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欣英
【摘要】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肆虐,科普知識傳播進入常態化發展,傳統廣播電視科普節目想要在內容和數量上實現生活化、新聞化、專業化,就必須根據不同平臺的調性做好互動傳播和平臺融合傳播。
【關鍵詞】科普常態化;廣播電視科普節目;融合傳播
2020年春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還在世界各國肆虐。新冠肺炎疫情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綿延不斷,對各國都產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響。因此有學者把現在這個時期稱之為后疫情時代。就信息消費生產而言,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艱難的2020年上半年,我國的科普類信息消費和生產呈現出井噴狀態,一大批科普節目或者科普創作者爆紅,“科普”“科學傳播”成為一個顯性的內容研究領域。從2020年下半年,人們的生產生活一直被新冠肺炎疫情籠罩著,科普信息消費傳播從應急性生產傳播發展成為常態化生產傳播。
一、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國的科普生產傳播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集中暴發時期,我國的科普生產傳播在選題、內容表達、形式表現上都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但也暴露出一些基礎問題。
(一)傳播主體良莠不齊帶來信息噪聲
科普領域原本是一個帶有生產門檻的領域,由于傳播主體泛化,普通民眾也加入到了科普創作中。由于個體知識水平的差異和問題理解的角度差異,部分科普創作者發布的科普內容無法保證信息的質量,甚至有的人為了蹭熱點或者賺流量,故意發布一些危言聳聽內容不實的所謂科普作品。
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人發布“酒精能夠殺死病毒”,一時不少人信以為真,開始喝白酒抗病毒。雖然這個被證實不科學,也有央媒和專業機構出來辟謠,但是類似這種不科學的科普內容一直斷斷續續出現在網絡中。傳播主體泛化導致科普內容創作隊伍良莠不齊,使得信息交流中的科普內容充滿了噪聲雜音,加大了優秀科普信息與知識傳播的難度。
除了虛假的科普內容外,很多科普內容雖算不上錯誤,但質量不高。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數科普創作者發布的內容一直都停留在“如何戴口罩”“如何消毒”“如何洗手”這樣的內容上,導致觀眾和聽眾產生厭倦,回避科普信息,從而錯過高質量的重要的科普內容。
(二)官方科普機構沒有獲得傳播主動權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登錄國家衛健委網站和中國疾控中心網站,就能看到關于疫情防控的最權威最全面的信息,里面有很多專業的疫情防護知識解讀。但是和果殼、丁香醫生等自媒體公眾號相比,國家衛健委和中國疾控中心網站的科普內容就像是藏在巷子里的酒,在整個疫情防控期間,這兩個網站上的科普信息一直沒有獲得像前兩者那么多的流量和關注。
官方科普機構是科普傳播中最重要的主體,應當發揮引領全社會科普傳播的主要角色作用。但是由于官方科普機構不擅長社交媒體的傳播,或是內容不夠社交化,使得官方科普機構在疫情期間失去了引領科普傳播的主動權。
(三)部分媒體機構忽視專業人士的聲音發出了片面報道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突發的全國人民連夜排隊搶購雙黃連事件,媒體在報道雙黃連的治療效果時沒有采訪新冠肺炎防治方面的專家,僅憑網絡通稿就進行了報道。科普傳播與其他類型的信息傳播不同的地方在于:科普傳播的內容專業性知識性更強,涉及的醫療科學內容需要經過專業人士的審核把關才可以對外發布。
不僅如此,后來在關于瑞德西韋治療效果的報道中,也是忽視了專家強調的“瑞德西韋的治療效果要等待嚴格的科學實驗結果”的專業提醒,被傳得神乎其神,誤導了民眾對新冠肺炎治療的認識。
科普傳播尤其是內容比較專業的報道稍微失誤一點就容易引發公共危機事件,雙黃連事件印證了媒體對科普內容報道失誤導致的可怕后果。因此,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在科普報道中,相關科普內容的選擇和把關要慎之又慎,一定要通過對口領域專業人士的審核之后才能發布,不能僅憑一面之詞就搶發信息。
二、廣播電視科普節目的內容生產與編排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廣播電視科普節目的數量一直偏低,且沒有出現有較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科普節目。鑒于此,本文認為廣播電視科普節目應當根據后疫情時代科普常態化的需求,在吸取疫情期間科普傳播問題的教訓的基礎上,在內容生產上應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
內容生活化。讓科普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后疫情時代,廣播電視科普節目主要傳播的不是應急性的知識技能,而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科普知識。日??破罩R是圍繞老百姓的生活展開的,一方面讓群眾感受到科普知識的貼近性,另一方面營造一個全民了解科普知識的氛圍。在科普知識內容選題上要從最廣大民眾的需要出發,可以利用大數據來給用戶需求畫像,通過線上線下的調研反饋獲知民眾需要。
內容新聞化??破罩R生活化實現了科普節目的貼近性,那么內容新聞化則有助于科普節目“出圈”。借助于新聞事件或者熱點話題來做科普節目,某種程度是為科普節目“借勢”,增加聽眾對科普內容的記憶點。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照亮新聞深處》就是一檔借著新聞熱點事件做的科普節目。這檔節目從2013年播出至今,獲贊譽無數。該節目從科學傳播視角解讀新聞事件,使得科普內容具有時代性,公眾關注度高,話題度強,容易引起大家的參與,實現了公眾參與科學傳播的目標,使科普內容不再脫離生活。
內容專業化??破展澞坎煌谄渌愋偷墓澞?,其節目內容主要是對科學知識的普及解釋,因此內容的專業性是科普節目的必備要求??破展澞康膬热輰I化:一是要求選題要專業,從科學角度做選題規劃;二是內容的解釋邏輯要遵循科學邏輯,論證嚴密符合科學實驗原理;三是內容中所述觀點、論據支撐要有所依據,增強文章的專業度。
三、廣播電視科普節目的融合傳播策略
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科普節目不僅要重視內容生產,還要重視廣播電視傳播分發。目前主流的傳播策略是互動傳播和跨平臺融合傳播。
(一)重視互動傳播
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科普節目不僅要重視與廣播以及電視渠道端口的聽眾觀眾互動,還要重視與新媒體平臺的用戶互動。首先,在進行內容生產時,廣播電視科普節目就要有互動意識,無論是內容表達還是結尾的互動請求,都要想辦法調動用戶的互動積極性,讓用戶有交流的欲望。其次,在新媒體端口,要重視每一條用戶的互動留言,精選回復是必備操作,要把留言區當作主要科普內容的第二次生產傳播區?;觽鞑ヒ髢热萆a者在生產傳播時就用溝通交流的思維去進行生產傳播,當用戶感受到節目的交流信息時,會自然給予反饋回應。同樣,當用戶的互動得到及時反饋回應時,也會讓該用戶感受到誠意和尊重,激發該用戶再生產再傳播的欲望。
(二)多平臺融合傳播
打造平臺型媒體業已成為各大主流媒體融合轉型的戰略目標。所謂平臺型媒體,即指通過構建起由個人、商業或非商業組織以及專業傳統媒體等共同組成的信息節點及節點集群,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對于廣播電視科普節目來說,要想獲得更為廣泛的關注,除了要守住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外,還要在多平臺進行融合傳播。根據廣播電視節目的特性,廣播電視科普節目主要考慮的新媒體平臺有喜馬拉雅、蜻蜓為代表的音頻平臺,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以及老年用戶居多的美篇平臺。廣播電視科普節目要根據不同平臺的調性,微調節目內容和表達形式,然后在多個平臺之間進行互動融合傳播,這有助于實現用戶遷移,跨平臺傳播。
多平臺融合傳播切忌把同樣的內容照搬到不同的平臺上,尤其是把傳統播出渠道的內容平移到新媒體平臺。這樣做意味著不僅忽略了新媒體平臺的特性和不同平臺不同用戶的接受心理,而且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多平臺融合互動傳播第一要求是根據不同平臺調性去生產內容,第二要求是找準主陣地平臺,然后利用主陣地平臺帶動其他平臺之間的融合互動。
四、結語
后疫情時代,廣播電視科普節目應當在吸取疫情時期科普傳播出現的個別問題的教訓的基礎上,從科普常態化的視角做好科普節目。從內容生產到融合傳播制作出符合時代傳播特點的產品,增強廣播科普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通過推進科普節目的轉型創新,強化新聞媒體工作的現實需求,加強廣播電視科普節目隊伍建設,交上一份讓黨和人民都較為滿意的答卷。
(作者單位:洛陽廣播電視臺)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