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對植物設計課程現狀的分析,指出植物設計課程中的問題。對植物設計競賽過程進行拆分與分析,從準備、立意、創作、匯報、施工、總結這六個環節,逐項提供可以導入的思政元素。以2021年揚州世園會微景觀創作大賽作品《未來鄰居》為例,從作品的準備到完工全過程進行剖析,找準思政元素的融入點,分析思政元素運用成果。教學實踐表明,通過在植物設計實踐各環節中導入相關思政元素,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責任感,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植物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設計競賽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1.12.014
The "Full Chain" Introduction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Plant Design Competition
ZHAO Wei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Nanjing 21003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lant design course, it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is course. This paper splited and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plant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ovid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at could be introduced one by one from the six links of preparation, conception, creation, report, construction and summary. Taking the work of 2021 Yangzhou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micro landscape creation competition named "Future Neighbo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whole process from preparation to completion, found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eaching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relev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practice of plant design could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plant desig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design competition
收稿日期:2021-09-18
基金項目:金陵科技學院校級教育教改課題(課程思政專項)“融入‘家國’情懷的植物景觀設計課程體系研究與教學實踐”(KCSZ2019-16);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課題“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踐模式創新研究”(2019-R-80297);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重點資助課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江蘇‘新農科’大學生返鄉創業路徑研究”(B-/2020/01/07);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長三角地區新建本科院校新農科‘雙創’人才培養及其返鄉創業路徑研究”
作者簡介:趙偉(1987—),男,安徽合肥人,實驗師,碩士,主要從事園林設計實踐與教育方面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各高校與專業都需要結合各自的辦學特點,深入挖掘各方面的思政點,形成各有特色的課程思政專業體系[3]。教育不再只是政治老師的任務[4-6],而是需要專業教師加入進來,全方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與世界觀。目前,課程思政在全國高校如火如荼地進行,各高校深刻把握立德樹人的內涵和重大意義,深化教學改革[7]。在專業課中,課程思政的實施最重要的就是要提煉好思政元素,找好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的融入點并自然地融入課堂。這是一種“隱性”的教育方式[8],融入思政的課堂應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地高級授課方式[9],而不是強行植入,否則不僅起不到立德樹人的效果,還會引起學生的不適,適得其反。
風景園林是綜合利用科學和藝術手段,為人類營造美好的室外生活境域的一門學科,與建筑學、城鄉規劃學共同構成了人居環境建設的三大主干學科,為建設美麗中國培養人才[10]。風景園林的專業人才是人居環境的建設者,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直接關系到人們生存環境,尤其在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論斷的背景下,風景園林被賦予了更重要的使命[11],風景園林的專業課應該更加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先明白自己“為什么學”[12],只有當學生有了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感,才可以更有動力學習好這個專業。
1 課程思政融入植物設計課程的現狀
隨著生態文明的推進,植物在城市建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城市建設中如何利用好植物成為了許多專業的重要課題,如何利用喬、灌木以及草本植物作為主要材料營造出多種多樣的室外空間是植物設計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不僅許多農林類專業,如園林、園藝、林學等專業開設植物設計課程,建筑學、城鄉規劃等工科類專業也開始將植物設計課程納入專業課。植物設計課程在不同的高校名稱不同,多以“植物設計”、“植物造景”、“植物景觀設計”等命名,以下均以“植物設計”所代替。
植物設計課程是風景園林專業重要的專業課,是連接植物學與設計學的紐帶,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13]。學生要掌握植物設計的知識,不僅需要掌握基本植物學知識,理解植物設計對風景園林的重要性[14],還需要掌握設計與藝術知識,同時還需要學習植物栽培、養護等工程方面的知識。最終目標是使學生熟悉園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能夠運用各類園林植物營造植物景觀、能夠與其它園林要素組景,不僅可以熟練繪制植物設計的施工圖紙,還可以對植物的栽培與養護提出合理的建議。由此可知,植物設計是一門集農學、藝術學與工學與一體的一門課程,課程涵蓋知識面極廣,這就給思政元素的融入帶來了機會。
雖然植物設計涉及的知識面很廣,但是通過走訪調研可知,課程思政的元素較為單一。通過分析授課老師的專業背景與教學大綱發現,由于植物設計課程屬于新型課程,還未形成經典的體系,課程的建設仍處于探索期,授課老師多以傳統的植物學、設計學等老師為主,且只有一位老師授課,缺乏合作,這就導致在植物設計教學中會有所“偏”,不能很全面地進行教學。例如,植物學背景的老師鮮有涉及到藝術方面的領域,而設計背景老師的授課,則忽略植物的生態習性特征。當植物設計失去了“廣”的特性,開始單一化,那么這門課程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精彩,因此在思政元素的選取上就更加無味,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并且會造成現有思政元素的提取與其它課程相沖突。
同時,學生對于植物設計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許多同學認為植物設計就是在圖紙上畫圓圈,技術含量低,是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佐料”,在態度上就沒有認真起來。學生并沒有深刻理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性[15],在思想上沒有樹立起建立美麗中國的責任擔當[16-17],只是從表象去認識這門課程,很難靜下心來鉆研這門課程。綜上可知,讓思政元素進入植物設計不僅是響應國家的教育要求,更是提升這門課程授課效果的重要途徑。
2 設計競賽為課程思政與植物設計的融入提供契機
植物設計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從一個國家的綠地系統規劃到一個庭院的綠化,都是植物設計教學中需要掌握的知識,植物設計實驗的開展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實驗選題重套路而輕創新。一個好的任務書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去主動探索的欲望。目前,任務書的選題一般只是“紙上談兵”,通過對居住區、小游園、校園等綠地植物進行配置來鞏固學生的植物設計知識,而此類植物設計有很多類似案例,學生以借鑒與為主,找到設計套路,所呈現出的實驗成果是“好看”,但是并不具有“溫度”,很難在設計中感受到學生的家國情懷,而是一種機械式的畫圖。
第二,實驗成果重圖紙而輕實踐。植物設計最終成果應該落地,但是目前大多數學校無法提供足夠的場地可以讓學生去實踐,所以植物設計的實驗成果主要以“評圖”為主要環節,沒有讓學生享受到植物設計最原始的快樂。
第三,實驗過程重個人而輕合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學生主要以自己畫圖為主,很少有合作,或者找不到合作的最佳模式。再加上植物設計實驗選題的單一,不能給學生創造人才多樣化的交流平臺,迫使大家“技能單一”,沒有營造出全面開花的局面。
近幾年,關于植物設計的競賽在全國各地舉辦起來,如花境設計競賽、微景觀創作大賽、竹結構營建等大賽層出不窮,學生的參與熱情不斷提高,彌補了課堂上的缺失。植物設計競賽的舉辦,最成功之處是喚起了學生的熱情,提高了積極性,讓思政元素不經意地走入學生實踐之中,從“根”上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同時為思政元素進入植物設計實踐中帶來了契機。
首先,植物設計類競賽會激起學生的勝負欲,學生為了爭強好勝,倒逼自己深入研究。例如2020年在南京舉辦的“陳植杯”小花園設計競賽,以紅樓夢為主題,學生為了迎合大賽要求,開始去了解紅樓夢,讓學生從一個理科生變成文科生,這是跨學科學習的進步,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方式。2021年揚州世園會微景觀創作大賽以“綠色城市,健康生活”為主題,鼓勵學生以植物為材料裝扮美好生活,學生可以自主地去深入主題,有的小組將農業觀光引入到設計中,有的小組提出了未來人居的綠色環境,參賽同學絞盡腦汁,深入思考,將綠山青山濃縮到身邊,理解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
其次,植物設計類競賽提供了實踐平臺,彌補了校內教學的不足。目前重要的植物設計類競賽都需要現場施工并進行評比,學生在現場施工時會遇到很多問題,同時深刻認識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植物設計類競賽需要參賽選手自己想、自己畫、自己干,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學生親力親為,學生在準備競賽的過程中會主動思考,同時可以更加深刻了解到自身背負的重擔,強化自身的職業素養。
同時,植物設計類競賽促進了同學們的團結合作,鼓勵學生多樣發展。每一次植物設計類競賽的評份標準都是多樣的,從主題理念、設計思想、成果表現、制圖規范、植物生態、施工養護等多個方面進行打分,借此機會讓學生知道植物設計實踐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同時讓學生能夠根據特長主動組隊,加強合作,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自我。例如2020年“陳植杯”花園設計競賽中,由于是以紅樓夢為主題,學生會主動找到人文類專業的同學請教,并納入隊伍,提升了團隊的戰斗力。
3 思政元素在植物設計競賽中的“全鏈式”導入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植物類設計競賽,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的責任感與團隊感,這是一次技能的提高,同時也是思想教育的一次機會。如何在競賽的背景下,提升植物設計實踐的高效進行,應該全程跟蹤,“全鏈式”導入。
植物設計實踐可以以競賽為抓手,進行程序拆分,對每個階段提煉不同的技能培養目標與思政培養目標,讓學生在心、腦、手上都得到提高。植物設計實踐教學可以借植物設計競賽為抓手,合理安排教學,在每個階段進行思政元素的融入(圖1)。
3.1 準備階段
此階段是培養學生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也是團隊意識的開啟階段。學生在正式進行作品創作前,要反思自己的強項是什么,弱項是什么,需要的隊友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在準備階段不建議直接進入畫圖階段,學生要做到意在筆先。
3.2 立意階段
立意階段,即要明確學生設計的大致方向,具體想做什么,想通過作品表達出什么觀點。在此階段需要給學生布置大量的案例搜集任務,同時要讓學生了解現在國家的大政方針,知道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大背景,要求學生的設計立意可以與社會背景與國家政策相符合。提升學生的政治思維,讓學生了解為何而做,只有當目標定了,明確了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在創作作品的時候才更有方向。
3.3 創作階段
老師在學生創作的階段應該保持不僅要幫助學生找準創作方向,幫助學生解決基本的技術難題,還要不停地給作品找問題,優化作品,提升學生的創作潛能。在此階段,需要學生主動去了解植物的文化內涵與生理特性,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鼓勵學生挖掘場地信息,了解當地的歷史與文化故事。在此階段主要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利用唯物主義辯證地思考問題,同時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與工匠精神。
3.4 匯報階段
在實踐過程中引入職場模式,要多次進行階段性匯報,給學生提供講話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職業自信與專業自信,老師幫助學生去分析與評價工程實踐和風景園林設計方案對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環境以及法律的影響。把學生從單一地繪圖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更樂意去交流與聆聽。
3.5 施工階段
施工階段是學生方案落地的關鍵過程,此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論段,學生在施工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勞動人民的不易,也能夠更直觀地反映自己前期的設計不足。在施工過程中要解決很多現場困難,單槍匹馬無法在有限地時間里完成,這需要同學們做好分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的意識。
3.6 總結階段
在學生的整體培養中,要注重學生的全過程式培養,不能指望僅憑一次實踐就讓學生突飛猛進,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實踐結束后,需要反思此次實踐有哪些收獲,有哪些不足,有沒有想到新的點子,下次的實踐想從哪些方面突破,給自己定下一個什么目標。作為教師更應該關注到學生在此次實踐中所展現出的才華與不足,給予鼓勵與幫助,結合每一個學生的特性,幫助學生找到目標,激發學生下一次要做的更好的信念,并讓學生現在潛心修煉。
4 案例分析——以2021揚州世園會微景觀設計競賽作品《未來鄰居》為例
2021年揚州世園會舉辦園藝微景觀創作國際競賽,此次競賽以“綠色城市,健康生活”為主題,要求在一方3 m×4 m的種植箱中,采用花卉植物和園藝手法創作景觀。此次競賽是學生運用植物設計知識進行的一次實踐活動,金陵科技學院6名學生在2名主要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從準備到最后作品落地完成歷時3個多月,并榮獲金獎。
學生從2月份開始組隊,在前期由老師與隊長詳細分析此次競賽的重難點。學生從項目出發,由大一、大二、大三學生聯合組隊,大二學生作為中堅力量,學生橫跨園藝、園林、風景園林三個專業。有的同學擅長繪圖,有的同學擅長插花,有的同學擅長設計,有的同學動手能力強,擅長植物栽培。此過程需培養學生的長遠規劃的能力,并以此教育學生,國家的政策與方針的制定是具有前瞻性,不能只顧眼前利益,鼓勵同學們在正式創作之前要有長遠規劃。
在創作前期,鼓勵學生多交流,同時要繼承并創新中國文化。例如學生在前期想用作品復原傳統中國民居形式,后來根據老師的指導與同學們的討論,想讓學生可以在中國民居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讓學生不只是記住歷史,還需要用專業知識更新并繼承中國文化,最終同學們以“未來鄰居”為主題進行創作。學生搜集大量中國民居特點,進行總結,提出了創新方法,表達了自己對未來鄰居相處模式的向往(圖2),讓園藝走進未來的生活,讓鄰居可以友好交流,形成一個“共同體”。
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教導學生精益求精,對設計的細節與圖面表達要做到精心制作。借此機會向學生弘揚工匠精神,并告訴學生目前敷衍了事、快餐式的設計要抵制,要做到不忘初心。學生對植物的配植需要2名老師同時指導,一名老師對植物的選擇與生理習性進行指導,另一名老師對配植的方法與圖面表現做主要指導。在此過程中,向學生傳輸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專業”,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觀。
在現場施工階段,同學們要在1天之內用有限的經費完成設計方案的落地,同學們早幾個星期就開始進行“精打細算”,購買相關材料與工具,親自上陣,挖土、種植、打掃,在現場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例如花材不夠、植物長勢不好、工具損壞等,這就需要學生可以積極去解決問題,走出小組與別人溝通尋求幫助。現場施工培養學生的“大愛”精神,讓學生體會“換位思考”,同時可以反思自己在前期設計中的不足,讓學生更加體會到作品落地的艱辛。
學生以此為實踐,不僅是專業知識的提高,更是一次思想上的熏陶,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或者失敗的難過。從一次實踐中體會工作的流程,明確今后學習的方向,學習好專業知識,更學習好做事的態度與方法。
5 結 語
中國自古就對植物有著深厚的感情,常常寄情與植物,植物的背后蘊藏著中國人的品格,在“綠山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中,身為風景園林專業的教師更應該挖掘植物特有的思政元素。外在的設計一直在變化,甚至老師的教案一直跟不上潮流的變化,但是設計的內核一直不變,教學不僅要教看的見的,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大愛之心、責任感,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才是教育的核心。
在國家大力推行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需要明確“思政”不僅是一句口號,強行灌輸思政理論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要切實讓學生在思想政治素養上得到完善[18]。將思政元素融入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才是提高“課程思政”效果的關鍵。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建議將競賽機制融入實踐教學,讓學生“以賽促學”,在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關心身邊的熱點問題。同時加強團隊項目的制定,將學生從個人項目推向合作項目,理解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這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后,還是需要在實踐項目的設置上做到完整性,盡可能讓學生通過有限的課時,體驗全套的設計流程,不要僅停留在“畫”的層面,要讓學生從思考到繪制,再到施工,從教室走向自然,從個人走向團隊,從悶頭做到交流溝通,這是對教學培養方案的新要求,不僅是對提高專業素養有益,更是一種人格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吳晶, 胡浩.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 中國建設教育, 2016(24): 4-7.
[2] 宿桂艷. 思政教育融入英語專業課程中的設計與實施——以《綜合英語3》為例[J]. 現代職業教育, 2021(28): 44-45.
[3] 代魯魯. 森林昆蟲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J]. 天津農業科學, 2021, 187(5): 84-87.
[4] 閆娜, 李玉萍, 王春彥, 等. 植物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J]. 大學教育, 2021(7): 125-127.
[5] 高德毅, 宗愛東.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 中國高等教育, 2017(1): 43-46.
[6] 朱云峰. 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家具設計”課程思政建設探索[J]. 現代職業教育, 2021(28): 74-75.
[7] 李科友, 徐全樂, 羅鑫娟, 等. 課程思政在“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 中國林業教育, 2020, 38(3): 37-40.
[8] 宮維明.“課程思政”的內在意涵與建設路徑探析[J]. 思想政治課研究, 2018(6): 66-69, 91.
[9] 汪定國, 羅萍.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等代數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科教文匯, 2021(19): 78-80.
[10] 劉曉青. 多學科背景下風景園林景觀構造節點教學資源建設——以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為例[J]. 科教導刊, 2021(14): 19-21.
[11] 高楓, 章蕓, 樓大偉, 等.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園林生態學”的教學體系構建探索——以金華教育學院為例[J].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20, 33(6): 119-125.
[12] 秦華, 閆妍.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 2016-12-09(001).
[13] 雷平. 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園林植物造景》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財富時代, 2021(4): 193-194.
[14] 陳煒林. 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與植物造景應用[J]. 居業, 2021(4): 10-11.
[15] 李倩, 張越. 基于課程內容邏輯的《園林植物造景設計》課程思政研究[J]. 綠色科技, 2021, 23(7): 262-266.
[16] 丁金華. 風景園林專業生態文明思政教育路徑探析[J]. 教育觀察, 2020, 9(45): 42-45.
[17] 王潔寧, 任震, 黃瀅, 等.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教學的生態正義觀導入研究[J]. 風景園林, 2018, 25(10): 110-114.
[18] 易力, 董瑤佳, 汪洋, 等. “新農科”背景下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育探索[J]. 天津農業科學, 2021, 189(7):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