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盈
【摘要】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地域文化資源對培育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寶雞周秦文化為例,倡導在教育教學中重視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關鍵詞】地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歷史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豐富的地域文化中蘊含著厚重的資源。認識地域文化的深遠影響,發掘開發利用好地域文化資源,培育職業院校中學生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滿足社會需求,是當前職業教育理論研究中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對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注重細節、追求完美是其價值取向,一絲不茍、精雕細琢、對工匠職業本身的敬畏與信仰是其態度,。“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手工勞動者應該具備的精神,其實是所有職業人都應該具備的精神。
俗話說:“家有良田萬頃,不如一技在身。”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創造了數不勝數的流傳千古的精神財富。《尚書·大禹謨》的治國理念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種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各個階層都產生了影響。歷史上“技近乎道”的說法,“苞丁解牛”、“魯班精神”的流傳,李春、李冰等工匠大師出神入化的手藝,可以說是我國從古至今都有著對技藝近乎完美的追求。改革開放后,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是,當前我國制造業存在很多問題。諸如產品數量多,質量不夠強,產品檔次需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尚且存在距離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加強基礎學科的教學,守正創新,強化科技創新,另一方面,還要注重人文素養的提高,培育、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離不開肥沃的地域文化土壤,當下,我們需要補上“工匠精神”這一課。
二、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培育工匠精神的意義
近年來,職業院校存在一種“重技能輕文化”現象。當前,高職教學呈現的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要關注教育的文化屬性,文化彰顯的是軟實力,文化的競爭也將成為實力相爭的一部分,豐富鮮活、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因為其不可復制的唯一性,對學生具有重要、獨特的教育價值。
地域文化是工匠精神的源泉。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工匠是在原始農業、采集業、漁業、狩獵業基礎上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工匠精神正是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具有某種特殊才能的人,在追求技藝的道路上兢兢業業,花費精力,反復改進,把細節融入生命,追求完美、追求極致,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嚴謹、專注、堅守,盡力完成每一件產品而形成的。工匠精神的形成,離不開地域文化深刻的傳承和影響。不同的地域文化以自身的特色和風格,給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提供養分和能量。
三、利用寶雞地域文化資源培育工匠精神的思考
寶雞為陜西省第二大城市,處于八百里秦川的西端,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寶雞古稱陳倉、雍城,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發源地。古華夏九州之一,有八千年文明及2770余年建城史。是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和民間工藝美術之鄉。法門寺有佛骨圣地,鎮國之寶石鼓、何尊、毛公鼎等都在此出土,西府社火、年畫、剪紙窗花、泥塑等地方文化赫赫有名。社火臉譜、鳳翔泥塑、木版年畫三位傳承人入選全國首批“大國非遺工區”。鳳翔彩繪泥塑是寶雞市鳳翔區特有的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品,當地人俗稱泥貨,并代代相傳,是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精品,享譽國內外。
漫長的歷史中,寶雞還留下許多動人的佳話。嘗百草身亡的炎帝,他所創立的創業和奉獻精神,是泱泱中華安身立命的根本;周秦文化中的德治、法治理念,成為后世治國理政的圭臬;《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姜炎文化、周秦文化無疑具有跨越歷史時空的魅力。由于先祖們創造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因已經溶入當地人血脈。形成了寶雞周秦文化特色資源,在教學中要大力加以開發利用。一是講究禮數。以禮治國是周文化的主要特征。儒家學說發源于周文化“禮治”思想,“制禮作樂”的周公是孔子最尊崇的人。現在,寶雞市被國內外的媒體稱為“周禮之鄉”。二是包容并蓄。寶雞由于地理環境的獨特和交通優勢明顯,以關中文化為主,也有甘青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歷史上金人南下、明朝移民等都改變了本土文化的結構。近現代以來,抗戰時期河南人的大批遷移,以及建國初期,從南方和東北地區遷入很多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和軍工企業,帶來了現代工業的新理念,使相對封閉的“內陸城市”注入了大量的外地文化理念。三是敢作敢為。在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發展壯大了秦國,作為西周和秦發祥地的寶雞,西周在這里崛起并消滅了商紂,秦國剿滅了六國,周秦的胸懷壯志、勇于開拓的文化精神灌注在了世世代代的寶雞人的血液之中,寶雞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崇德尚禮和諧包容聞雞起舞開放創新”的人文精神,有一種“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膽氣、豪氣。四是重文尚德。寶雞千陽流傳有燕伋登臺望魯,思念老師孔子的故事。從西周在寶雞的時候起,整個寶雞地區尤其是被稱為“周原”,西周活動的核心地帶就已經形成了尊師重教的濃厚的氛圍。我們在教學中要加強宣傳和推廣,鼓勵學生成才。
寶雞的地域文化蘊藏著豐厚的教學資源。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中充分利用、開發,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陶冶情操,提高素養,這的確是一個重要而又現實的課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思考和不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