無法通過簡單的回歸模型進行處理,因此本文借鑒徐志剛[9]、韓振興等[23]方法先利用區位商和集中系數等指標對臨沂市桃產業集群集中化程度進行測度,再利用效率比較優勢指數、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和綜合比較優勢指數等指標對其產業集群競爭力進行測度,最終得出臨沂市桃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給出發展建議。
1 臨沂市桃產業發展概況
桃作為我國種植面積、產量世界第一的果品,在我國已有4 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具有適應性強、投產早、見效快、效益高的特點,其果實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頭等,花可以觀賞、核仁也可食用[13]。山東省是我國桃的主產區之一,其桃樹種植面積、產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14],其中臨沂市桃產業發展迅速,2019年臨沂市桃種植面積為5.51萬hm2,占山東省總種植面積的42.38%,桃產量為178.72萬t,占山東省總產量的49.02%,桃產業集群發展較為成熟,是名副其實的產桃大市。
表1是臨沂市2003年至今的桃產業發展概況,從表中可以看出,臨沂市桃種植面積2003—2004年穩定增長,2004—2011年,種植面積一直呈下降狀態,自2012年開始,種植面積穩定增長;雖然桃種植面積有波動,但整體產量一直呈現增長狀態,說明臨沂市桃的生產效率較高;此外,臨沂市桃的種植面積、產量在山東省桃、水果所占比重整體呈現增加的趨勢,表明臨沂市桃產業發展在本市及本省水果產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
2 臨沂市桃產業發展分析
2.1 自然條件
臨沂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地處沂蒙山腹地,區域內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無霜期全年超過 210 d,土壤主要為棕壤、褐土,是我國落葉果樹的最適栽培區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蜜桃產區[15]。根據各地的生態條件、桃分布現狀及其栽培特點,可劃分成5個適栽區,其中華北平原桃區是桃最適栽培區域,也是最大的經濟栽培區域[16]。從表2可以看出,臨沂市屬于暖溫帶桃亞區,氣溫、降水量、無霜期等自然條件能夠充分滿足桃的生長。因此,臨沂市自2009 年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國桃業第一市”以來,桃產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已成為全市種植面積最大的水果類作物。
2.2 發展條件
臨沂市桃果基地大、產量高,種植歷史悠久,果農積累了大量的種植經驗,加上溫室促成栽培、冷庫儲藏以及桃種植技術推廣、技術培訓機會的增加,使得臨沂市桃生產具有一定的效率優勢[17-18];隨著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提升,充分保障了果品的內外品質,并打造了許多優質品牌:蒙陰縣“蒙陰”,沂水縣“雪山”、“悟河”、“唐王山”、“綠韻”、“富楊”,平邑縣“武臺”,蘭山區“三和”、沂南縣“浮來山”、臨沭縣“武狀元”[19]等一系列優秀的桃品牌,在江浙滬桃果市場占據較高份額;近年來,臨沂市桃產業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山東果科所、山東農業大學及臨沂市農業科學院、浙大山東(臨沂)農研院等機構加強合作交流,為當地桃樹種植提供技術指導,不斷提升臨沂市桃的質量和種植效率。
3 臨沂市桃產業集中度及競爭力分析
在產業組織理論中,集中度是考察市場結構的首要因素,且產業集中度是增強產業競爭力的基礎要素。一方面在于臨近企業由于區位因素縮短了競爭的過程,加速了新競爭者出現,原企業為獲得市場優勢,被迫進行技術改革、改進產品,實現整體競爭力的提升[20];另一方面在于產業集中能夠實現量的擴張,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在成本上具有領先優勢,獲得規模經濟。因此本文立足于臨沂市桃產業發展現狀,運用區位商與集中系數指標對桃產業集群集中化程度化水平進行測度,進而分析其產業集群競爭力。
3.1 臨沂市桃產業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主要是指特定產業或市場上少量企業的生產量、銷售量、資產總額等方面對該產業或市場的支配程度,用以衡量特定產業或市場的生產經營集中程度[21-22]。因此本文在描述產業集群的集中度時,借鑒韓振興等[23-25]方法,運用區位商(Local Quotient,LQ)和集中系數(Coefficient of Concentration,CC)進行衡量。
LQ=(Eij/Ei)/(Ej/∑Ej )
CC=(Eij/Ei)/(Pj/∑Pj )
式中,LQ表示某地區產業的專業化程度,若LQ>1,表明該地區產業集群的專業化程度高于上一層級,LQ系數越高,表明其專業化程度越高;CC表示某地區產業的地理集中化程度,若CC>1,則表明該地區產業的地理集中化程度要高于上一層級,C系數越高,表明其地理集中化程度越高。
其中i表示臨沂市桃產業,j表示臨沂市,因此Eij表示臨沂市桃產量,Ei表示山東省桃產量,Ej表示臨沂市農林牧漁業產值,∑Ej 表示山東省農林牧漁產值;Pj表示臨沂市人口數量,∑Pj 則表示山東省人口數量。
根據表3可以發現,臨沂市桃產業自2003年開始,LQ系數都大于1,表明臨沂市桃產業集群的專業化程度要高于山東省,且LQ系數呈遞增趨勢,表明臨沂市桃產業集群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同樣,CC系數也都大于1,表明臨沂市桃產業的地理集中化程度要高于山東省,且CC系數呈遞增趨勢,表明臨沂市桃產業的地理集中化程度越來越高;自2003年至今的數據,臨沂市桃產業LQ系數增長了49%,CC系數增長了58%,二者基本上呈現同步狀態,因此表明相較于山東省,臨沂市桃產業具有明顯的集中度優勢。
3.2 臨沂市桃產業競爭力分析
本文在分析臨沂市桃產業集群競爭力時,將其概括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臨沂市桃產業的市場規模競爭力,包括桃種植面積、產量、單產等指標的比較;第二部分利用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對臨沂市桃產業集群進行分析。
3.2.1 臨沂市桃產業產品供給力??? (1)種植面積比較。桃子主要經濟栽培地區在華北、華東各省,較為集中的地區有臨沂、泰安、濰坊、寧波、無錫、西安等地,從表4可以看出,各桃主產區中,臨沂市種植面積增長率為25.95%,在各主產區中位居第四,次于南陽、無錫、大連,但由于其種植面積大,表明臨沂市桃種植面積近年來一直呈現穩步增加的趨勢。
(2)產量比較。從表5中可以發現,各桃主產區只有臨沂產量一直呈現增長趨勢,其它產區受種植面積以及其他因素影響,產量呈現波動增長趨勢,且臨沂市2019年桃產量較2003年增長了兩倍多,增長率在各桃產區中位居第2,得益于臨沂市桃種植技術的提高及種植規模的擴大。
(3)單產比較。 從表6中可以發現,2003—2006年臨沂市桃單產水平較其他主產區,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自2007年開始,臨沂市桃單產一直穩居前兩名。以2003年和2019年為例,2003年臨沂市桃單產水平是泰安(桃單產第1名)的56.37%,2019年臨沂市桃單產水平是泰安的160.23%,可見臨沂市的桃產業規模的壯大不僅依賴于種植面積的擴大,更依賴于標準化的生產提高生產效率。
(4)小結分析。產品供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在本章節對臨沂市桃產業和其他桃主產區的種植面積、產量以及單產水平進行了比較分析。綜合2002—2019年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可以發現,臨沂市產桃能力處于較高水平,臨沂市桃種植面積多、總產量多、單產水平高,整體波動變化不大,且都處于穩定增長狀態,因此從供給能力的角度來看,臨沂市桃產業在桃市場上具有顯著競爭力。
3.2.2 臨沂市桃產業集群競爭力分析?? 根據以往學者[23-28,30-33]的研究,在描述地區某產業競爭力時,常用的評價指標主要有效率比較優勢指數((Efficient Advantage Index,EAI )、規模比較優勢指數(Scale Advantage Index,SAI)和綜合比較優勢指數(Relative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RCCA)。因此本文借鑒前人研究,用以上指標對臨沂市桃產業的競爭力進行分析。
EAI=(APij/APj)/(APi/AP)
SAI=(GSij/GSj)/(GSi/GS)
RCCA=EAI×SAI
式中,EAI指數用來衡量某地區某產業的產出效率與上一層級產出效率水平的比較優勢,若EAI>1,則表示該地區該產業相較于上一層級的該產業具有效率比較優勢;SAI指數充分衡量產業化程度和市場因素,反映某地區某產業的規模程度與上一層級相比的比較優勢,若SAI>1,則表示該地區該產業相對于上一層級具有規模比較優勢;RCCA指數是EAI指數和SAI指數的乘積,若RCCA>1,則表示某地區具有發展某種產業的綜合比較優勢。
其中APij表示臨沂市桃子人均擁有量,APj表示臨沂市水果人均擁有量,APi表示山東省桃子人均擁有量,AP表示山東省水果的人均擁有量;GSij表示臨沂市桃的種植面積,GSj表示臨沂市果園種植面積,GSi表示山東省桃的種植面積,GS表示山東省果園種植面積。
根據表7可以看出,自2003年開始,臨沂市桃產業的EAI指數都大于1,表明臨沂市桃產業相較于山東省桃產業來說具有效率比較優勢。從指數變化來看,臨沂市桃產業EAI指數可以分為4個階段:2003—2009年處于穩定上升趨勢,2009—2012年呈下降趨勢,2012—2015年呈波動增減狀態,2016—2019年呈下降趨勢。綜合來看,自2009年至今,臨沂市桃產業效率比較優勢指數穩定在3.5左右,表明臨沂市桃產業具有明顯的效率比較優勢。但近幾年EAI指數呈現遞減趨勢,結合表5中臨沂市桃單產水平可以得出,臨沂市桃產業產出雖然維持在較高水平,但如今面臨著產出下降的問題。
從表8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開始,臨沂市桃產業的SAI指數都大于1,且都維持在2.5左右的水平,表明臨沂市桃產業相較于山東省桃產業具有規模比較優勢,受種植面積影響,SAI指數一直呈現波動狀態,近幾年也呈現波動下降趨勢,EAI指數大小要略高于SAI指數,表明臨沂市桃產業的效率優勢要高于其規模優勢;此外,臨沂市桃產業自2003年開始,RCCA指數都大于1,表示臨沂市桃產業集群具有綜合比較優勢,其變動和SAI指數基本一致,且RCCA 指數都維持在5.0以上,表示臨沂市桃產業綜合比較優勢顯著,但自2016年開始,RCCA指數呈現下降趨勢,其中2017年RCCA指數下降幅度為18.36%,表明近幾年臨沂市桃產業集群競爭力開始下降。
3.3 小結及原因分析
本文基于 2003—2019年臨沂市及各桃主產區統計年鑒數據,運用集中度評價指標和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對臨沂市桃產業集群進行分析,發現其效率比較優勢指數、規模比較優勢指數和綜合比較優勢指數都處于較高水平,具有明顯的集中度優勢和產業集群發展優勢。但臨沂桃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形成臨沂市桃產業品牌傘,桃品牌的貢獻與其資源潛力極不相稱,且自2016年開始,其集中度評價指標和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皆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在于:
(1)生產技術滯后。臨沂市桃種植面積雖然在不斷擴大,但經營主體多以家庭種植為主,在栽培上以清耕制為主,機械化程低、管理能力不足,且過度依賴化肥農藥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在采后處理上技術滯后,樹體衰弱;部分生產者追求大果忽視桃品質建設,最終導致臨沂市桃產業種植面積的增長率要高于其總產量的增長率、桃生產效率下降。
(2)品種結構不合理。一方面缺乏引導品種:目前臨沂市桃品種共有150余個[5],品種較多但缺乏認知度高且具有引導力的品種;另一方面是早中晚熟品種比例不合理,中熟品種較多,成熟期與國內其他地區撞車,且品種多為生食,適用于深加工的品種較少,導致在桃市場上競爭壓力大。
(3)品牌宣傳不足。臨沂“蒙陰蜜桃”地理標志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在實際運營中“檸檬效應”顯著,且品牌運營主體未能根據臨沂桃的特點制定出系統的品牌戰略,導致臨沂桃在市場上面臨“有口碑無品牌”的尷尬局面。
4 提升臨沂市桃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建議
4.1 提高桃產業標準化水平
在生產技術上,除了培育、引進優良品種之外,還應包括農產品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生產技術、加工技術、包裝技術和儲存運輸技術的改進優化,需要加強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高效利用臨沂市2所大學、1所農業職業院校、臨沂市農業科學院和浙大山東(臨沂)農研院的資源,加強產學研合作,讓技術成為提升臨沂桃品質的“加速器”,同時提升種植戶在種植、加工、包裝、銷售等方面的素養;在品種結構上,要優化早熟中熟晚熟品種比,淘汰老化桃園,擴大中熟桃品種比例,避免成熟期撞車,同時也要充分進行市場調研,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種植結構。
4.2 加強桃品牌建設
品牌作為一種能將農產品從同質化中分離出來的價值符號,賦予農產品較高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是臨沂市桃產業發展突破口。一方面臨沂桃需要根據產品的質量、種類、需求等條件明確定位,通過“產自臨沂”區域公用品牌,統一臨沂桃品牌管理標識,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宣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臨沂市資源,實現“桃品牌+紅色文化”、“桃品牌+區域旅游資源”,建立起桃品牌與地方資源稟賦之間的聯系,打造高端桃產業品牌,避免品牌泛化,提升臨沂市桃品牌影響力和內涵力。
4.3 重視龍頭企業的作用
龍頭企業依托自身資金、技術等資源優勢能夠加強地方農產品品牌建設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基于這一層面,臨沂市政府需要重視桃產業龍頭企業的建設,在政策支持上,需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和補貼,尤其是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支持;在產業鏈建設方面,龍頭企業可以聯合中小規模種植戶,建立桃生產加工基地和桃種植協會,實現桃基地規模化,從而降低成本,實現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盧凌霄, 蹇鄂, 耿獻輝. 農業產業集群:一個分析框架[J]. 經濟問題探索, 2014(5): 90-95.
[2]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 76(6): 77-90.
[3] 魏守華, 趙雅沁. 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探究[J]. 財經問題研究, 2002(5): 51-56.
[4] 蔡寧, 楊旭. 協作行為對企業集群競爭力的影響[J]. 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2(3): 48-51.
[5] 劉友金. 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量化模型研究——GEM模型解析與GEMN模型構建[J]. 中國軟科學, 2007(9): 104-110, 124.
[6] 張輝. 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內在經濟機理[J]. 中國軟科學, 2003(1): 70-74.
[7] 李君華, 彭玉蘭. 產業集群的制度分析[J]. 中國軟科學, 2003(9): 127-132.
[8] 魏后凱. 對產業集群與競爭力關系的考察[J]. 經濟管理, 2003(6): 4-11.
[9] 徐志剛. 比較優勢與中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D]. 南京: 南京農業大學, 2001.
[10] 李二玲, 史焱文, 李小建. 基于農業產業集群的農業創新體系結構分析——以河南省鄢陵縣花木產業集群為例[J]. 經濟地理, 2012, 32(11): 113-119.
[11] 曾光, 莫小玉.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潛江小龍蝦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2015, 13(3): 49-54.
[12] 張宗利. 廣西羅非魚產業集群水平與競爭力研究[D]. 南京: 南京農業大學, 2015.
[13] 于立娜, 張萌, 王恒. 山東省桃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J]. 中國果菜, 2020, 40(2): 54-56, 63.
[14] 劉偉, 張安寧, 李桂祥, 等. 山東省桃生產成本與效益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 2016, 32(1): 88-91.
[15] 管恩樺, 王志遠, 周蕾, 等. 臨沂市桃產業現狀及發展建議[J]. 中國果菜, 2018, 38(7): 30-33.
[16] 崔國朝, 牛良. 我國桃主要栽培模式現狀及集成創新[C]//中國園藝學會現代果樹示范區創建暨果樹優質高效標準化生產技術交流會論文集, 深圳, 2012: 47-49.
[17] 林志強 郭鵬 鹿永華. 臨沂市桃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 林業經濟, 2014, 36(8): 71-74.
[18] 陳修會, 劉俐. 臨沂市桃產業現狀、發展優勢與提升對策[J]. 中國果業信息, 2013, 30(11): 24-26.
[19] 陳修會. 臨沂“中國桃業第一市”率先發展的思考[J]. 中國果菜, 2010(10): 12-15.
[20] 王大鵬, 崔茂森. 山東省水果產業集群集中度和競爭力分析--以煙臺蘋果、萊陽梨和大澤山葡萄為例[J]. 林業經濟, 2020, 42(2): 83-92.
[21] 劉婷. 內蒙古乳業集群水平的測度研究[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16(19): 6-7.
[22] 韓振興, 劉宗志, 常向陽. 山西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集中度和競爭力分析——以運城蘋果、朔州羊肉、晉城大豆為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8, 39(11): 94-104.
[23] 韓振興, 朱濤, 牛文靜, 等. 山西運城蘋果產業集群集中度和競爭力分析[J]. 中國果樹, 2021(3): 91-97.
[24] 韓振興, 牛文靜, 朱濤, 等. 江蘇省草莓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分析[J]. 中國蔬菜, 2020(1): 68-75.
[25] 曾慧云, 宋振鑫, 趙泓凱, 等. 煙臺水果產業集群規模質量和競爭優勢分析[J]. 中國果樹, 2021(5): 100-105.
[26] 石金, 徐廣才. 北京市蔬菜專業村產業集聚測度實證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21, 37(11): 158-164.
[27] 任青絲. 河南農業產業集群集聚程度與發展策略研究[J].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 2014, 28(3): 27-32.
[28] 陶懷穎. 我國農業產業區域集群形成機制與發展戰略研究[D].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6.
[29] 宋玉蘭. 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研究—新疆棉花產業集群的實證分析[D]. 烏魯木齊: 新疆農業大學, 2005.
[30] 于麗艷, 穆月英. 我國不同地區蔬菜產業競爭力聚類分析[J]. 中國蔬菜, 2019(8): 21-27.
[31] 胡世霞. 湖北省蔬菜產業競爭力研究[D]. 武漢: 華中農業大學, 2016.
[32] 李春海, 張文, 彭牧青. 農業產業集群的研究現狀及其導向:組織創新視角[J]. 中國農村經濟, 2011(3): 49-58.
[33] 尹成杰. 新階段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及其思考[J]. 農業經濟問題, 2006(3):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