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于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活動的研究綜述

2021-01-18 14:09:38李永春余國全
紅廣角 2021年6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李永春 余國全

【摘 要】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活動已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新話題、新熱點,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研究者全面梳理了70余年來開展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演進,概述建黨紀念活動的基本內容,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建黨紀念活動的功能價值。但現(xiàn)有研究也存在著研究材料的搜集不夠、概念的界定不明確、研究內容不全面等問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關鍵節(jié)點,回顧和梳理有關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活動的研究成果,把握這一研究的整體態(tài)勢,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建黨紀念

【中圖分類號】K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6644(2021)06-0102-08

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活動是為了紀念建黨節(jié)日而專門舉辦的紀念活動,不僅有助于展示中共鮮活、多面向的實踐和思想,還有助于展現(xiàn)中共不斷發(fā)展、成熟和壯大的歷程。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回顧和梳理有關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部分學者就已經關注到這一領域,回顧了1938年中共首次開展“七一”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過程。隨著21世紀中共紀念活動這一黨史研究新領域的開辟,作為中共紀念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的建黨紀念活動的學術研究也隨之興起,并且隨著時日的推進而日益受到學界的關注,形成研究熱潮。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研究隊伍快速發(fā)展,從陳金龍、胡國勝、魏建克等逐漸擴展到當下20余位研究者;其二,運用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符號學和人類學等多學科知識進行了交叉綜合研究;其三,采用了文本分析法、計量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多層次多視角的研究;其四,研究內容從最初純黨史研究的宏觀歷史考查,拓展到其本身的規(guī)模、方式、特征等細節(jié)歸納梳理,并延伸至其內在功能價值與外在歷史價值等方面;其五,研究成果不斷豐富,主要包括1篇博士論文在內的4篇碩博學位論文,1部學術專著和10余篇期刊論文。有關中共紀念活動的相關研究也涉及建黨紀念活動研究。此外,還有大量的紀實類和宣傳類文章。學界關于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來展開。

一、關于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活動的由來與歷史演進研究

關于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由來,研究者主要考察了“七一”建黨紀念日的確立與建黨紀念活動的起源。建黨紀念日的確立是建黨紀念活動的基礎和前提,關于“七一”中共建黨紀念日的具體日期,有1941年、1938年和1937年的3種說法。1941年說的根據是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發(fā)表《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zhàn)四周年指示》指出“今年‘七一是中共產生的二十周年”,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以指示的形式規(guī)定了7月1日為黨的誕生紀念日,隨后這一規(guī)定被全黨逐漸接受。1938年說的根據是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zhàn)爭研究會上作的講演《論持久戰(zhàn)》,其中提出“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中共主要領導首次明確提出將7月1日作為建黨紀念日。但是,揆諸1938年6月《抗戰(zhàn)周年及中共十七周年紀念宣傳大綱》、張聞天的《中國共產黨十七周年紀念》,以及中共中央公布的《中共十七周年紀念宣傳綱要》等文本資料,毛澤東提出的以7月1日作為黨的生日“并沒有引起中共高層共鳴”,當時中共中央也沒有明確把7月1日定為建黨紀念日。關于1937年說,高放指出,1937年7月1日周恩來所作《十六周年的中國共產黨》的報告,說明了黨中央領導核心已商定把“七一”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日加以紀念。陳金龍也認為,周恩來選擇這一天作關于中共歷史的報告,說明這時對中共建黨紀念日期的選擇已有所考慮。在學界的進一步探討中,基本形成了共識:7月1日被確立為中共的建黨紀念日,經歷了一個過程,其作為建黨紀念日已于1937年為黨中央所考慮,但明確提議出來是1938年,被正式確立則是

1941年。

關于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起源,國內學術界一般認為1938年5、6月間毛澤東所作的講演《論持久戰(zhàn)》,“對中共誕生的紀念活動從此拉開了帷幕”。但王松堂、陳金龍指出:“《論持久戰(zhàn)》只是明確提議將7月1日作為中共建黨紀念日,而關于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發(fā)端,可追溯至共產國際籌劃、實施的中共成立15周年紀念活動。”其根據在于1935年12月米夫與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共同制定《1936年第一季度中國工作計劃》,明確提出要“為紀念中共成立15周年做準備”,并且在1936年7、8月莫斯科進行了中共首次的建黨紀念活動。但是梁化奎指出,此次建黨紀念活動“并沒有提出中共誕辰紀念日的確切日期”,因此不同于日后的“七一”建黨紀念活動。此外,中國工農紅軍在1936年7、8月尚沒有最終完成長征,三大紅軍主力也沒有實現(xiàn)會師,為此國內沒有組織重要的建黨紀念活動。于是學界在相關研究探討中達成了共識:中共建黨紀念活動始于1936年,并于莫斯科進行首次紀念活動,而中共“七一”建黨紀念活動則始于1938年,從此拉開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帷幕。

關于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演進,研究者做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既有某地某一年份的微觀過程研究,也有階段性或整體性的宏觀過程研究。在微觀研究中,魏建克通過對中共誕生日紀念的文本解讀,詳細考察了1949年北平中共“七一”紀念從發(fā)軔到開展的整個歷史過程,指出此次活動在紀念形式上承襲了中共抗戰(zhàn)以來對“七一”紀念的基本樣態(tài),但在紀念內容上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紀念規(guī)模也取得了突破。在宏觀研究中,魏建克系統(tǒng)考察了1938—1951年“七一”紀念活動的形成過程及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發(fā)展,全面展示了“抗戰(zhàn)建國”時期、“反蔣建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演進過程。項韜則全面分析了1949—2011年間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具體揭示了中共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演進進程。陳金龍整體梳理了中共從1938年拉開“七一”建黨紀念活動的序幕,到1941年開啟建黨紀念活動的常態(tài)化,再到新中國成立后70余年的建黨紀念活動的演變過程。上述研究表明,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國外到國內,從不定期到常態(tài)化,從小到大,從局部到全面,隨時間的推進而不斷深化的

歷史過程。

二、關于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活動的方式、特征和規(guī)模研究

有關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方式,研究者將建黨紀念活動按照不同的分類依據進行分析,魏建克將建黨紀念活動按照上下互動的運作模式分為黨內“七一”紀念方式和工農大眾的“七一”紀念方式兩類方式。其中黨內“七一”紀念方式具體包括召開紀念大會、發(fā)布紀念社論、刊發(fā)紀念文章(特刊)、組織紀念演出、學習(測試)、紀念會餐、梳理優(yōu)秀典型、紀念賀電(信)、歌曲、詩詞等形式。工農大眾的“七一”紀念方式具體包括紀念集會、紀念演出、學習黨史、參軍參戰(zhàn)、加入共產黨、生產獻禮、寫賀信頌詞、唱贊歌民謠等形式。傅玉能、胡國勝根據不同紀念目標屬性、層級、參與者、規(guī)模、場地和時間等因素,將1949年以來黨的紀念活動分為三類:一是會議方式的紀念;二是新聞、出版領域的宣傳報道紀念;三是其他各類社會活動紀念。除此之外,于艷艷對改革開放新時期建黨紀念活動進行了概括研究,認為中國共產黨通過會議紀念、文本紀念、文娛紀念等方式對建黨進行紀念。

有關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特征,研究者在階段性研究中提出了各自的觀點。郭輝考察了從1938年建黨紀念日的確立到1941年建黨紀念活動正式展開的發(fā)展過程,認為“該過程從黨內核心領導的提議開始,逐漸得到黨內的認同并以中央文件形式最終定型,出現(xiàn)了制度化的特征”。陳金龍全面梳理了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脈絡,認為中共建黨紀念活動在1941年前后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其中1941年前的建黨紀念活動的特征為主要集中在陜甘寧邊區(qū),形式較為單一,在黨內外的輻射力與影響力有限;而1941年后的建黨紀念活動的特征為中共建黨紀念走向常態(tài)化,成為中共周期性的紀念活動,紀念形式多樣,且交替使用。張陳系統(tǒng)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中央舉行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脈絡,揭示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中央舉行建黨紀念活動的發(fā)展特征是“不斷走向成熟完善”。項韜系統(tǒng)分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建黨紀念活動的時代特征。過渡時期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特征為:蘊含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的目的;為恢復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改造加油鼓勁;建黨紀念活動簡單樸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特征為:展現(xiàn)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演變?yōu)槟酃沧R的政治儀式;為優(yōu)秀文藝作品展演提供平臺。“文化大革命”時期和“兩年徘徊”時期的特征為:活動突出個人崇拜;紀念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為主;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色彩濃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的特征為:活動不勝枚舉;時間形成定制;成為理論創(chuàng)新的契機。

有關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規(guī)模,一方面是年度紀念的縱向比較研究,如傅玉能、胡國勝把1949年以來中共“七一”紀念的年度例行紀念與逢十大規(guī)模紀念進行比較分析,指出“年度例行紀念未必每年舉行,而黨舉行的各年度紀念活動中,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氣氛最熱烈的是‘逢十紀念活動”。另一方面是建黨紀念活動的系統(tǒng)比較研究,既有年度紀念的縱向比較,也有建黨紀念活動與其他紀念活動的橫向比較。如魏建克針對1938—1951年歷次“七一”紀念規(guī)模作了統(tǒng)計分析,指出“‘七一紀念活動的規(guī)模,1938年、1941年、1943年、1949年、1951年是處于上升的狀況,并越來越受到黨的重視和關注”。同時,他還比較分析了這一時期“七一”紀念活動與“七七”紀念、“辛亥革命”紀念、“三八”紀念、孫中山紀念、“十月革命”紀念、“黃帝、成吉思汗”紀念、“馬克思紀念”等其他紀念活動,指出“從1938年到1951年中國共產黨‘七一紀念的歷史演進來看,其規(guī)模和受重視程度總體上呈現(xiàn)不斷擴大的趨勢”。

三、關于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活動的功能價值和歷史價值研究

關于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活動的價值,主要有兩種研究思路:一是關注建黨紀念活動本身的功能,側重研究建黨紀念活動本身的內在價值;二是總結“七一”紀念活動的歷史經驗,充分探尋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價值。

有關建黨紀念活動的功能價值,學界普遍認為中共建黨紀念活動具有政治功能、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等3種功能價值。諸如趙宇認為“抗戰(zhàn)時期‘七一紀念活動顯著彰顯了政治表達功能、社會整合和文化整合功能”。此外,一些研究者們具體分析了建黨紀念活動中的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并簡要分析了其文化功能。在政治功能研究中,胡國勝認為建黨90年來,黨領導開展“七一”紀念活動的基本經驗,體現(xiàn)出“七一”紀念在加強黨的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總結黨的歷史經驗以及進行政治動員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政治功能。項韜具體闡明了1949年以來建黨紀念活動所具有的3項政治功能:一是塑造黨的光輝形象,夯實黨的群眾基礎;二是完善政黨制度,推動多黨合作事業(yè)發(fā)展;三是深化黨際交往,促進國家關系發(fā)展。吳曉璇則具體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建黨紀念活動所具有的政治功能,指出中共建黨紀念活動作為政治儀式,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媒介。在社會功能研究中,陳金龍以新中國“七一”紀念活動為中心,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社會功能概括為總結黨的歷史、推進黨的建設、實施政治動員、協(xié)調黨際關系與國家關系、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5個方面。在文化功能研究中,黃萬麗、汪鋒談到了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教育功能,指出“七一”紀念活動承載著大學生黨員教育的重要內容。藍靜麗則通過圖像與黨史記憶的關系,分析了中共建黨紀念郵票所具有的保存黨史記憶功能。

有關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價值,研究者既有在梳理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演進中,注重歷史的整體價值探尋,又有以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為切入點,進行諸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建設、馬克思主義信仰和黨史人物評析等視角研究,從中挖掘中共建黨紀念活動在某個方面的歷史價值。在歷史的整體價值探尋中,傅玉能、胡國勝概括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七一”紀念的三重效果:一是加強了黨內團結,增強了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發(fā)揮了黨的整體功能;二是展現(xiàn)了黨的良好社會形象;三是加快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吳志軍深入分析1951年建黨30周年的“文本紀念”活動,指出其對黨史知識的普及、大眾歷史“集體記憶”的塑造以及黨史研究熱潮的推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馮留建、馬雪梅總結了中共開展“七一”紀念活動的歷史經驗:運用文本紀念,建構集體記憶;圍繞中心任務,實施政治動員;借助多種紀念形式,營造建黨紀念氛圍,充分探尋“七一”紀念活動的歷史價值。郭輝梳理了建黨百年中共誕辰記憶與誕辰紀念之間的關系,指出中國共產黨“七一”建黨紀念在歷史上起到了應有的積極作用,不僅傳承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記憶,而且每個時代皆體現(xiàn)出重要的精神引導。在某個方面的歷史價值挖掘中,諸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胡國勝指出“七一”紀念活動在總結傳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果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上,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在黨的建設方面,童小彪闡明了“七一”紀念與黨的建設之間的關系,指出“‘七一紀念是黨的優(yōu)勢資源,是推動黨的建設的有效途徑”。刀萍則全面考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思想建設所經歷的四個階段,指出中共以建黨紀念活動為契機,從理論教育、歷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黨性修養(yǎng)教育4個方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方面,魏建克、郝身沛分析了1938—1951年間中共誕辰紀念與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的關系,指出中共誕辰紀念一方面最大限度強化黨員對黨的歷史及中共無產階級政黨性質的認同和記憶,另一方面建構了黨員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參照標準和評價體系。在黨史人物評析方面,魏建克考察了毛澤東與“七一”紀念日的關系,指出中共“七一”誕生紀念日的確立,從政治意義上肯定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事業(yè)中的貢獻,也為毛澤東開展整風運動和鞏固其在全黨的領袖地位及推動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張金才梳理了胡喬木所經歷的從建黨20周年到70周年“逢十”紀念的過程,指出胡喬木在中共建黨紀念尤其是“逢十”紀念中充分發(fā)揮其“黨內第一支筆”的作用,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活動的研究不足及未來展望

總的說來,中共建黨紀念活動在十余年間成為熱點問題,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現(xiàn)有研究在材料的搜集與整理、概念的界定與闡明、研究內容的完善與深化等方面尚存不足,有待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改進。

(一)史料欠缺與材料相對單一

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研究,屬于史學研究分支的紀念史學,歷史學科的屬性高度要求材料的搜集與整理,這也是研究的基礎和前提。目前研究者使用的史料與材料,主要是《共產黨人》《新華日報(華北版)》《解放日報》及歷年的《人民日報》《紅旗》《光明日報》等黨報黨刊和《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等文件選編,抑或《毛澤東選集》《毛澤東文集》《毛澤東年譜》《鄧小平文選》《楊尚昆日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文獻資料,并且集中于中央層面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層面,缺少各地方的建黨紀念活動材料,從而導致諸如從中央到省、市、縣、鄉(xiāng)等級級傳導、層層發(fā)動的建黨紀念活動系統(tǒng)性研究和各層級之間的比較研究難以進行。同時由于缺乏了對黨內策劃和參與建黨紀念活動的組織以及人物的相關材料,這就忽視了紀念活動的“組織性”和“參與性”特征,嚴重限制了研究者對紀念活動實際組織和參與情況的了解,往往會導致研究與現(xiàn)實層面的實踐活動相脫節(jié)。此外,研究者忽視了對黨外文獻、檔案和報刊等材料挖掘,也忽視了收集整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國、各黨派團體對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相關報道的材料,從而極大地限制了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研究范圍。

(二)概念界定不明或概念混用

概念的明確清晰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但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中出現(xiàn)概念界定不明或概念混用的情況。可以說在中共紀念活動史研究中,學界“對‘紀念活動這個核心概念的定義,尚不明確”。因此對“紀念活動”存在不同的認知。同時學界對“建黨紀念”“‘七一紀念”和“誕辰紀念”等概念有待于進一步厘清和說明。因為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日和誕辰日都存在著7月1日與7月23日的兩種認知和理解,前者是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后者則是客觀存在的史實。此外,“功能”“效果”和“價值”的概念也存在混用的現(xiàn)象,將建黨紀念活動的功能、效果和價值基本等同,甚至混為一談。雖然三者有著不少相同之處,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其中價值與功能和效果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紀念活動的功能側重于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活動自身的“內在價值”;中共紀念活動的效果側重于活動的“使用價值”,強調以紀念活動為媒介或平臺所能產生的作用;中共紀念活動的價值不僅包含著中共建黨紀念活動自身的“內在價值”,同時也包含著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使用價值”。

(三)研究有待深入

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演進、基本內容和功能價值等方面,已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但作為新興的研究主題,上述研究還有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的空間。首先,學界對建黨紀念活動的由來和歷史演進,關注度高并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但是研究需要與時俱進,尤其是要將新時代以來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納入整體的歷史演進研究中,梳理出新時代中共建黨紀念活動與各個時期建黨紀念活動的演進關系。其次,學界對于建黨紀念活動的方式、特征和規(guī)模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但部分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諸如特征研究和規(guī)模研究則是階段性研究,缺乏對70余年中共紀念活動的整體性研究,同時規(guī)模研究也無中央與地方、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紀念規(guī)模的比較研究,不利于對其進行全面的系統(tǒng)性研究。最后,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價值研究,也有進一步擴展的空間。就功能價值研究而言,學界尚無專門關于建黨紀念活動的整體性功能研究,在具體的功能研究中也缺乏針對文化功能的具體研究。就歷史價值研究而言,學界有待進一步拓展更多的研究視域,加強整體性研究。同時在現(xiàn)有研究中,尚無借助建黨紀念活動對歷史事件的評析,也缺乏對毛澤東、胡喬木以外更多歷史人物的關注,這就導致其歷史價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與詮釋。因此相關研究有待進一步納入更多的歷史人物,構成一幅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研究的歷史群像譜系,同時有必要拓展出相關的歷史事件研究,從而打通歷史人物、紀念活動、歷史事件的內在關系,進一步推進建黨紀念活動研究。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關鍵節(jié)點,學界有必要在加強研究材料的搜集與整理、進一步界定和闡明相關研究概念的基礎上,加強新時代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研究,尤其是建黨百年的紀念活動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建黨百年紀念活動的時代內涵與偉大價值。同時還需要整體把握70余年建黨紀念活動的歷史演進脈絡,全面梳理出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等各個時期的建黨紀念活動,不僅將各個時期的建黨紀念活動做縱向比較研究,還要將其與中共其他紀念活動做橫向比較研究,有助于拓展中共建黨紀念研究的學術功能。最后還要重點關注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慶祝中共成立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這不僅是建黨紀念活動的文本紀念形式之一,還是官方權威對中共黨史一定時期的歷程回顧與總結,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豐富思想內涵的黨的光輝文獻,對其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有助于充分發(fā)掘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研究價值。

[李永春,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余國全,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 (責任編輯:楊宇斌)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久久永久视频| 亚洲视频二|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天堂亚洲网|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四虎综合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99视频国产精品|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欧美成一级| 国产农村1级毛片|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成人午夜天|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久久国产热|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欧美在线伊人| 欧美天堂久久|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产青青草视频|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熟女偷拍|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99国产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免费激情网站|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欧美日韩v| 欧美天天干|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中文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久久毛片基地|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香蕉|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性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