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莉
2019年秋季,統編語文教材在6個省市率先使用,與原來的人教版、魯人版、蘇教版等語文教材相比,統編教材的變化很大。因此,對我們一線教師的教學理念和策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我談談一年來使用新教材的感受和體會,以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
基于統編教材的重大改變,一年多來對的教材使用與講解也讓我有不少心得與收獲,一線教師需要對閱讀教學提出新的方法策略,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一、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轉變語文學習的思想觀念,改變語文的學習方法。這一策略著眼于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尤其是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實現學生能力與審美的雙重發展,使讀書回到本真,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在讀中感悟、積累,進而實現讀、寫、運用結合,同時要使學生認識到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習閱讀、積累感悟、提高能力。
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重視高認知水平學習任務的項目設計,提升學生解決高認知學習任務的能力。總體來說,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中的單元學習任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層級水平,任務難度偏大。提升學生認知水平的策略,恰是在幫助學生完成統編教材學習任務。低認知水平學習任務的設計有所忽視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在編著過程中重人文視野的發現,課文的選擇、課后習題的安排和單元主題的制定無不彰顯著這一特征。記憶、理解和運用型學習任務屬于低認知水平學習任務,在單元學習任務中明顯減少,說明編者對于低認知水平學習任務的設計有所忽視。單元學習任務偏重分析、評價和創造型任務,低認知水平學習任務是高認知水平學習任務的基礎,高認知水平學習任務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低認知水平學習任務的理解,也就是對分析、評價和創造型任務的掌握,能夠幫助學生記憶、理解、運用知識。
三、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做到針對不同的篇章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方法得當才能事半功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本閱讀也是需要策略的。在美國作家莫提默· J ·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閱讀有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在必修上冊的第三單元中,包含了曹操的《短歌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白居易的《琵琶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等,則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理解為詩詞配圖、配樂,進行誦讀。閱讀方法指導在課文閱讀教學中展開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精讀、略讀、跳讀、思維導圖法等等,都是很好的閱讀方法。可見,教師在講授課文時,閱讀方法的指導是很有必要的。
統編版為我們構建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課文體系。教讀課文是綱本,自讀課文是延伸,在教材中起著勾連課內與課外的重要作用。正如統編版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所言,要放手讓學生去讀,適時地給予一些指導。同時,統編版語文教材明確了高中生要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經典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國外優秀文化。
[注: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任務群視域下的高中語文項目學習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9ZJY02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