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摘 要】惲代英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宣傳家和青年領袖,還是人民軍隊及其政治工作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在黃埔軍校工作期間,繼承和發展了周恩來的軍事和軍隊政治工作思想,對軍隊政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筆者在研究惲代英與黃埔軍校歷史關系的過程中,從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黃埔日刊》上,發現了六篇未收錄在《惲代英全集》中的惲代英文章。這六篇文章較系統地闡述了惲代英軍隊政治工作理論,不僅是惲代英軍隊政治工作理論的重要補充,也為我們進一步了解惲代英創新軍隊政治工作方法的情形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關鍵詞】惲代英;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軍隊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K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6644(2021)06-0065-07
惲代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宣傳家和青年領袖,這是人們對惲代英的普遍認知,但這種認知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因為惲代英還是“人民軍隊及其政治工作的開創者和奠基者
之一”。近年來,筆者在編研《惲代英黃埔軍校問答錄》過程中,發現刊發在《黃埔日刊》上的惲代英文章(簡稱“新發現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未收錄在《惲代英全集》。為此,2018年9月,筆者專程拜訪了黃埔軍校舊址和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有關專家。之后,就進一步挖掘《黃埔日刊》上有關惲代英文章事宜,與他們進行了多次深入探討。在他們提供的、該館收藏的《黃埔日刊》中,共有六篇新發現的文章(含演講、書信)。它們是:《紀念周中惲主任教官的政治報告》(《黃埔日刊》,1926.11.11)、《為什么要紀念總理的誕辰》(《黃埔日刊》,1926.11.12)、《解釋對政治工作的誤會》(《黃埔日刊》,1926.11.18)、《致政治教官公函》(《黃埔日刊》,1926.11.19)、《告第一補充師見習諸同志》(《黃埔日刊》,1926.11.20)、《通信》(《黃埔日刊》,1926.11.24),總字數8600余字。縱觀這些新發現的文章,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和認知惲代英在開創軍隊政治工作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惲代英與《黃埔日刊》的關系
《黃埔日刊》是黃埔軍校最具影響力的報刊,創刊于1926年3月3日,它的前身是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期間于1924年11月創辦的黃埔軍校最早的刊物《士兵之友》(又稱《壁報》——筆者注)。《黃埔日刊》作為黃埔軍校的“機關報”,影響力強,發行量大,“遍及全國各省甚至達東、西洋各大埠”。“1926年,《黃埔日刊》日發行量達5萬份,中外發行”,而當時國內發行數較大的《申報》和《新聞報》日發行量也是數萬份。
1926年5月,惲代英受中共廣東區委委派到黃埔軍校(本部)任政治主任教官。作為黃埔軍校政治工作的主導者、思想宣傳的踐行者,他不僅見證了《黃埔日刊》的成長與發展,而且推動了《黃埔日刊》的成長與發展。他在黃埔軍校(本部)工作雖然只有半年多,但目前已發現《黃埔日刊》刊登他的文章或演講(書信)就有15篇(其中9篇收錄在《惲代英全集》,本文所述六篇為新發現——筆者注),大部分文章的內容都有關軍隊政治工作。同時,還有數十篇回復學生提問的“解答”。
軍校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是黃埔軍校的首創,也是黃埔軍校同以往軍校、學堂的根本區別。黃埔軍校政治部代主任熊雄說:“中國軍隊之有政治工作,自本校始。”但在周恩來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之前,黃埔軍校政治部形同虛設,沒有開展實質性的工作。1924年11月,周恩來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之后,建立了政治部工作制度,重新制定了政治教育計劃,開設了內容豐富的政治課,講授不同黨派和不同學派的思想理論;對學生一方面積極進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育,一方面也灌輸馬克思列寧的共產主義思想。教學內容充滿了革命氣息、反映了思想潮流、呼應了時代脈搏,逐漸形成了一套中國大革命時期軍隊政治工作方法,創建了嶄新的中國革命軍隊政治工作體系。
惲代英來黃埔軍校之前,并沒有接觸過軍隊,更沒有做過軍隊的政治工作。他來到黃埔軍校時,正值黃埔學生第4期開學期間,已是“中山艦事件”發生之后,軍校內的黨派之爭已然激烈。為了加強軍隊政治工作,在黨的領導下,他通過自身的刻苦努力,很快熟悉了軍隊政治工作,由“外行”迅速成為“內行”。他通過《黃埔日刊》,廣泛傳播軍隊政治工作思想,積極推進軍隊政治工作理念,初步形成了軍隊政治工作理論。
二、惲代英與軍隊政治工作的創建
1926年9月15日,惲代英上任四個月便提出了完整的《軍隊中政治工作的方法》。惲代英在文中首先提出了軍隊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第一步使武力與人民結合,第二步使武力成為人民的武力”,通過政治工作引導軍隊從“第一步”走向“第二步”。其次,指出軍隊政治工作的要點就是“要確定我們要引導他(指士兵——筆者注)到哪個地方去”。他認為:“我們的士兵自然大多數是被饑寒已經逼上革命之路的,可是他們舊社會的思想習慣已經沾染得很深,他的滿腦子還裝著許多反革命的舊觀念;我們要根本鏟除了這些舊觀念,才能使他們站穩革命的立足點,由不自覺的革命以至于自覺的很穩定的努力革命。”最后,他闡述了軍隊政治工作的關鍵就是“要用怎樣的方法把現在的軍隊,引導到我們所要他去的地方去”。為實現此目的,他談了四點方法:“第一,不要夸大政治工作的地位”,要擺正政治工作的地位;“第二,要認清軍隊的官長是怎樣的人”,要善于與軍事干部合作;“第三,要謹慎應付環境”,不能一味孤行己意;“第四,宣傳不可太著實際”,做政治工作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處理,不能死板僵化。惲代英較早地對革命軍隊政治工作作了系統的論述,對于在軍隊中開展政治工作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1926年10月,在惲代英的努力和參與下,黃埔軍校出臺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教育大綱》(簡稱《大綱》),這是軍校政治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大綱》開篇即提出政治教育就是為了解決“武力為誰所用”的問題。當月7日,惲代英在《修正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教育大綱草案》中就如何實施政治訓練作了詳細的、具體的論述。他指出:“我們國民政府創立這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目的,是要完成中國國民黨革命的使命。”并提出為了實現這個使命,政治訓練應依據十個條件施行:1.使學生徹底了解自己的責任是要使一切已經與國民相結合的武力漸進成為真正的國民武力;2.使學生徹底了解軍隊中政治工作的重要性;3.使學生徹底了解孫中山學說與三民主義的根本原理,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與中央執行委員會宣言決策案的要點,尤其是對于農工運動的態度;4.使學生徹底了解中國的國民革命,一定要與世界資本帝國主義的革命勢力聯合起來打倒資本帝國主義以及國內軍閥與買辦階級;5.使學生徹底了解各種與革命運動有密切關系的社會科學常識,使他們因此更能了解黨的主義與政策的意義;6.使學生徹底了解世界與中國政治經濟方面各種重要的現象與問題,同時亦注意中國重要省市與鄉村政治或社會經濟情形;7.使學生徹底了解革命運動是起于工農群眾的物質要求,革命的勝利亦必須靠工農群眾的努力參加才能有所保障;8.使學生徹底了解紀律是造成統一集中的必要力量;9.使學生徹底了解軍事學術與軍事鍛煉對于革命的重要意義;10.使學生徹底了解軍隊中政治工作應注意的事項,認清在軍隊中開展政治工作的困難,使他們做好充分準備以求完全適合工作上的需求。為了便于理解和操作,惲代英還對每一條都作了通俗的解釋。這十個條件,既可看作是黃埔軍校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可看作是軍校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惲代英與軍隊政治工作的推進
軍隊政治工作既然是軍隊建設開天辟地之舉,那么在前行的道路上必然會出現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必然會經歷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必然會遇到老觀念、舊勢力的圍攻。面對舊思想、新挑戰、不理解,如何開展工作?如何解釋清楚?如何不斷推進?在已發現的惲代英關于軍隊政治工作的文章中對此論述不多,但在新發現的這六篇文章中則對此作了較詳細的論述。
(一)進一步指出了軍隊政治工作的方向
1926年11月11日,惲代英在黃埔軍校總理紀念周的《政治報告》中首先報告了國際形勢,分別介紹了英國、法國、日本、俄國和中國國內的情況。在概述了國際國內當前形勢后,他指出當下革命軍隊政治工作應當推進的方向。他說:“我們知道,軍閥遲早總是要失敗的,不過現在要想一下打到北京,打到東三省,根本鏟除一切軍閥,在最近還是不可能的事……我們現在一定要有一個相當的休息時間,在這個休息時期,軍事上要補充訓練,而尤其重要的要發展民眾的組織。”惲代英關于軍隊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發動民眾”,他認為:“中國的國民革命,如是不要工人、農民有覺悟有組織,要使革命成功,我們知道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我們一定要喚起全國被壓迫工農群眾,為完成國民革命與實現三民主義而奮斗。”然而要讓軍隊變成“人民之武力”,軍隊政治工作不僅必不可少,而且要大張旗鼓。為此,惲代英在《政治報告》中呼吁:“國民政府最近要注意先為廣東的革命的民權打一個穩固的根基,其次現在軍隊中政治訓練亦很要緊。聯席會議議決案要在各省設軍事政治學校,最近要在武昌分設本校的政治科,都因感覺此項人才十分缺乏,僅恃本校培植還不敷用的緣故,所以同志們應注意自己的地位與責任。中國很需要有能力的軍事政治人才,我們要努力預備才好,我們要為黨為國家,尊重學校的風紀,努力學習軍事政治科學,使我們每個人能夠成為革命運動中有效用的一分子,這是黨與中國對于我們大家的希望!”惲代英在強調加強軍隊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同時,再次指出了軍隊政治工作的方向。
1926年11月12日,惲代英在《為什么要紀念總理的誕日》一文中又一次論述了革命與民眾的關系。他在開篇說道:“我們要用各種機會喚起全中國民眾的革命精神,所以我們亦要用各種機會使全中國民眾記得我們總理一生努力所提倡的革命運動。”接著他指出:“我們要紀念總理的誕日,并不是因為要民眾崇拜總理個人的成功偉烈,更不是因為要民眾來仰望總理好像是天生的中國人的救主。”紀念總理不是因為“崇拜”,也不是因為“仰望”,究其原因,惲代英在文中作了明確的回答:“總理是一個偉大的領袖,但他決不是離開了群眾的領袖,他是代表了群眾的利益,而且是領導著群眾而奮斗的領袖。我們要人人紀念總理,要人人能認識總理真正的偉大地方……順從著總理所指導的路途而奮斗上去。我以為這是我們要紀念總理誕日的理由。”惲代英通過紀念孫中山不失時機地闡述自己對軍隊政治工作方向的理念,其鮮明態度見微知著。
(二)進一步闡述了軍隊政治工作的性質
1926年11月18日,惲代英就實際工作中人們對政治工作產生的誤解,專門著文《解釋對政治工作的誤會》進行解答。他在3000余字的論述中列舉了三種普遍存在的誤會:“第一,有好些人以為本校所謂政治教育,便是教授學生若干普通的法政知識,所以凡曾經在法政學校學習過政治學經濟學的,便以為一定可以有把握能夠在本校做政治教官。”“第二,有好些人以為政治隊的學生只是注重政治學科,他們的軍事學術科不過是一個配角,是無足輕重的,他們的軍事風紀亦是比較沒有方法整頓的。”“第三,有好些人始終懷疑政治工作是與軍紀對立的,他們平常便有些疑忌政治工作,若是遇著部隊中發生什么糾紛,或不良的現象,便以為一定是政治工作所產生的不良結果。”
面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惲代英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解決方法。首先,他正視問題的存在,認為人們對軍隊中開展政治工作有誤解很正常。因為“軍隊中有政治工作,這本是一件新奇的事情。所以無論是官長,是學生,對于政治工作有時都會有若干誤會的地方,這是無足怪異的”。但是正視問題存在并不等于容忍問題存在,出現問題就必須解決它。因為“我們學校是現在中國國民革命運動中軍事政治工作的中心,我們要使政治工作更能適合國民革命的要求,要使政治工作與軍事工作更能有很適當圓滿的關系,所以應當擔負首先掃除這些誤會的責任”。
其次,他說明誤解的根源,指出黃埔軍校為什么要堅持開展政治工作。因為“本校的政治教育,究竟是與普通政法學校迥然不同的。本校是中國國民黨培養革命的軍事政治工作人才的教育機關……本校政治教育一定要完全站在黨的立腳點上面……黨應當高于一切,這些主張都沒有絲毫懷疑的余地”。他還陳述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作用和目的:“政治工作是要使我們的軍隊知道為什么要作戰”,“政治工作最大的目的是要軍隊能自動的嚴整起來而且能作戰”。
再次,他論述軍政的關系,強調“政工”學員首先是軍人,所以“本校的政治隊,絕對不是可以忽略軍事學術科與軍風紀的。不但不應當忽略,而且必須應當特別注意”。為此,要求“政工”學員成為“能吃苦、能了解而習慣軍隊生活的人”,指出“沒有軍事學識訓練的,將來在軍隊中每每做不好政治工作,他不容易能與軍事官長互相諒解,發生很好的關系,這完全失了要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隊的用意”。
最后,他告誡軍隊政治工作者:“必須要十分慎重的做上去,不能有一點疏忽輕率的心里……我們大家須知軍隊中需要政治工作,是我們的黨的主張。政治工作要能不妨害而且有益于軍紀風紀,是我們做軍事工作與政治工作的同志共同的要求。”惲代英的“解釋”不僅及時化解了軍隊官兵對軍隊政治工作的偏見和誤會,也指出了軍隊政治工作存在的意義和重要性。
(三)進一步說明了軍隊政治工作的方法
1926年10月19日,惲代英就如何上好第五期學生的政治教育課,特意給軍校政治教官寫了一封公開信——《致政治教官公函》(簡稱《公函》)。《公函》一共18條1600多字,從政治科目教授次數及每次教授事項到講義編寫及印刷,從課表安排及課時時間到教官出勤要求及請假流程,從教官到校途中乘坐交通工具及費用到教官上課時的服裝及下課后的食宿,從學生上課時的風紀及教官應付的管理責任到上下課的鈴聲及鈴聲之后必須上下課的時點等等,都作了明確規定,既具體又嚴格。比如對所規定的教授次數及每次教授學項,如各教官認為有必須修正之處要事先商問主任教官。又比如對授課的規定,每堂課教授70分鐘,各教官不得完全作為講解之用,應將二三十分鐘預備答復學生問題,或提出問題指定學生答復。再比如對教官請假的規定,各教官如確有重要原因必須請假者,最好能預先于前一周星期四以前申明,使排課時有所準備,至遲須于前二日用書面向主任教官申明。還有對上下課時間的規定,上課下課均以號音為準,除有特別原因得各區隊長官同意外,吹號后五分鐘內即須上課或下課以免虛耗學生時間,或防范他人上課。另外對教官上課著裝也有明確的規定,上課出入校門均須佩戴校徽。著軍服者須注意服裝整齊,并須佩戴臂章。由此可以看出,惲代英在如何做好政治工作上,他是從教學這個源頭抓起,不僅對學生要求嚴格,對教官的要求更加嚴格,從而才有黃埔軍校政治工作面貌一新的局面。
1926年11月20日,惲代英就政工人員如何向上級官長反映部隊問題及如何處理與軍事主官之間關系等問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告第一補充師見習諸同志——讀該師部刊物〈每周評論〉以后》。此文1000余字,從兩個方面專門論述了政工人員應如何開展調研和撰寫報告。他指出:首先“我們切不可只將我們的眼光只注射到人家的黑暗一方面,完全抹煞一切比較光明的方面。這是一般刻薄青年最不好的毛病。而且我退一步說,即如你要指出人家不好的地方,希望人家能夠改良,亦一定要你能將他們的優點同時寫了出來,人家才能覺得你是公允無惡意,這樣才能使他們接受你的批評。若將他們的優點一概抹煞,站在不負責任的地方,專門找人家的錯處,這徒然惹人家的反感,不會能收著什么好結果的”。其次,在寫報告時我們不應“側重攻訐個人”,而“應當多注意事,而少注意人”;“我們不好很隨便的說人家的壞話,更不好很隨便的將這些話公布出來”,而“在外面去做事,一切都要謙恭謹慎,越是勇敢革命的人,越要注意這一點”。如果我們“不小心的做下去,將來會要惹出許多麻煩問題的”。惲代英的論述雖然不長,但通篇既充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辯證法——對事不對人、一分為二,還滿含方法論——告訴當事人在肯定成績的前提下,指出問題并提出建議。
(四)進一步點化了軍校政工學生的困惑
惲代英不僅充分利用《黃埔日刊》這個黃埔軍校最大的“平臺”傳播軍隊政治工作的理論,還利用《黃埔日刊》這個黃埔軍校最大的“窗口”通過書信“靶向”解答學生訴求、指出解困途徑,不放棄每一個獻身軍隊政治工作的學生。1926年11月24日,惲代英通過《黃埔日刊》給兩位黃埔學生寫了公開信,就“應怎樣努力”和如何面對“黑暗的事”作了解答。信的全文如下:
張銓同志:
你應怎樣努力呢?我以為:
1、多讀革命的書報,根本造成革命的人生觀,掃除一切錯誤的遺傳精神。
2、和藹親切的與同學接近,領導他們左傾,不使有一個迷惑的人。
3、努力預備為被壓迫民眾工作,宣傳組織他們,使他們為了自己起來革命。
士智同志:
黑暗的事一定是很多的。我們一方面應當切實知其真相,不要帶感情夸大其辭(詞),預備有機會時可以設法整頓;一方仍應在萬難中找一部分我們可做的工作,使別的官長乃至士兵都能左傾,以減少軍隊中壞的影響。
代英
11月19日
從惲代英給學生的信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不僅在理論上闡述如何開展軍隊政治工作的方法,而且身體力行指導每一個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開展政治思想工作。
四、結語
惲代英在黃埔軍校工作期間,繼承和發展了周恩來的軍事和軍隊政治工作思想,就革命軍隊的建設問題,尤其對軍隊的政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不斷總結軍隊政治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先后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軍隊政治工作的文章、講話,形成了一套革命軍隊政治工作的理論思想。他旗幟鮮明地指出:“政治工作是我們國民革命軍的唯一特色,只有政治工作能保障我們的軍隊永遠站在黨的、革命的大多數農工民眾利益的一方面。”
惲代英對軍隊政治工作論述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在黨軍中間,黨高于一切,軍隊不能違背黨的主義;二是在軍隊中間,部隊一定要有嚴明的紀律,只有嚴整的軍紀才可以集中革命的力量打倒一切敵人;三是在國家中間,要使軍隊與人民結合,使之成為人民的軍隊。這些理論使軍隊政治思想工作更臻完善,為軍隊政治思想工作奠定了基礎。在談到黃埔軍校時,毛澤東曾說:“那時軍隊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這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一新其耳目。一九二七年以后的紅軍以至今日的八路軍,是繼承了這種制度而加以發展的。”
在《黃埔日刊》上新發現的六篇惲代英文章,較系統地闡述了惲代英軍隊政治工作理論,不僅是惲代英軍隊政治工作理論的重要補充,也為我們進一步探究惲代英創新軍隊政治工作的情形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對于我們了解惲代英在軍隊政治工作方面的建樹,助推我們對惲代英思想和人民軍隊政治工作建立的研究,增強我們對中國共產黨在黃埔軍校期間影響力的認識都有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糧集團忠良博物館原館長]
(責任編輯:葉浩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