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一流"戰略背景下,對學生教育水平有了新的更高需求,但目前許多院校招生生源質量都有所降低,因此怎樣把大量的電子知識以限定的課時有效地傳授給學員們,是我校電子類專業一直存在的難點。本文將根據社會發展行情和人才的需要,本校將以社會需求為前提,研究學科課程體系群的構建方式,既能適應本校學生水平,也能適應國家雙一流戰略背景的新需要,從而以課程體系和實踐性課程體系兩個構建方面提出一些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雙一流"戰略;電子信息類;課程體系群;建設
引言:
十九大報道強調,我國的高校未來發展有著重要提升一流院校水準和頂尖課程專業的培養,促進教育內涵式高速蓬勃發展。以"雙一流"發展戰略為基本背景,研究了電子產品信息類專業的新時期培養要求,提出了教學體系群變革的引導基本原則,并提出了教學體系群變革框架建筑設計,對有利于進一步優化電子產品信息類工科專業的教學體系構建和教育課程改革,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一、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計算機基礎課程群
計算機基礎課程群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基礎、數據庫系統SQL、操作系統、網頁制作等課程。計算機基礎知識是最普遍的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針對非零起點的學生,系統講解計算機的基本使用。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基礎使學生對計算機的組成和運行方式有初步的了解。操作系統作為計算機的內核與基石,是用于管理計算機的計算機程序。通過操作系統課程的學習,學生們了解計算機硬件的管理、交互、程序之間的通信、內存的管理,使學生們加深對計算機軟硬件的理解。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差別很大,例如有些學生對windows系統的基本操作非常熟悉,對數據庫、網頁制作等軟件的學習速度較快,很容易達到學習的基本要求,而有些學生對計算機接觸較少,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接受速度稍慢。形成課程群后,綜合各專業學情,制定教學大綱,經過內容整合,在相關課程中不設立重復的教學重點,減少課程間內容重復。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信息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并且將基礎課程分成三個系列的課程:“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技術及應用”,“計算機系統設計與開發”。通過三個系列的課程設計,分層次使學生們做到了解計算機、操作計算機、使用和設計計算機相關產品[1]。
(二)軟件課程群
軟件課程群是計算機課程的細化,包括軟件工程、UML統一建模技術、軟件測試、Java語言程序設計、JSP編程技術等。這若干門課為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傳統學科基礎課,但歷屆學生對于掌握狀況與表現分析時,都表現出有相當的困難,不好學習,學了感覺很沒有用處。深究其根源,發現這若干門課都有不同教師負責,由于平時的備課交流時間較少,使得很多學生對于這些課程的相互之間的交叉關聯以及實際使用狀況,都不甚了解。這就導致學生們對于學習理論了解不深刻,以及對于理論的實踐使用更加無從下手。形成課程群后,在任課教師之間或聯合聽課,及集體備課下,將課程加以優化,使學生了解課程之間的相互關聯,并在前導重點和后續的重要知識點上,對學生實施了著重強調。
(三)物聯網課程群
物聯網課程群分為:微機原理、單片微型計算機系統、嵌入型系統工程產品設計、嵌入型控制系統、DSP原理結構與應用等。該課程群共同特色為硬件系統設計教學,各門課的教學思想基本一致,是硬件設計體系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該課程學習的深入程度好壞將直接影響對嵌入型、單片機和DSP等學科的了解程度。而在單片機技術、嵌入式操作系統和DSP這三種課程上與許多是共同點的教學內容,則可使學生之間互相對比掌握,從而深化和鞏固學生之間的認識。
(四)通信課程群
通信工程類基本課群包括:數據通信基礎原理、數據通信、光纜連接、移動通信工程、電話系統模擬、電磁場與電磁波和微波科學技術等,該課群以數據通信基礎原理分析為基本的通信工程類基本課。目前應該把電磁場與電磁波和微波技術兩個學科有機地整合,光波與微波相互兼顧,以交變磁場理論為主,并把二者在波傳播線模型的框架下進行分析處理,從而更好地將溝通類學科有機地組合起來。在數據通信基礎原理、數據通信、光纜通信技術以及移動通訊領域中,部分內容之間存在著相互交叉,因此可以把這幾種內容進行整合,并明確對各門學科的重點介紹內容,從而進一步優化了內容。
二、電子信息類學科實踐性課程體系的建設
(一)課程實驗
為進一步提高學員的自主動手實踐能力和較好地掌握知識,每門教學核心的基礎理論課均包括了十六個學時的實踐課。測試手段除通過測試箱硬件工程設計完成以外,還必須輔以計算機模擬完成。內容主要有證明性實測和綜合性教學實驗。其中證明性實測屬基本教學實驗,通常占十二個學時,另外四大學時則是綜述型課堂教學試驗。在基礎理論課程群形成之后,實際教學活動中在保持證明性實驗內容的基礎前提下,可增加綜述型課堂教學試驗與設計性教學實驗,從而加強了相關課程相互關聯性。
(二)信息類專業綜合性實驗
綜合應用實際教育主要分為:綜述應用實踐1、綜述應用實踐2和綜述應用實踐3,共有7個學分。綜述應用實際是指綜合應用學習的基礎理論,訓練了學習者需要整體綜合性應用解決問題的基礎實際才能。目前綜述應用實踐1為計算機硬件基礎,重點培養學習者的硬件基礎,認識計算機主板元器件的設計、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技能和硬件調試工作技術才能。而綜述應用實踐2和3為學習者需要按照畢業設計課程要求,選取了數據庫系統和Dreamweaver兩個實踐項目。實踐項目1:根據相關實踐公司給予的相關信息,設計出符合公司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和產品宣傳為主旨的網頁設計。實踐項目2:根據公司給予的相關人員信息、人事、財務、業務、策劃等諸多部門的相關信息,利用數據庫SQL設計出符合公司需求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旨在培養學習者的軟件應用能力和設計能力。在雙一流發展目標要求下,我們將對這些學習內容加以改造,并聘請公司加入其中,進行綜合性服務項目,如公司管理系統等,讓學習者運用在校所學的相關計算機應用知識進行設計,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應用現實工作能力,以達到與培訓學員的就職率零落差[2]。
(三)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
畢業實踐通常安排在最后一學年完成,所學時間為八周,教學工作單位可以由學校確定,也可由學生本人聯系確認。以周記形式詳細記載每天所學的要點的具體內容和教學各項任務的完成情況。實踐期內學生應定期向學校老師報告所學情況。在實踐結業時,由實踐工作單位老師在確認表上進行書面形式確認,并蓋章實踐工作單位公章。論文目的是通過培訓和提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檢驗和提升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素養,并充分調動學生進行設計、實踐的熱情,以培養學員優秀的思想品質、工作態度、工作作風、探索與創新的意識以及獨立管理能力,讓學員進行更加專業的論文寫作練習。
除此之外,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大賽、科學創新實踐等教學,指引培訓加入老師的研究項目中,運用不同渠道,培養學員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3]。
三、結束語
通過對電子信息類專業科研研究,目的是進一步提升學校人才培養品質,并通過構建"平臺+模塊"的教學群,融合大學前后相關課程的教學,優化與整合課程體系,改革實驗教學內容,與企業協同,從多渠道培育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造力。
參考文獻:
[1]郭秀梅,王成義,張萍."雙一流"戰略背景下電子信息類課程體系群建設初探[J].2021(2018-12):21-23.
[2]易蘭華."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職商貿類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 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1):5.
[3]吳文瑞,劉曉光."雙一流"背景下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建設問題探究[J]. 綠色財會,2019(8):8.
作者簡介:李千玲(1984.01-)女,漢族,山東,碩士研究生,黨員,講師,主要從事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
課題:2021年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一般課題《高職院?!叭恕蹦J较滦畔㈩悓I群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MBXH21YB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