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農村經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央一號文件提供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發展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而在我國土地制度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土地,除由法律規定的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都屬于集體所有。而農村集體土地包括了農民的宅基地、基礎設施、工礦用地在內的建設用地,農村耕地、林地、水面等農林牧副漁用地,以及一些荒山、灘涂等未利用土地。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意義,以及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的途徑分析。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所有權流轉;使用權流轉;土地流轉;流轉
農村集體土地的流轉,可分為土地所有權流轉和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所有權流轉是單向流轉,只能由集體所有的土地轉變為國家的土地,這種流轉屬于土地征收的范疇。
一、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意義
農村土地流轉是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有效手段。農村土地流轉必須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從有利于農民利益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實現有序的土地流轉。農民的充分參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前提,農民參與土地流轉具有以下功能。
1、有助于保障農民的利益。只有農民自己最了解土地的情況,最清楚自身的素質及技能,土地流轉后他的工作和生活會是什么樣,也就更了解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農民自主參與土地流轉,能把自己的需求充分表達出來,通過與受讓方的商談,從而維護自己的權利。
2、有助于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開展。無論是為了規模化經營,還是農業產業化的需要,都只有建立在農民自愿流轉的基礎上,才能順利實現流轉。任何違背自愿原則的做法,必須會為流轉的實施留下隱患,導致各種矛盾的發生。
3、有助于加強對土地流轉收益分配和使用的監督,減少土地流轉過程中的腐敗現象。要加大力度嚴肅查處在土地轉讓中的違紀違法行為,建立土地主管部門、紀檢監察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聯合辦案制度,形成辦案合力。
二、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的途徑分析
1、建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帶動農村土地流轉。以提高農村社會化服務水平來帶動農村的土地流轉取得初步成效,從公共服務職能到多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多方面、多角度為農民服務,搭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平臺,為農村的土地流轉工作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加強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職能。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大投入,保證各項服務工作順利開展。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組建市鄉兩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村級土地流轉服務站。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三是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完善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縣鄉村三級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強化市鄉村信息指導和培訓。
2、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的職能作用。村集體經濟組織除正常發揮村民委員會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職能外,應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統分結合雙層經營機制中“統”的功能,依法獨立進行經濟活動的自主權,維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保障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承包經營戶、聯戶或者合伙的合法的財產權和其他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3、加強農村中介組織的作用,促進農村土地依法有序合理流轉。農業中介組織是在農業市場化過程中產生的連結農戶與市場的非盈利性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由于其非盈利性和有組織性,因此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世界各國包括我們國家的一些重大的突發事件中,中介組織(比如志愿者服務隊)的作用起著政府無法取代的作用。要轉變觀念,明確構建農業中介組織體系的重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該地區實際的農業中介組織法律體系。典型引導,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政策扶持,發展壯大農業中介組織。規范管理,提高農業中介組織的組織化程度。
4、加強制度建設,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體制保障。農村土地流轉中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目標和價值取向,不同于經濟管理的以最小成本獲得個人收益最大化,而是為了公共利益,為了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公平正義。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們國家農村土地流轉中農民權利受損已經成為誘發農民集體性維權事件爆發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迫切需要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的風險性管理,構建農民權益保障機制,進而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保障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建立風險保障制度,防范農民遠期權益的損害。完善農村就業與社會保障體系,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健全農民利益表達機制,構建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機制。構建農地流轉糾紛解決機制,完善農民權利救濟途徑。
5、加強農村土地流轉中實現農民有序參與。通過何種途徑實現農民的參與權利,以促進農民土地權益的實現,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討論的話題。然而,由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缺乏公眾參與的文化氛圍和制度基礎,在參與農村土地管理的過程中不僅存在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差、組織化程度低、參與程度不深等問題,而且農民參與農村土地管理的內容、形式、監督與救濟機制等也難以在國家制度和法律層面得到保障,農民往往缺乏有效的途徑參與到農村土地管理的實踐當中。研究公眾參與的問題與限制因素,包含著對解決公眾參與農村土地管理實現途徑探索和啟示。營造有利于公共參與的氛圍。強化制度規范的作用。提高農民的參與能力。農民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和管理的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參與能力。目前我國農村農民參與現狀仍面臨著參與素質參差不齊的困境。這其中相當一部分農民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在參與土地管理過程中難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提高農民的參與能力是促進土地管理過程中農民參與的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上明確兩個問題:一是要強化基層干部的參與觀念。農民的參與能否實現,除了農民參與能力的因素外,基層干部的參與意識、參與觀念和參與能力是關鍵。顯然,基層干部(包括村級干部和鄉鎮干部)在鄉村事務決策過程中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如果他們缺乏公眾參與的觀念,或缺乏組織農民參與的能力,那么農民參與就很容易走過場。因此,強化基層干部的參與意識、培養其參與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二是要健全農民參與的制度和機制。制度和法律意義上的機制,是在社會或群體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調節與規范其中各行動主體之間互動關系和互動行動的社會規則或規范。健全農民參與的制度和法律機制,是解決農村土地管理中公眾參與各利益主體之間沖突的有效方法。在農村土地管理過程中,公眾參與的制度和法律決定著政府、開發商和農民等相關利益群體的地位、職責以及權利和義務,為公眾的參與確立固定的程序和利益博弈的平臺,對農民的參與和權益保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在農村土地管理過程中好的制度和法律能夠從根本上保障農民的參與權利,從而協調農民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因此,公眾參與的機制創新及其制度建設無疑是農民參與相關決策機構的最根本的保障措施。
作者簡介:郭春發,男,漢族,1968年3月出生,吉林省通榆縣人,現任職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開通鎮綜合服務中心,研究方向為國土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