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杰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級主流媒體和專業平臺紛紛發力短視頻領域,以戰“疫”為主題,多視角開啟新聞短視頻的生產模式。通過以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背景,分析和研究抗擊疫情報道中的新聞短視頻的視覺動員功能。從聚焦系統、情感與氛圍系統和組編布局等方面,解析新聞短視頻視覺動員的起點、驅力與策略。
【關鍵詞】視覺敘事;新聞短視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視覺動員
當下,新聞短視頻已成為廣受公眾(用戶)歡迎的傳播形態,成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傳播新聞信息的重要手段。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聚焦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各級主流媒體和專業平臺紛紛在短視頻領域發力,以戰“疫”為主題,多視角開啟新聞短視頻的生產模式,使之成為疫情訊息傳播和防控宣傳的工具。數字時代的新聞短視頻,通過其臨場感強與參與度高的視覺敘事方式,引發公眾關注,激發公眾情感,在拉近與公眾交互距離的同時,成為傳遞抗疫正能量的重要載體,迸發出強大的視覺動員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新聞短視頻的視覺敘事,不僅在受眾認知層面實現信息傳播,而且在更深層次通過圖像與受眾的互動關系影響社會成員的態度和期望,有效完成視覺動員重任。
本文基于對新聞短視頻的實例分析,嘗試從視覺動員起點、視覺動員驅力、視覺動員策略等三方面解讀分析新聞短視頻在戰“疫”中的視覺動員功能。
一、戰“疫”新聞短視頻聚焦系統中的視覺動員起點
視覺敘事分析框架中的聚焦系統,包含圖像與受眾的互動關系與閱讀視角兩個方面。[1]圖像與受眾在兩種視角下產生不同的互動關系,讓受眾參與到視覺敘事之中,從而引發共鳴。戰“疫”報道中以動態影像為視覺形象的新聞短視頻,聚焦與大眾之間的互動關系,其以視覺形象為載體的聚焦系統是視覺動員的起點。
(一)破除認知區隔的動態形象:視覺動員中的傳遞起點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全力動員廣大人民聯防聯控中,相較于靜態文字和平面圖片而言,新聞短視頻的視覺形象動態而立體,可以給受眾最直觀的畫面,賦予即時信息滿足感,使敘事內容的理解難度大大降低,能破除因年齡層次、文化程度、社會背景等所產生的認知區隔,傳遞戰“疫”正能量。
疫情初期,抖音、B站、微博等各大短視頻平臺集納了主流媒體防疫宣傳短視頻,同時匯集各方最新疫情信息的“新型肺炎疫情實時動態”相關專題頁面,為用戶提供及時、有效且直觀易懂的資訊內容,成為大眾了解疫情動態和防控科普的窗口。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們可以記住80%看到的東西,諸如“正確消毒”“及時通風”“避免聚集”等防疫常識,通過短視頻的多渠道分發,為人們提供大量有效指導,喚起民眾群防群控的積極性,達到視覺動員中的傳遞起點。
(二)達成圖像解讀的形象視角:視覺動員中的理解起點
視覺敘事框架的聚焦系統中,按照圖像為讀者提供的視角區分出有中介與無中介兩種視角。有中介視角解釋為主觀視角,無中介視角解釋為客觀視角。在中介視角中,受眾處于旁觀者位置觀看圖像;在有中介視角中,受眾以圖中人物作為中介進行圖像解讀。無中介視角多用來展示客觀場景,可以提高受眾的信任度;有中介視角更容易引發受眾的情感,有助于受眾融入故事情節。
戰“疫”報道中的新聞短視頻,多綜合使用有中介與無中介視角。2020年2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采用每集5分鐘的小體量內容生產形式。讓大眾通過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作為有中介視角解讀視覺圖像,透過戰“疫”親歷者見證抗擊疫情的溫暖故事。同時運用無中介視角向大眾展現整個武漢戰“疫”的客觀場景。在依托有中介與無中介視角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的圖像解讀中,人們對疫情防控的認識與理解得以不斷深入。
(三)構成連續情節的形象呈現:視覺動員中的互動起點
新聞短視頻動態影像中人物的出現、再現及關系,不同事件之間的聯系共同構成情節化的視覺敘事,新聞短視頻中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片段都是編碼的結果,關于疫情防控的形象呈現隱含著編碼者所要傳達的觀念。如同英國學者約翰·伯格(John Berger)所說,“形象接踵而至,其連續性構成不可逆轉的意見陳述”[2],實現圖像與主體之間的互動。
系列短視頻報道《英雄新傳:我們“畢業”啦!》,2020年3月由中國日報微博客戶端推出,聚焦治愈患者解除醫學隔離的故事,并以“畢業”喻之,傳遞了樂觀、風趣的元素。《人民日報》刊發的題為《隔著隔離病房玻璃的一吻》的短視頻,講述了女護士進入隔離病房一線戰場11天后終于和男友第一次見面的故事。隔離與重逢的情節交織在豎版畫面格式中,展現出患病群體的堅強樂觀、醫護人員的盡心敬業,呈現出守望相助、擔當奉獻的抗疫群體形象,使受眾在情節的連續推進中感受命運共同體的力量。
二、戰“疫”新聞短視頻情感與氛圍系統中的視覺動員驅力
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成員的影響處于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在這一時期的輿論生成機制中,情緒、情感與社會心態成為最重要的影響變量。作為重要變量的情感激發,會直接影響到視覺動員的效果。視覺敘事框架中的情感系統,根據受眾情感投入方式的不同,分為無太多情感投入的異化表征,以及有情感投入的介入表征。氛圍系統主要分析顏色對情感氛圍的營造。[3]基于色度、色調及畫面色彩的豐富程度等色彩特征,視覺敘事框架將顏色當作一種符號,認為顏色在視覺敘事中作為人際意義資源構建氛圍。視覺體驗、情感喚起以及氛圍構建,在視覺動員中缺一不可,還需要實現內在統一。視覺動員實際上是一個調動觀者情感的過程,[4]情感系統與氛圍系統共同構成視覺動員的驅動力所在。
(一)提高接受度的情感表征:視覺動員中的表意驅力
發揮新聞短視頻的視覺動員功能,首先需要通過視覺形象面對受眾進行表意。視覺形象情感系統中的情感表征,是短視頻敘事的重要符碼,聯結圖像與受眾的情感關系。也直接關系著受眾個體的感受與體驗,是視覺動員中的表意驅力。
情感系統中根據受眾情感投入程度的不同,分為介入與異化兩種類型。在還原一線抗疫工作環境和狀態時,短視頻圖像多呈現出與受眾之間無太多情感投入的異化表征,有助于受眾保持客觀信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火神山一線實錄》短視頻系列,以旁觀類圖像連續記錄呈現火神山醫院內部最真實的抗疫場面,帶給受眾一種不容置疑的確信感。主流媒體在新聞短視頻中使用Vlog報道形式時,體現出情感系統中與受眾之間有情感關系的介入表征,多用接觸類圖像實現面對面的互動,與受眾直接對話和問答,有助于受眾帶入式體驗。戰“疫”場景客觀記錄與有溫度的抗疫故事介入挖掘,兩者結合可以提高受眾接受度,共同凸顯抗疫中人們的精神風貌。
(二)激活認同感的情感帶動:視覺動員中的共情驅力
在戰“疫”報道的傳播活動中,說服與被說服往往是傳播雙方的關系[5],情感驅動著人類的認知、行為以及社會組織的幾乎任何一個方面。[6]情感是激發認同的重要驅動力。新聞短視頻通過訴諸情感系統的視覺敘事,以情動人,在激活受眾認同的基礎上,實現共情。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央視頻運用5G技術,策劃網絡直播“與疫情賽跑—— 全景直播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在24小時直播中,清晰直觀的視頻畫面滾動傳輸給在線網民,讓大眾“云監工”兩家醫院的建設全過程,在線人數的峰值超過2億。在“云監工”觀看實踐與場景展現中,短視頻運用新技術賦予的傳播力,對公眾進行情感帶動與輿論引導,發揮其視覺動員中共情的積極作用。
(三)強化在場感的色彩氛圍:視覺動員中的沉浸驅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通過視覺敘事的色彩氛圍基調營造,引導大眾進入沉浸情境,從旁觀者變為具有在場感的見證者。視覺敘事的氛圍系統中,作為視覺符號,色彩代替語言實現人際意義。氛圍系統中按照色度、色調和自然度三個維度進行劃分,就色度而言,高飽和度的色彩建構活力情感,低飽和度的色彩建構冷靜情感。顏色基調構建出情感基調,形成彌散化的視覺浸潤效能。自然度指色彩豐富度,越豐富的顏色自然度越高,越能反映出給人帶來熟悉與親近感的自然色彩,引發受眾與視覺圖像之間的沉浸體驗。
2020年3月,新華社推出短視頻《春到武漢城》,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的視察。開篇就是由櫻花吐蕊、荊楚春回的色彩構成的溫馨氛圍,通篇穿插草長鶯飛的春天基調,運用色彩符號來設定視頻故事的氛圍基調。在視頻畫面中通過高飽和度的豐富色彩進行疫情防控的良好氛圍再造,進而實現環境基調對人的沉浸滲透,增強了抗疫全面勝利的信心。短視頻將疫情防控的局面和形勢隱性鋪設于氛圍基調中,形成線上線下的聯動沉浸,詮釋中國抗擊疫情的行動力量。
三、戰“疫”新聞短視頻組篇布局中的視覺動員策略
新聞短視頻在進行信息傳播的同時,通過微觀敘事的個體取材、圍繞熱點的主題關切以及移動取景的敘事架構,完成視覺敘事層面的組篇布局等,對置身其中的社會成員進行感召、引導與整合,達成視覺動員的效果。
(一)突出個體的敘事取景:視覺動員中的感召策略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新聞短視頻的取材需要深入疫情一線,挖掘疫情防控的細節和故事。視覺敘事中的個體類圖像最易向觀眾進行情感表達[7],突出個體的視覺敘事,是契合受眾特點的取材方式,由此傳遞社會正能量,強化視覺感召功能。
上海廣播電視臺在疫情初期推出的短視頻《安靜,也是一種守護》,經“上海發布”推送,社會反響如潮。鏡頭聚焦于疫情期間上海街道弄堂里的個體故事身上,由宏大敘事的自述轉向微觀敘事的他述中,將個體命運同群體、國家命運相勾連,記錄戰“疫”前線之外的普通街道,平凡的面孔講述不一樣的經歷。在個體故事中喚醒大眾的生活記憶,也展現出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感召力。
(二)圍繞熱點的敘事焦點:視覺動員中的引導策略
公眾對疫情的認知需通過觸媒加以引導,疫情報道中的新聞短視頻正是這樣的觸媒,合理設置視覺敘事主題關系到對公眾的正確引導。疫情防控的全民性需要每一個人的積極響應,主題的設置需要結合大眾需求,圍繞疫情中的熱點問題,迅速準確給予回應。
疫情初期,新冠病毒的傳染方式是大眾當時的第一關注點。鐘南山院士在與央視《新聞1+1》視頻連線采訪中,明確表示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各主流媒體紛紛將采訪視頻剪輯上傳至各大短視頻平臺,北京日報客戶端推送的短視頻標題就叫《鐘南山昨天參加了一場視頻連線|你關心的問題有回應了》。這條中國媒體對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熱點新聞短視頻,也成為大眾對待疫情態度的拐點,起到了聯防聯控的全民引導作用。
(三)移動取景的敘事布局:視覺動員中的整合策略
新聞短視頻作為公眾了解疫情的動態窗口,其對各種視覺元素或圖像因子的有機組合,會在整體上對公眾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傾向產生影響。現代社會為景觀社會,每個細節幾乎都已經被異化成景觀的形式[8],新聞短視頻的傳播也是帶有組篇布局的視覺景觀,通過敘事架構營造有利于疫情防控的景觀意象,對社會成員起到一種整合動員的作用。
通過移動取景完成的短視頻敘事布局,其敘事情節的呈現順序,視覺形象的凸顯與遮蔽,能夠清晰傳遞出何為中心,何為邊緣;贊美什么,反對什么。一個包括封面、標題、文案和視音頻剪輯等方面的完整短視頻,通過整體與局部結合的敘事布局向大眾傳遞思想、價值和意義等內容,成為整合社會成員認知和行動的應然邏輯。
在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球焦點的背景下,全民戰“疫”使得視覺媒介作為聯結國家與人民的視覺紐帶顯得極為重要。在疫情防控中,通過視覺敘事進行社會成員的發動與組織的價值作用日益凸顯。新聞短視頻圖像作為視覺媒介中的有效傳播載體,總體而言,從視覺敘事人際意義中的聚焦系統、情感和氛圍系統以及組篇布局方面,提升視覺敘事的視覺滲透力和感染力,在全民抗擊疫情中進行信息傳播、情感傳遞與社會共情,發揮視覺動員的功能。
參考文獻:
[1]甘泉,駱郁廷.社會動員的本質探析[J].學術探索,2011(12).
[2]斯蒂芬·伯格.觀看之道[M].戴行鉞,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3.
[3]Clare Painter,J.R.Martin,L.Unsworth.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London:Equinox,2013:56.
[4]孟伏琴.圖像敘事的視覺動員功能論析[J].理論導刊,2020(9).
[5]沙蓮香.傳播學:以人為主體的圖象世界之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256.
[6]喬納森·H.特納.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M].孫俊才,文軍,譯.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11.
[7]Clare Painter,J.R.Martin,L.Unsworth.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 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London:Equinox,2013:46.
[8]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張新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8.
(作者為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