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全業
摘要:鄉村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石,對于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推進具有極大促進作用。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產生變化,鄉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也都有所變革,這就使得鄉村治理面臨一系列新挑戰。所以,實現鄉村治理目標還需根據目前的鄉村發展現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鄉村治理體系;路徑選擇;自治;法治;德治
引言: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這就進一步明確了鄉村參與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向。進入新時代,建立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成為當前鄉村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它是多年以來通過總結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經驗的系統化總結,具有新時代的新特征。為此,實際在闡述和理解鄉村治理時,不但要對現有經驗進行綜合權衡,還要著眼于鄉村社會發展現狀,基于新視野實施體系構建,以此促進鄉村治理的全面發展。
一、筑牢自治的基礎地位
1.完善基層黨建
對于村支“兩委”,一是黨支部應該將鄉村治理作為鄉村穩定的基石,基于相關法律賦予的權力處理基層事務,并實現黨務公開。二是要在權力規劃和設計的過程中,對治理權力架構進行合理規劃,保障村民的權力和義務。
對于村委會,一是要對村委會選舉加以規范,如界定村委會法定的權力規范;約束大家族等對于村委會的權力掌控;嚴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保障村民的選舉權。二是要落實村委會的監督作用[1]。一方面,要明確村委會的具體考核標準,定期或不定期實施考核;另一方面,充分落實村務公開制度。
對于領導職責,要清楚劃分職權,村干部還需帶頭進行學習,全面遵守黨的相關制度,能從制度上思考和把握問題,能根據黨的政策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
2.培育民間組織
一是要引導村民積極參與。(1)利用宣傳等措施引導村民意識到自身權力的保護,明確自己在鄉村治理中參與的內容和途徑。同時強化村民對于村規民約的認知程度,能夠充分把握和自身發展相關的事項,提升鄉村事務參與熱情。(2)充分發揮鄉村能人與德高望重鄉賢的作用,可以將其組織成一個管理小組。同時在引導村民的同時,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真正將鄉村治理和村民的大事小事結合在一起,幫助其解決最關切的事務。
二是要強化自治組織的創新能力。(1)建立鄉村服務組織體系,除了建立專門的鄉村事務發展監督小組,還要增強老年群體、婦女群體和青年群體的力量,引導其積極參與各項農村文化建設事務。(2)優化村委會與民間組織之間的基本關系。即堅持基層黨組織對于鄉村民間組織的領導,并給其提供一定政策和技術上的指導,同時加以監督[2]。3)強化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例如重新建設不符合時代的鄉村組織,使其成為農民自治的合作組織。
二、夯實法治的根本保障
1.推進法律落實
一方面,完善鄉村法律制度體系。一是完善鄉村法律制度規范,基于鄉村發展實際,通過調研進行調整優化,明確各方權利義務,重視起法律的保障作用。二是制定村規民約,以適應各地區的鄉村治理體系,并將其作為引導村民行為和自治建設的關鍵前提。三是注重鄉村治理規則體系和法律規范的有效銜接。
另一方面,落實權力運行規范的法治機制。一是完善依法決策機制,對當前的決策機制進行有效梳理,詳細劃分各主體的基本職責和決策的合法性。二是優化權力制衡機制,明確治理主體的權力和義務,促使各主體之間達到相互制約和多元治理的效果[3]。三是優化利益表達機制。即對村民意見反饋和收集機制進行完善,提升村民意見表達的積極性;同時優化利益評判制度與標準,注重利益補償的透明性,帶領村民形成公正合理的利益訴求表達觀念。
2.強化法治觀念
一方面,強化基層領導干部的法制意識。通過民主監測,落實村務公開,確保民主治理和鄉村干部在民主治理中達到透明化的治理活動,提升服務水平。同時應用現代即時通訊工具,建立工作交流群,及時針對村里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討論解決。
另一方面,落實村民的法治教育。一是要加強農民的普法教育,利用多種途徑展開法治宣傳。比如可以設置法制宣傳月,善于應用現代化技術進行宣傳,提升鄉民的法治觀念。二是要帶領村民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即根據當前最具有創新性的教育方式和環境展開針對性引導,強化村民對于法律的思想認同,漸漸構建現代化的法治觀念和思維,能自覺通過法律解決問題。
三、堅持德治的先導作用
1.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一是弘揚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具體需堅定文化自信,比如將勤儉、誠信等理念融入鄉村文化建設當中。同時優化道德教育方式,利用講座、表演等群眾接受程度較高的活動形式開展德治。
二是加強鄉土文化青年教育。(1)應借助學校教育,融入鄉村教育,以幫助青少年建立起對于鄉土文化的認知;(2)根據當地社會文化資源開展教育,例如積極推動社會實踐活動,將課堂放到鄉村建設中;(3)注重對學生鄉土情懷的培養;(4)將新鄉賢文化和鄉村學校教育結合起來,通過主題活動開展,使更多青年了解到新鄉賢文化的精神內核與要素[4]。
2.加強思政和公共文化建設
一是引領村民的精神價值和思想道德。(1)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鄉村公共文化之間的關系,以使村民從中獲得生產生活的重要理念,扎根基層,推動鄉村公共文化建設。(2)完善制度規范,比如構建獎懲制度發掘身邊的典型人物。
二是強化公共文化活動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利用鄉村文化大舞臺、文化劇院等形式開展文藝文體活動,豐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滿足對文化的需求,引導村民積極向上,全面繼承和發揚鄉村文化精神,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實現自我發展能力。同時還要落實公共文化創新,一方面,要注重農業技術創新鼓勵;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創新,通過良好的激勵機制,激發農民的創造積極性。
四、結束語
新時代下的鄉村治理作為具有一定內涵和階段特性的發展階段,需要形成和其適應的理論體系。實際建設過程中,還需從村民自治著手,引導廣大領導干部和村民高度認知鄉村治理,做好相關的德治與法治工作,使當前的鄉村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能發揮出一定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布克, 潘晨光. 關于現階段我國鄉村治理路徑選擇的思考[J]. 農業經濟, 2019(1):3.
[2]張雷, 唐京華.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治理的路徑論析[J]. 農業經濟, 2020(7):3.
[3]陳健. 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現代化鄉村治理新體系研究[J]. 寧夏社會科學, 2018(6):5.
[4]丁云, 邢雪剛. 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的新時代中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探析[J].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