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蘭玲 閆亞平
【摘要】加強新時代背景下河南省形象傳播的話語體系建設,首先,要以國內外主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為依托,構建新時代河南形象特色傳播話語體系;其次,要深入挖掘和講述中原人文精神,構建新時代河南人形象傳播話語體系;再次,以“翻譯河南”系列工程為抓手,以“講好河南故事”為內容,構建河南海內外融通的國際形象傳播話語體系;最后,提升政府突發危機事件的話語應對和應急語言服務能力,傳遞新時代河南省政府良好形象。
【關鍵詞】新時代;河南形象;傳播;話語體系
區域形象是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構成要素,是展示地區“軟實力”的最直接、最典型的表征和形式,也是推進地區內涵式發展、提升地區價值和增強地區競爭力的核心要義。以福柯(Foucault)、福勒(Flower)、費爾克拉夫(Fairclough)和戴伊克(Van Dijk)等為代表的“語言建構論”學者認為,話語作為語言的真實使用,也是一種行為方式和社會實踐,與社會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建構的辯證關系。話語所具有的反映、生產、建構乃至重塑社會實在、社會意義、社會關系的實踐性和建構性本質功能,使其在區域形象的傳播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地區良好區域形象的傳播與打造,需主要通過話語體系的戰略性規劃與應用,去影響、引導乃至重塑廣大公眾的認知,進而在其心目中建立起關于該地區的良好綜合印象與評價,為該地區的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生態。
一、新時代河南形象傳播話語體系建設的迫切性
(一)響應河南省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良好區域形象對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助推作用。隨著河南省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進一步推進,尤其是在國務院將鄭州批復為全國首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和國家中心城市之后,河南越來越受到全國和世界的關注。河南必須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向世人乃至全世界展示自身積極、真實、立體的良好形象,提升自身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在此背景下,通過富含針對性傳播話語體系的戰略性規劃,得體、適宜、有效地傳播和打造河南良好形象,把一個厚重博大而又有現代活力的河南生動地展現給世人,是提升河南省“軟實力”、凝聚民眾、為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生態的應有之義。
(二)響應河南省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需要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是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河南省始終秉持的責任擔當。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不僅要實現沿線國家“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還要實現“民心相通”。“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歸宿和社會基礎。因此,通過富含針對性話語體系的戰略性規劃,得體、適宜、有效地傳播河南良好形象,架起民心相通的橋梁,讓“一帶一路”沿線人民傳誦河南好故事,為河南點贊、喝彩,為經貿合作鋪路架橋,也是積極響應河南省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應有之義。
(三)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塑造我國國家形象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而“真實、立體、全面”的國家形象有賴于一個個鮮活而具體的地方形象。“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出圖,洛出書。”河南作為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核心發源地,積極傳播和塑造河南良好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傳播和塑造良好的中國形象。因此,通過富含針對性傳播話語體系的戰略性規劃,得體、適宜、有效地傳播和打造河南良好形象,也是在塑造我國國家形象的偉大工程中河南省理應作出的貢獻。
(四)彌補河南省形象的“他者化”建構
區域形象的建構性本質特征,使其形成難免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尤其是在該地區缺乏構建自身形象意識和能力的情況下。近些年來,河南形象尤其是河南人形象就遭遇了“被建構”的尷尬,以致在我國的其他省份,廣大公眾普遍對河南省的認知與了解嚴重不足,甚至嚴重偏頗。一時間貧窮落后、造假泛濫、保守無知、素質低下、坑蒙拐騙等成為外省對河南的印象與評價。因此,加強傳播話語體系建設,增強河南省形象的“自塑”能力與傳播意識,也是彌補河南省形象“他者化”建構的應有之義。
二、新時代河南形象傳播的話語體系建設路徑
(一)以國內外主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為依托,構建新時代河南形象特色傳播話語體系
第一,在話語議題和話語內容上,側重河南省經濟形象、科技形象、文化形象、生態環境形象和教育形象的宣傳與打造。
以“河南”為主題詞檢索《人民日報》(包括其海外版)2017年1月1日—2020年10月30日有關河南的新聞報道,共得報道143篇。其中,正面報道142篇,負面報道1篇。在142篇正面報道中,關于農業、農村的有57篇(其中涉及農業的有13篇之多),占比40.1%;而關于經濟發展與改革的報道共12篇,占比8.4%;關于科技的僅有1篇,占比0.7%;關于文化的僅有5篇,占比3.5%;關于環境生態保護的正面報道僅有5篇,占比3.5%;關于教育的僅有6篇,占比4.2%。可見,報道所呈現的主要還是河南省的農業大省、產糧大省形象,而對經濟形象、科技形象、文化形象、生態環境形象和教育形象的展現與宣傳嚴重不足。對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內外主流傳統媒體和以青年網民為主的以互聯網為主要代表的新媒體,在話語議題和話語內容上側重河南省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工業大省、貿易大省和經濟強省形象,創新、充滿活力的科技形象,深沉、厚重的文化形象,壯美、多姿的生態環境形象和卓越、領先的教育形象的宣傳與打造。在推進和踐行“黃河戰略”的今天,也要注重深入推進河南省“黃河文化傳播創新性地開展”。[2]
第二,在話語類型上,注重“硬新聞”語篇的同時,也要注重“軟新聞”語篇的數量與比例;注重官方宣傳話語體系的同時,也要注重民間敘事性話語體系的構建。
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河南省形象曾遭到“妖魔化”的“他塑”。而“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觀。在此特殊背景下,河南省在依托國內外主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河南省鮮明新形象時,在注重“硬新聞”語篇的同時,也要注重“軟新聞”語篇的數量與比例;在注重官方宣傳話語體系的同時,也要注重以民間敘事性話語的方式,多維合力、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展示河南省文明、自信、自尊、自強的良好形象。
區域形象塑造,政府無疑肩負著關鍵的主導作用。但在區域形象官方宣傳話語的語篇類型上,既要注重思想性、指導性和知識性的“硬新聞”語篇,也要注重富有人情味和趣味性的“軟新聞”語篇的數量與比例。隨著信息化的迅速發展和話語傳播渠道的日益拓寬,“軟新聞”語篇在吸引受眾的閱讀興趣、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傳遞地區良好形象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以理性見長的“硬新聞”語篇與以情感取勝的“軟新聞”語篇有機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官方宣傳話語體系主導和引領區域形象塑造的主體作用。但鑒于官方話語“宣傳”味道較濃,風格莊重沉穩,尤其是鑒于河南省形象曾遭到“妖魔化”“他塑”而已形成負面“刻板印象”的特殊情況,在注重官方宣傳話語體系的同時,也要注重民間敘事性話語體系的構建。通過以個體體驗與感受為中心和接地氣的言說方式展開的民間話語敘事,“打造和擴大傳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共同經驗’”,[3]更容易走進廣大受眾的心里,更容易被接受與認同,從而為傳播河南好聲音、展示河南好形象添磚加瓦。
(二)深入挖掘和講述中原人文精神,構建新時代河南人形象傳播話語體系
根據我們對《人民日報》(包括其海外版)2017年1月1日—2020年10月30日涉豫報道的統計分析和《河南日報》(2018.01.01-2020.10.30)的統計分析,媒體宣傳的河南人形象大都是優良傳統有余,銳意進取不足;吃苦耐勞有余,團結協作不足;憨厚淳樸有余,現代活力不足。因此,要改變人們對河南扭曲的“刻板印象”,重塑河南人新形象的問題也日顯重要。
對此,我們要以“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求真務實、拼搏奉獻的焦裕祿精神,“敢干、苦干、實干、巧干”的黃柏山精神,鍥而不舍、自強不息的愚公移山精神為著力點,深入挖掘和講述河南人所特有的反映河南人形象、基于深厚歷史底蘊的新時期中原人文精神,構建河南人形象的宣傳話語體系,以實現新時代河南人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堅毅剛強、團結協作良好形象的傳播與呈現。具體而言,實現新時代河南人良好形象的傳播,在話語主體上,需從分散失衡走向多元協調;在題材選擇上,需采取“河南人傳統精神+河南人精神變化”;在構建思路上,需從“宣傳”思維走向“故事”思維;在話語類型上,需采取“宏大敘事+細節刻畫”,用生動細節形象傳遞河南人形象;在話語風格上,需靈活生動接地氣;在話語傳播路徑上,需采取“主流傳媒+新媒體”,積極打造多渠道融通的話語傳播平臺。
(三)以“翻譯河南”系列工程為抓手,以“講好河南故事”為內容,構建河南海內外融通的國際形象傳播話語體系
向國際社會展示河南省的良好形象,“民心相通”是關鍵和基石。話語交流則是實現“民心相通”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與手段。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充分發揮翻譯的交流與紐帶作用,以“翻譯河南”系列工程為抓手,深度挖掘中原歷史文化資源,向海外人民譯介我省的中醫藥、少林武術、太極拳、瓷器、豫劇、美食、節日民俗以及紅旗渠、少林寺、龍門石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好河南故事”,展示河南形象,構建我省海內外融通的對外話語體系。
楊瑋斌(2018)明確指出,全面構建河南對外話語體系,要“提升對外宣傳推介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4]我們認為,要做到“親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話語視角上,需采取“他者視角+地方視角”;在價值取向上,需采取“本土價值觀+共同價值觀”;在傳播思路上,需從“宣傳”思維走向“故事”思維,弱化政治色彩,強化文化吸引;在話語風格上,需“有洋味兒+接地氣”,用西方思維“講好河南故事”;在話語方式上,需“宏大敘事+小敘事”,含而不露地向海外受眾“講好河南故事”;在傳播路徑上,需凝聚傳播合力,優化傳播渠道。
(四)提升政府突發危機事件的話語應對和應急語言服務能力,傳遞新時代河南省政府良好形象
政府形象作為區域形象的門面和首要要素,直接影響著整個區域形象的好壞與高低。對此,在面對突發危機事件時,政府首先應第一時間用“主動式”的發布行為取代“被動式、回應式”的發布行為。這既可以有力掌控突發危機事件輿論走向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同時也可以有效遏制謠言和小道消息的興起,遏制負面輿情漩渦的形成,從而大大助益政府公信力和良好形象的鞏固與保持。因為在網絡高度發達和傳播多元化的今天,面對突發危機事件時,一旦政府失去話語先機,各種謠言和小道消息就很容易很快地走向極端,瞬間形成巨大的負面輿論漩渦。這樣不僅會給政府造成被動,也會給政府公信力和形象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其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輿情在“疏”不在“堵”。面對突發危機事件時,政府要通過各種傳播渠道進行話語議題設置,及時跟進,持續發布,有力引導輿論導向,“以思想共識凝聚行動力量,用正確輿論引領前進方向,營造有利于全社會和諧穩定的輿論環境”。[5]再次,在話語應對策略上,要采取“‘明確清晰+妥協模糊’有機結合的權威回復”策略和“強化一致性立場,弱化沖突性立場”策略等,妥善化解危機,修復和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在此次面對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的公共危機事件中,對河南省政府的好評不斷,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被稱為“硬核”抗疫,這與主動、迅速、引領性、策略性的話語應對與話語宣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另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也對政府的應急語言服務能力提出了巨大考驗。對此,我們提出了“提升公眾語言素養,加強應急語言宣傳,普及應急語言知識”“加強應急語言基礎建設”“制定應急語言服務預案,從體制、機制、法制層面予以保障”“建設突發事件應急語言管理體系”“建設語言科技支持體系”“建設語言志愿服務體系”“設立應急體驗中心”等建設舉措。[6]
三、結語
雖然區域形象的傳播,最終也需得到廣大社會公眾的認可,但從根本上說,是區域形象的主動性傳播在先,而被承認的被動性在后。新時代需要新擔當,新征程要有新作為。在河南省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發展升級的今天,面向海內外傳播和展現河南省良好的政治形象、經濟形象、科技形象、文化形象、生態環境形象、教育形象,構建與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同步的傳播話語體系,是增強河南省“軟實力”、保障河南省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原振興、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讓河南更出彩的迫切任務與核心要義。
[本文為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講好中國故事’視域下大學英語‘金課’”研究(2019SJGLX28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2]楊凡.文旅融合環境下河南黃河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1(4):70-72.
[3]范紅娟,杜佳林.黃河文化體系下的城市形象自塑之路:以《鄭州日報》相關報道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1(4):39-42.
[4]楊瑋斌.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 助力構建河南開放發展新格局[J].決策探索,2018(4):10-11.
[5]王晶晶,邢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提升策略[J].新聞愛好者,2020(9):22-26.
[6]黨蘭玲.加強應急語言服務建設 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能力[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0-13.
(黨蘭玲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閆亞平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
編校:王 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