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
【摘要】初中階段的地理學科兼具人文科學以及自然科學雙重特征,核心素養當中的“人地協調觀”就是針對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知識之間的協調能力而提出的,其滿足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雙重要求,具備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對于學生的成長和成績提升都有重要作用。本文將立足教學實際,分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深化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力度。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于初中階段的地理課程當中占據了較大比重,很多章節都會直接提及關于人地協調這一理念。“人地協調觀”所指的就是人類和土地資源關系的科學認知以及是否能夠客觀看待二者之間矛盾沖突的能力,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也是初中地理學科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是令學生成為全能型優秀人才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當中老師必須要抓住地理知識教學的節點,盡可能融入“人地協調”這一意識的教育。
一、挖掘教材要素,建立人地協調觀
地理學科歸根到底是一門和學生的生活有密切關聯的學科,學生學習的內容也必須要對生活有實際作用,也就是說,地理學科的教學必須要關注學生“學以致用”,將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當中去,“人地協調觀”就是要學生對于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予以科學的認知和理解,包括人類的生存活動可能會對地理要素變化形成的影響、地理要素和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影響、如何實現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等等。教學中,老師必須要深度發掘教材當中的“人地協調觀”元素,并結合教學目標,確定課程內容和“人地協調觀”之間關系的突破口,以期能夠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
比方說,在學習“氣溫的變化與差異”(七年級)的知識點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嘗試引入“全球變暖”和“碳排放指標”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思考環境保護的意義,并配合一些提問,如“氣溫升高會對人和動物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何避免全球變暖?”等等,讓學生們意識到氣候變化對生物產生的不良影響,深化學生對環境、自然生態的熱愛和關注,這就是一種比較基礎的在課堂上培養“人地協調觀”的方式。
二、構建教學情境,深化人地協調觀
在課堂教學當中,很多老師都會應用包括多媒體在內的一些輔助措施構建教學情境,并參考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教學內容靈活變化教學情境的形式和內容,增加更加有針對性的案例等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理解情境和案例基礎之上提升個人意識,給后續“人地協調觀”培養創建良好的思想支持大前提。具體來說,這一環節當中,老師可以使用圖像、音頻和視頻資源作為輔助,優化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們觀察資料并分析思考,配合小組討論、師生交流等形式探究問題,深化科學的人地關系思想體系。
以“各具特色的地區”(七年級)單元為例,老師就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分別展示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以及極地地區的地理面貌,同時展示這些地區的氣候環境、土地環境等等,為學生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全球意識等奠定基礎,理解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對于不同國家的重要影響;再以“世界的居民”(七年級)為例,老師可以播放各個地區的人口分布以及資源開發情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發達地區人口多、不發達地區人口少(資源、交通等等),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并出具一些發達城市(國家)開發過度導致的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案例,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資源開發觀念和環保意識,全面深化“人地協調觀”。
三、鼓勵實地探索,鞏固人地協調觀
講解新課的時候,如果條件允許,老師可以定期帶領學生去實地考察,以借助實踐觀察,將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遷移到現實的地理現象當中,并且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實地考察環境的方式,鞏固人地協調觀念。學生則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在實地探索當中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回憶老師講解的知識點去總結地理環境特征,探究被考察區域的地理問題,逐漸學會總結并歸納地理知識的能力。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課堂老師和學生枯燥的講述,符合初中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生由自身興趣出發,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地理任務的探索和學習當中,促成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良好融合。
比方說,“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八年級)教學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將學生們帶到城市的郊區,觀察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普遍種植的農作物、林業種植樹種等等),并和當地的氣候特征、水源分布等等結合起來,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農業的“因地制宜”特征,引導學生真正做到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相互融合、共同促進;再比如,“地圖”(七年級)知識教學完畢之后,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們為本地繪制一張地圖,可以從交通網絡方面繪制,也可以從地形方面繪制,還可以和當前“垃圾分類”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們在地圖上標記本城市的垃圾分類點,具體形式不設置嚴格要求,學生通過實地走訪、網上查詢等方式,繪制一張獨特的地圖,色彩繽紛,既鞏固人地協調觀念,還提升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學科當中,“人地協調觀”作為較為基礎的一部分,是所有的地理教師都需要在教學期間重點關注和重點培養的任務。任何學科的核心素養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也不是單獨的某種教學方式就能夠培養出來的,它是長期且復雜的一個過程,在日常教學中持續滲透人地協調觀念的深化培養,能夠讓學生擁有更理想的解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對國家發展起到推進力,這也是地理學科的教學根本作用。
參考文獻:
[1]孫麗萍.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011):1-1.
[2]劉俊杰.初中地理課堂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探索[J].教師,20200(006):84-85.
[3]陳姣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0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