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修辭手法是語言文學創作的主要技巧之一,是語言應用能力的一種體現。在大學語文教育中,加強對常用修辭手法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生一起了解修辭手法的基本理論、修辭現象和使用技巧,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不同修辭手法的特點,了解不同修辭手法在文章中起到的表達作用,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語言文學的創作能力,讓學生的語言使用更加精湛,讓學生可以通過充分的想象優化語言文學創作中修辭手法的應用技巧。本文將對大學語文中語言文學的常用修辭手法展開討論,探討修辭手法的有效學習策略。
關鍵詞:大學語文;語言文學;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是指創作者為了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通過更加活潑、生動、形象化的語言技巧來提高人物、事物或事件的表現力,讓人們能夠更加準確地感受作者所描寫的人物形象、景色特點和事件發展[1]。修辭手法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是人們經常使用到的語言表達技巧。在當今大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學中常用修辭手法的學習是極為重要的內容之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修辭手法的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并通過實踐練習提高修辭手法的應用能力,合理推敲字詞的應用技巧。
一、常用修辭手法的介紹
1、比喻
比喻又被人們叫做“打比方”,要求學生可以挖掘出兩件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從而實現用一種事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的效果[2]。在一般情況下,比喻的構成主要分為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事物之間的比喻關系。雖然兩種事物從本質上講并不是同一類事物,但是要使比喻成立,兩種事物一定存在某一點的相似之處[3]。通過比喻這種修辭方法,能夠讓原來單調的文字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讓原本復雜晦澀難懂的事物變得簡單清晰,便于他人理解和接受,從而進一步優化文章的含義表達。根據比喻的不同類型,又可以分為不同的使用技巧,如明喻中含有明顯的比喻詞,暗喻則沒有明顯的比喻詞,借喻中比喻詞和被比喻對象都不會出現,博喻則需要通過多個比喻對象來顯示一個被比喻對象的特點。
2、夸張
夸張是指在語言文學的創作中,為了能夠突出某一個事物的特點,通過合理地擴大或縮小的方式進行描寫,從而達到作者的表達目的[4]。但是需要注意,在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時,要始終以生活依據作為指導,不能對文字進行浮夸的修飾,避免文字內容失去感官體驗。通過夸張的修辭方法,能夠在文章中創造獨特的感官體驗,讓人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對描寫的事物進行聯想,向人們準確的傳達自己想要表現出的內容和思想。
除了上述兩種修辭手法外,大學語文語言文學中的常用修辭手法還包括對偶、排比、反問、設問、借代等多種形式,需要教師準確把握修辭手法的特點,優化修辭手法的學習技巧,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二、大學語文語言文學中修辭手法的特點
1、特殊的結構形式
在語言文學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各類修辭手法都逐漸形成了特定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技巧,大多具有固定的句式結構。例如“夸張”的修辭手法,是為了突出表達內容,在特定的范圍內夸大或縮小所描寫的事物,從而激發人們的想象,烘托文章創造的情景氛圍。但是,夸張的使用需要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不能失去基本的生活依據,否則夸張的內容就像無根之萍,無法引起人們的共鳴。例如,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恰恰是巧妙的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使廬山瀑布的壯美景象呈現在人們面前。而排比也是語言文學創作中的常用修辭手法,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結構相同的句子構成語氣的逐層遞進,然后他作者內心的情感或態度,讓語勢更加強烈,突出語言內容,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例如“青春是一首歌,……;青春是一團火,……;青春是一面旗幟,……”
2、修辭的民族性
語言文學與民族文化存在緊密的聯系,同樣語言文學所使用的修辭手法也體現了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理念、心理特點和哲學思想,甚至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審美取向和道德水平[5]。例如,白色在西方國家代表著純潔與美好的意義,因此新娘在結婚時需要穿白色的婚紗;而在我國,白色則有不詳、悲傷等含義,人們在辦喪事時大多需要穿孝服等。這些民族風俗習慣的差異性,無疑會對人們的語言文化產生不同的影響,導致人們在進行語言文學創作時產生不同的修辭應用,突出了民族性的特點。
3、修辭的雙關性
在語言文學中,修辭手法的應用存在明顯的雙關性特征。人們可以通過一種修辭手法,表達出多樣的信息,不僅需要理解詞匯和修辭手法的表面信息,還需要深入文章內核進行討論,根據創作的意境和創作背景,探討修辭手法使用的深層含義。修辭手法的雙關性特點,能夠讓語言更加生動活潑,讓語言承載的信息量得以增加,進一步提高了語言交流的魅力和效率,是語言文學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4、修辭的主觀性
語言文學的創作是作者的主觀表達,因此,修辭手法的應用也存在很強的主觀性特點。在進行創作時,創作者如何使用修辭手法更多依賴于創作者的思維模式,因此修辭手法的應用范圍和應用技巧是由作者主觀形成的。在現在語言文學中,修辭手法能夠更為直觀地映射作者的創作內容,使創作內容逐漸出現虛擬化的特點。
三、大學語文語言文學中修辭手法教學的問題
1、教材中修辭手法內容不系統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除了講解基本的語文知識外,并沒有系統化的修辭手法介紹,也沒有對學生的修辭手法進行主題式的鍛煉,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修辭手法時比較零散,不能夠進行修辭手法的統一練習。那語文教材中,修辭手法的學習,往往是根據課文中所涉及到的修辭手法進行的,因此學生學習時往往需要跨越不同的單元進行對比分析。這種教材的編排,弱化了修辭手法的重要性,同時也沒能夠體現語言文學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讓學生花費在修辭手法練習上的時間減少,不利于學生修辭手法應用能力的提升。
2、沒有準確把握教學方法和教學重點
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鼓勵學生進行語言文學的創新,因此花費大量的時間解釋晦澀難懂的字詞和語句,雖然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構建語言知識體系,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但是在修辭手法的教學上,一些教師仍然沒有把握正確的教學方向和教學重點。
首先,一些教師對修辭手法沒有正確的認識,將其簡單理解為修辭方法,并作為語言學習的附加部分進行教學,并且在上課之前也沒有對修辭知識進行充分的了解,導致上課只能淺顯的講解修辭方法,不能深入修辭手法的探討。還有一部分教師雖然對學生的語言訓練加強了重視,但是并沒有將修辭手法的教學活動融合進去,導致修辭手法與語言訓練相脫節。一般情況下,修辭可以分為一般休息和特殊修辭,許多教師在講解修辭知識時,只教導學生掌握必要的辭格和修辭句式,并沒有幫助學生進一步豐富修辭內容,也沒有準確講解修辭的相關知識點。這就嚴重影響了修辭手法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的修辭學習只能浮于表面,進行機械的模仿。
其次,教學模式單一、陳舊。大學語文教師在講解修辭手法的過程中,僅僅對修辭手法進行簡單的解釋,并沒有結合課文中的具體應用和教學情景展開講解,導致學生只能淺顯的理解修辭手法的含義,并不能將修辭手法真正運用到語言文學的實際創作中,讓學生的修辭手法運用僵硬、單調。雖然有一部分教師認識到了修辭手法練習的重要性,在課堂上積極開展修辭手法的實踐練習,但是練習內容較為簡單,不能起到提升學生技巧的作用。在進行修辭手法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靜態語言的鍛煉,又要加強語言的實踐訓練,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力。
最后,教學重點不清晰。一些教師在進行修辭手法的教學時,并沒有抓住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學內容的安排有失偏頗,認為學生只要能夠了解文章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不需要進行過渡的練習和創作實踐。還有一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利用考試題目讓學生進行鍛煉,忽視了修辭手法在語言文學實際創作中的應用,導致學生雖然具備了較強的理論知識,但是無法真正將修辭手法融會貫通,使學生的語言創作存在形式主義、教條主義。
四、大學語文語言文學中修辭手法的學習策略
(一)多聽多看
在學習修辭手法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提高課堂注意力,多聽教師進行講解,多看類似的修辭手法例句,積極主動的吸收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為接下來修辭手法實踐練習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除此之外,學生還應該對經典例句進行強化記憶,分析經典例句中修辭手法運用的巧妙之處,并根據自己的創作經驗,不斷優化自己的語言文學創作能力,提高自己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將修辭手法更好的運用在實際創作中,使自己的語言文學創作表達更加豐富多彩、活潑生動,逐漸熟練的掌握不同修辭手法的應用技巧,實現修辭手法的融會貫通。
(二)實際應用
在掌握了基本的修辭手法之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創作練習,在創作的過程中用不同的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而不是通過華麗辭藻的堆砌來顯示自己的語言駕馭能力,應該通過真實的情感表達引起讀者的共鳴,讓讀者能夠沉浸在學生創作的作品之中。因此,學生在進行修辭手法學習時,需要明確不同修辭手法的特點,掌握修辭手法的使用技巧,并在恰當的地方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寧缺毋濫,讓讀者能夠在學生構建文學語言世界中獲得美的享受和體驗,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力。
(三)多讀名家
學習修辭手法的有效途徑是對名家名作進行反復閱讀體會,領悟文豪巨匠是如何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表達文章中心思想,美化語言文字,突出文章的情感爆發力。例如蘇軾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一句中,巧妙的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例如李白在“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中,綜合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手法;杜甫在“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中,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果學生在閱讀這些名句佳篇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和總結修辭手法的應用技巧,這能夠在語言文學創作中進一步提高修辭手法的應用能力,創作出更加優美的語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語言文學的學習過程中,修辭手法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對修辭手法產生學習興趣,主動地投入到修辭手法的學習中,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修辭手法的應用實踐,才能更好地理解修辭手法的價值和意義,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學創作能力。學生在學習時要多看、多聽,不斷在實際創作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豐富語言文學的創作內容和創作形式,并通過大量閱讀吸收名家文豪的創作技巧,掌握不同修辭手法的特點,積累更多的應用經驗。教師則應該加強對修辭手法教學的重視,創新教學方法,把握修辭手法教學的重點內容,從而提高修辭手法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瓊.試論語言文學常用修辭手法的應用研究[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03):139-140.
[2]劉紅衛.大學語文中的常用修辭手法研究[J].參花(下),2021(01):63-64.
[3]張飛堂.淺議語言文學常用修辭手法的應用[J].學周刊,2020(32):115-116.
[4]唐桂榮.在語文學習中掌握修辭手法[J].中學語文,2020(23):68-70.
[5]趙萍.如何有效掌握修辭手法——以通感為例[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中旬),2019(10):21.
簡介:馬一翔(1991—),男,漢族,河南鶴壁,教師,本科,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中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