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嶺
摘要:現階段,社會進步迅速,我國的鐵路工程建設的發展也有了改善。為探究安全風險管理在鐵路機務行車安全中的運用對策,分析影響鐵路機務行車安全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尋找可靠的對策,以保證行車安全。研究表明,影響鐵路機務行車安全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人為和環境兩個方面,應以此為切入點,從構建信息化管理系統、強化現場安全管理、勞動安全管理三個方面著手提高鐵路機務行車的安全性,切實保證行車安全。
關鍵詞:安全風險管理;鐵路機務行車安全;運用對策
引言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鐵路交通的需求越來越強。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鐵路的安全運營和管理顯得至關重要。鐵路安全風險管控模型,設計了鐵路安全風險管控信息系統,規范了鐵路安全風險管理;建立了三維結構的鐵路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分別從技術要素、管理要素和信息安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對鐵路信息安全風險進行了剖析;企業運營中信息安全風險管理系統的具體作用;從鐵路客運人員、設備、環境和管理來識別風險事件,建立風險分析評價模型。
1既有系統功能布局的優化方向
1.1數據采集
1)傳感器線上布局和安裝方式是否合理,配置數量是否還需要加密優化。2)監測對象和項點是否足夠,有無需要補充采集的數據內容。3)傳感器采樣周期頻率(連續不間斷監測、定期監測等)、檢測精準度是否滿足。4)傳感器故障率(可靠性)是否可接受,是否需要研發改進傳感器類型和性能(接觸式傳感、激光、雷達等)。
1.2數據傳輸
1)國鐵集團、鐵路局、站段三級聯網數據傳輸是否及時,有無中斷或滯后情況。2)現場監測數據傳輸到數據處理中心方式(有線、無線,帶寬是否足夠)。3)數據存儲管理空間有無壓力,保存多久(永久,還是一定時期)。
1.3數據分析處理
1)數據存儲格式及分析軟件的可讀性需求(需要專用軟件閱讀、可轉換為通用可讀格式、本身為通用可讀格式等)。2)監控方式需求(只監測不控制、監測控制等)。3)系統報警條件、控車方式、控制范圍、解除報警時限條件等報警閾值設置是否合理,與應急指揮處置的聯動情況。4)數據分析的智能化程度(人工、半人工、自動化),是否存在誤報、漏報等異常情況,嚴重程度是否可接受。5)現有系統是否具備預警能力,進一步分析系統在報警、預警、統計分析等功能上的開發完善方向。
1.4系統維護管理
1)維護方式(鐵路人員、廠家、聯合維護),廠家對系統運用及檢修能力的培訓是否到位。2)維護周期及頻率是否合理(多久維護一次,平均一次多長時間)。3)系統日常運用、檢修維護及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技術條件、標準,包括設備故障處置辦法及相關應急預案等是否健全,上述方面有無缺失。4)系統故障的主要類型及原因,相應維護處置是否及時。5)系統升級維護是否方便、及時。6)是否存在多個設備廠商和版本型號,此時界面兼容性是否良好。
2系統架構
2.1基礎數據字典庫
基礎數據字典庫將影響鐵路運輸生產安全的因素,按照人員、設備、環境、管理制度、作業標準等進行分類,實現風險分類標準的統一,設置了H、A、B、C這4類風險等級,風險等級順序為由高到低,其中,H表示最高風險等級,C表示最低風險等級。
2.2干部檢查寫實庫
管理人員可根據不同崗位安全人員的職責和工作標準,設置現場檢查天數、添乘次數、檢查站段、車間、班組數量、夜查次數等權限,以及現場檢查情況的填寫要求。對于需納入考核的檢查項點,管理人員可對照基礎數據字典庫,設置相關參數。
2.3干部績效考核模塊
依據干部崗位履職情況(數據為干部檢查寫實庫的記錄)和考核情況,形成每一位干部的個人績效考核。
2.4統計分析模塊
統計分析模塊對數據庫中類型分別為重大風險、重要風險、一般安全風險等問題進行周期性自動統計分析,并根據所設立的門限值發出預警信息。同時,統計分析模塊還可以對干部現場檢查工作的落實情況進行自動統計分析,實現相關數據的按條件檢索及組合查詢。統計分析模塊對統計結果以圖表形式進行顯示,方便相關人員管理和決策。
2.5趨勢預警模塊
趨勢預警模塊能夠對安全風險進行統計分析,對到達預警門限值的風險事件進自動預警,并督辦相關路局單位和部門進行安全風險檢查,實現閉環管理。同時,趨勢預警模塊還允許各鐵路局集團公司單位和部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以及安全工作重點和防控措施,選擇合適的提示方式來發布預警信息。
3鐵路行車指揮安全保障體系的完善對策
3.1建設基礎管理體系
從普通列車運行模式來講,行車工作是全方位落實到整個列車行駛過程中的,通過制度層面及指揮控制層面的有效調整,保證整項行車指揮可以精準的實現,對車輛人員以及路線規劃的有效調控。在其中,基礎工作則是行車指揮系統運行的基礎所在,為進一步提高基層控制能力,則必須保證在原有的控制及管理基礎之上,實現對整個基層人員以及基層操控機能的合理化調配。例如,針對基層人員需要從技術能力以及職業素養等方面進行層層把關,將安全教育及思想教育作為行車工作的基本思想,令基層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牢記自身的使命,嚴格把控好每一項規章制度的落實,真正實現崗位對接。與此同時,應做好相應的培訓及考核工作,針對行車員工作能力進行階段性分析,查找出行車員工作過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予以定期培訓,實現崗位標準化作業,使每一項工作有數據可依,有章法可循。
3.2優化鐵路行車指揮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作為鐵路行車指揮工作開展的重要約束框架,每一項指令的下達必須保證在部門與基層之間實現有效對接。在此過程中,則需要針對鐵路運行模式及區域運作的狀態設定出相對應的管理機構,保證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聯動性,及時更新規章條例,派發專業人員對新規、新條例的施行進行監督,避免出現舊體制與新體制的矛盾現象。同時應在實際核查中對新實行的規章制度進行分析,查找出問題所在,及時進行優化與完善,真正將技術經濟管理作為管控中心,實現一體化建設,滿足我國鐵路行車指揮工作的開展訴求。
3.3優化行車組織預案
普通快速鐵路在運行過程中需要對行車組織預案進行規劃處理,嚴密管控不同列車在同一線路上的運行時間,且應考慮到列車行駛過程中,因為密度性、速度性以及各類環境影響因素所帶來的行駛問題。將行車指揮系統建立在宏觀層面之上,深度解析出不同列車不同線路運行過程中的交互特點,然后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備案。這樣一來,可以通過不同場景的模擬解析出列車行駛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一旦發生突發事故時,則可以及時進行處理,降低列車行駛的風險性,真正起到行車指揮的集成作用。
結語
我國鐵路初步形成了應用專業齊全、檢測監測項點種類豐富的體系化布局,對于保障重載運輸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重點圍繞完善既有系統功能布局、基于重載特性增設檢測監測項點、跨專業多系統數據融合共享3個方向,進行了重載鐵路安全檢測監測體系優化分析;進一步結合現場檢測監測運用需求,研究設計了鐵路安全檢測監測體系的具體優化方案,為深入推進鐵路安全檢測監測技術升級提供理論和技術指導建議,從安全保障層面提升我國鐵路運營及安全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錢立新.國際鐵路重載技術發展水平[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3(8):58-59.
[2]門金勇,張大慶,柴雪松,等.新型鐵路貨車超偏載檢測裝置的研制[J].鐵道貨運,2019,37(1):48-54.
[3]蔣濤,袁崗,張浩杰,等.普速電氣化鐵路接觸網懸掛狀態檢測車應用研究[J].鐵道貨運,2018,36(4):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