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士菊
摘要:入選統編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材編者精心挑選出來的,每一篇都是文質兼美、具有語文教育功能的典范文章。教師在進行習作指導時,只要定準單元核心目標,緊扣教材,充分、科學、合理地用好教材,就能夠使學生熟練掌握寫作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關鍵詞:習作方法;習作要點;習作實踐;習作范例;習作思路
三年級學生習作剛剛起步,寫任何東西都不得要領,要么記流水賬式地平鋪直敘,要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東拼西湊。一些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也覺得無從下手,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毫無目標地泛泛而談,因不得要領而常常吃力不討好、事倍功半。其實,語文教材就是最好的教學依據和教學資源,習作指導緊扣教材,定準核心目標,前后勾連,層層推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筆者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談談自己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圍繞學生習作能力的發展,編排了八個獨立的習作單元,這幾個單元自成體系。其中,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整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現的習作單元,由單元導語、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單元習作六個板塊構成。單元導語揭示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精讀課文,目標是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重在習作方法的習得;“交流平臺”,回顧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對學習到的表達方法進行梳理和總結;“初試身手”是對“交流平臺”中所提煉的習作方法的具體實踐,為單元習作做鋪墊;習作例文,直接指向習作表達,為學生搭建習作支架;單元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是本單元學習成果的最終呈現,核心目標是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
一、精讀課文,學習習作方法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留心觀察”,圍繞這一主題,教材編排了《搭船的鳥》和《金色的草地》兩篇精讀課文。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不同于常規單元,上課時不應停留在朗讀課文、字詞教學、內容理解上,而應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即由關注“寫什么”到關注“怎么寫”。
《搭船的鳥》記錄了作者旅途中的觀察所得,既有聽到的,也有看到的。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思考:作者觀察了哪些事物和場景?再讓學生重點學習第二、第四自然段,通過圈畫語句、邊讀邊想象畫面、比較等方式,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寫翠鳥的外貌、動作的,從而感受作者觀察的細致;最后,布置課外觀察實踐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對自己感興趣的一種植物、動物或一處場景做長期觀察,并記錄觀察所得。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我給學生列了一個觀察記錄單。
在教學《金色的草地》一課時,我結合課后問題,分三步進行指導。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場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后說說草地給自己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再圍繞課后第一題的要求,一邊讀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場景;然后,小組交流“課文描寫的哪些場景讓你覺得有趣、可愛”,從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了解草地變化情況及變化原因。這一步,我結合課后第二題,分三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個環節,引導學生了解草地的變化。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邊讀邊畫出表示時間變化的詞語,思考:每個時間點——很早、中午、傍晚,草地分別是什么樣子的?由此發現草地的變化主要是顏色的變化。再讓學生將這些變化填入課后第二題的第一個空白處。然后讓學生按照順序連起來,說說草地的變化。
第二個環節,引導學生了解草地變化的原因。先讓學生一邊讀第三自然段,一邊畫出描寫蒲公英變化原因的句子,了解其變化過程。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我一邊播放蒲公英張開、合上的視頻,一邊要求學生用手掌跟著演示。演示完畢,學生再細讀第三自然段,思考:蒲公英花朵在一天內有哪些變化?這種變化與草地顏色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并將思考結果填入課后第二題的第二個空白處。
第三個環節,引導學生體會“我”觀察的細致。我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觀察實踐(講《搭船的鳥》時已經布置過),想一想自己所做的觀察和課文中“我”的觀察有什么異同,從而體會到:作者不僅觀察了草地顏色的變化,還進一步探究出其變化的原因,觀察得非常細致。
(3)繼續課外觀察實踐,記錄觀察所得。學完本課后,我要求學生借助課后第三題,繼續觀察一種植物、動物或一處場景,要在之前觀察、記錄的基礎上,再側重觀察事物或場景的變化,并記錄下觀察所得。
兩篇精讀課文講完,學生基本都能“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落實到位,核心目標完成,學生也就習得了觀察作文的基本習作方法。
二、交流平臺,梳理習作要點
“交流平臺”對《搭船的鳥》和《金色的草地》兩篇課文的習作要素進行了梳理和歸納,總結了留心觀察的好處,說明了留心觀察的重要意義。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回顧這兩篇精讀課文,說說兩篇課文中讓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以此來感受細致觀察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學生留心觀察的意識。然后再梳理文章有哪些細致觀察的表現,比如,《搭船的鳥》對翠鳥外貌、動作的描寫,《金色的草地》中草地顏色的變化和蒲公英花朵張開合攏關系的描寫……
“交流平臺”對于整個習作單元來說具有貫穿始終的作用。這樣教學著眼于單元全局,既加強了和前面兩篇課文的勾連、融合,又強化了學生對本單元核心目標的認知,使學生再次體會到作者觀察的細致及留心觀察的好處。
三、初試身手,進行習作實踐
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對學習內容的立即應用可以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24小時后保持率達90%?!俺踉嚿硎帧本褪沁@一理論的實踐應用,它既是對前面所學課文的有效延展,又是對“交流平臺”中所提煉方法的具體實踐。
教學時,我讓學生將“初試身手”提供的兩個樣例和兩篇精讀課文中描寫的事物進行對比,從而啟發學生:對于我們的生活,缺乏的不是美,而是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再普通的事物,只要留心觀察,都能發現與眾不同之處;同時,讓學生懂得觀察的方法有很多,不只是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用手摸、用鼻子聞、用嘴嘗,甚至用心感受。之后,我再要求學生結合“交流平臺”中梳理出來的習作要點,初步嘗試寫下對一個事物或一處場景的觀察所得,不做數字、質量等方面的要求。因為這是習作單元學生第一次動手寫的練習,我更多關注初試的成果,以發現學生在觀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習作的難點,及時予以有針對性的指導,為學生順利完成單元“大習作”打好基礎。指導后,再組織學生圍繞觀察是否細致、還可以觀察什么等進行自評、互評,告訴學生課后繼續觀察,隨時記錄自己的觀察所得,不斷補充、豐富觀察記錄單的內容,為“大習作”積累更多的素材。
四、習作例文,提供習作范例
學生要建構自己的習作言語與結構模型,必須先有已知的認知圖式。教材在此處安排了兩篇習作例文,為學生搭建了習作支架、提供了習作范例,供學生借鑒和模仿。
《我家的小狗》通過具體事例,表現了小狗的淘氣可愛。教學時,我讓學生帶著課后問題自讀課文,根據兩個旁批的提示,找出描寫小狗淘氣可愛的句子,再仿照旁批的樣子,和同學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從而感受“我”觀察的細致。
《我愛故鄉的楊梅》同樣有兩個旁批和一個課后問題。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課文,借助旁批,邊讀邊思考: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楊梅?(外形、顏色、味道)用了哪些觀察方法?(眼看、手摸、嘴嘗,還有作者的感受和猜測)最后,獨立完成課后題中的表格填寫。
學完兩篇習作例文后,我再引導學生將兩篇精讀課文和兩篇習作例文進行比較,尋找相同點,以期打開他們的寫作思路。比如,《金色的草地》《我愛故鄉的楊梅》的觀察對象都是植物,都寫了事物的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搭船的鳥》《我家的小狗》的觀察對象都是動物,都從多個角度描寫了觀察所得,觀察時還都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或推測……
五、單元習作,拓寬習作思路
單元習作《我眼中的繽紛世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呈現了三幅圖:第一幅插圖展現的是綠地、房屋、樹木、小鳥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第二幅圖展現的是一處街道晨景;第三幅圖則是課間一間教室內的場景。從這三幅圖中,學生明白了生活中可以觀察的對象有很多,從而拓寬了他們習作選材的思路。習作教學時,我重點指導學生觀察第一幅圖,結合“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的教學,再次強調觀察時要隨時注意事物和場景的變化,并調動多種感官同時進行。
第二部分則分別針對作前、作中、作后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我在教學《搭船的鳥》時已經布置學生開始觀察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并做觀察記錄。此次習作要求學生把這一時段的觀察所得寫下來。學生可以鏈接“初試身手”時寫的片段,在片段的基礎上進行補充、修改、提升,也可以重新選擇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重新觀察、記錄、習作。
小學生不善于長久記憶,對許多生活中熟悉的場景不會刻意留心,即使留心了也轉瞬即忘。單元習作的兩部分內容,不僅拓寬了學生習作的選材思路、明確了習作要求,而且創設了更好的寫作情境,激發了學生對生活的記憶和聯想。記憶的閘門打開,加上之前的一些觀察內容和觀察方法的積累,學生的寫作素材立刻豐富、生動、飽滿起來,表達欲望便噴薄而出,“巧婦”再也不用愁“無米之炊”了。
半個多世紀前,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讓很多老師產生了誤解,以為教學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自由發揮,甚至可以自己編寫教材。殊不知,葉老此理念是在當時特殊的語文教學環境下提出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代性。語文教材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材,學生學習語文,主要通過學習范文、鑒賞范文、評價范文來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入選統編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材編者精心挑選出來的,每一篇都是文質兼美、具有語文教育功能的典范文章,是思想性、藝術性、語言規范性的杰出典范,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具有不可替代的權威性、目標性、科學性及文化價值。教師在進行習作指導時,只要定準單元核心目標,緊扣教材,充分、科學、合理地用好教材,就能夠使學生熟練掌握寫作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于月秋.小學作文教學的指導策略例談[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02).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