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茜茜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校外培訓機構的政府監管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如何保障校外培訓機構對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作用,對校外培訓機構實現良性監管,成為研究的熱點。為探究新政策下校外培訓機構的政府監管對策,結合實際分析,總結政府監管中存在的客觀問題與困境,進而從監管制度、監管職能、監管內容、監管方式幾個方面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雙減” 校外培訓 政府監管
1.校外培訓機構的政府監管分析
“雙減”政策的出臺,加快了政府對校外培訓的監管機制轉變,而且快速、全面的監管轉變也加大了政府監管的難度。在新政策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如何快速適應“雙減”政策,實現對校外培訓機構“快、準、狠、全”的監管,是目前政府監管職能改革的重要問題。校外培訓機構的類型眾多,可歸納為集團式、滾動式、連鎖式、小門店式四類,對于不同種類的培訓機構,政府監管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從制度來看,主要有準入審批制度、證照雙全制度、“一校一證”制度,監管內容一般包括安全、合法身份、培訓內容、招生以及學校、教師參與培訓的監管等。政府對校外培訓機構實施監管的方式有定期檢查、不定期檢查、年度檢查等幾種。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政府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需要做出改變,而從現狀中分析問題,是提出解決對策的有效途徑。
2.校外培訓機構的政府監管問題
(1)監管制度滯后
一是準入審批制度相對滯后,尤其是“雙減”政策落地后,對應的準入審批制度尚未改革完善。對于不同類型、不同培訓內容、不同培訓方式的校外培訓機構,其準入審批是按照強制前置審批制度進行的,而且審批的要求存在“一刀切”的現象,這也給監管造成了困難。二是證照身份制度相對滯后,尤其是一些特長、藝術、體育等培訓內容的機構,其在審批監管上存在工商、教育部門交叉、重復甚至“空白”的問題,導致無法做到“證照雙全”。三是評價定級制度相對滯后,包括年檢制度、委托第三方評估制度等,在實踐實施中存在脫離現實的問題,進而使得校外培訓機構的評級模糊,對消費無法起到有效作用。
(2)監管職能錯位
“雙減”制度實施后,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更加嚴格,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外培訓,對學科培訓、作業培訓等更加嚴格,對特長、藝術、體育等培訓也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但在監管工作中,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能尚未調整完善,存在一定的錯位現象。比如“誰審批誰監管”制度缺位,監管范圍設定存在錯位,監管職能劃分部分錯位。實際上,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涉及多個領域,需要多門聯合監管,但不同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溝通協調,未形成科學有效的協調機制,這導致校外培訓機構監管無法形成合力。
(3)監管內容粗略
目前政府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內容主要包括安全、培訓內容、合法身份、競賽招生、學校或教師參與等,在實踐中,監管內容存在明顯的粗略問題。監管內容的制定比較粗略,導致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強,比如對于多個教學點的校外培訓機構,在監管實踐工作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準入行政審批和法人登記,比如對校外培訓機構是否設計超綱培訓等,沒有明確細化的設計。此外監管內容聯動缺失,部門間的協同性不足,監管內容存在碎片化的問題。
3.加強政府監管的對策
(1)改革監管制度
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必須“與時俱進”,符合國家最新政策要求。要健全準入審批制度,制定具體的、統一的審批標準,簡化審批流程的同時,明確、細化審批內容,探索建立階梯標準制度,適當調整強制前置審批,設立科學合理的緩沖期。要健全證照身份制度,劃清審批范圍,解決“一刀切”問題,明確審批單位與對應的培訓內容和類型,比如藝術、體育等培訓內容,直接工商部門登記,學科、職業等培訓內容,則由教育部門審批等。結合校外培訓機構實際,探索“一證多校”模式,建立靈活的證照制度。對于校外培訓機構的評價定級監管,優化年檢制度,優化政府評定,引入社會公眾參與評價,全面推行黑白名單制度。
(2)優化監管職能
一是要明確教育部門職責,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劃分,并與各部門監管內容形成對應。比如按照文化教育和職業技能分類,分由教育部門與人社部門監管,按照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劃分,則分由工商部門與民政部門監管。二是優化監管職能劃分,堅持“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明確各部門的監管職責和監管內容。三是在不同部門間建立信息互通共享、協調聯動、快速響應等機制,有地方政府統籌協調,構建監管體系,建立長效工作協調機制,形成監管合力。
(3)細化監管內容
一方面,結合最新政策與校外培訓發展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監管內容制定,包括政府監管內容、學校監管內容、社會監管內容。政府監管內容應包括確保證照齊全、依法登記審批、明確培訓安排、依法誠信辦學、規范收退費等;學校應嚴格監管“課上不講課下講”的現象,嚴格監管教師參加校外培訓的問題,以及有償補課等;此外家庭、社會、媒體等也應積極參與到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中來。另一方面要推動監管協調聯動,在政府、社會、家庭、校外培訓機構之間建立聯動機制,成立監管協調機構,做到綜合施策,提升監管效果。
(4)創新監管方式
一是要創新日常的監管方式,推定“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模式,并規定“檢查內容隨機抽取”。要更新檢查載體,建議建立電子監控檢查系統,做到多方位、多角度、實時監測校外培訓機構;二是要創新專項治理模式,做好校內課后服務,依規開展校外培訓專項治理活動。三是引導行業協會自律,由協會牽頭建立校外培訓教師資格標準,開展培訓質量認證,進行自我監督。四是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強化問責考核,建立容錯機制。
參考文獻:
[1]孫百軍.堅持政府主導 強化過程管理 切實引導校外培訓機構規范有序發展[J].重慶與世界.2018.18.
[2]張墨涵.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理論探討與政策走向[J].教育科學研究.2019.8.
[3]李蘋,李賜平,肖琴.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政策實施的挑戰與策略——基于S省N市的調查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0.3.
[4]夏軼群、賈曉華、張艷萍."減負"背景下中小學校外培訓市場主體行為策略博弈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