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不斷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切實強化紡織工人的政治獲得和經濟獲得,努力打造高素質紡織工人隊伍,培養更多的“紡織工匠”,為推動紡織行業向高端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站在南通大生碼頭,東面是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白墻烏瓦,小橋流水,盡顯水鄉氣質;西面沿河分布著工業園區,廠房林立,車間密布,運載原料和貨物的車輛川流不息。
南通地處長江北岸,在長江口和大海之間,三面環水,形似半島,地理位置獨特,素有紡織之鄉的美譽。1895年,實業家張謇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試圖實業救國,一根根潔白的紗線由此綿延百年。如今,南通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總產值占到全市工業經濟的四分之一,高端紡織企業超過1000家,從業人員達22.6萬人。
走進大生碼頭旁的大生集團,百年前的鐘表指針仍然精準轉動,百年前的廠房里仍舊發出機器的轟鳴,百年前由張謇親手種下的紫藤依舊枝繁葉茂。現實與歷史,并行交錯。
“大生集團集傳統工業文明與現代科技創新于一體,產業工人培養具有一定基礎,但也存在高技能人才缺乏、員工總體素質偏低的問題。”大生集團黨委副書記張啟祥直言道。
問題找到了,破題的路又在哪里?張啟祥告訴《中國工人》記者,大生集團正在全面推廣技術員工薪酬體系改革,加緊制定員工增收計劃,在保證平均收入增長的前提下,將二次分配向干得多、干得好的一線員工傾斜。
隨著產改深入,大生集團更重要的舉措,當屬印發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工作計劃。這一計劃將優秀產業工人列入后備人才庫,為進入管理和領導層提供有效途徑;建立產業工人技能價值激勵機制,完善集團星級技師、首席技師和三類工程師的評聘機制,聘用職工獲得相應崗位補貼;為職工提供各種社會培訓教育,鼓勵職工獲得人社部門和社會認可的各種專業職稱認定,并給予一定崗位補貼。
“通過集團的評聘機制,今年就有兩位年輕職工評上了助理工程師。”大生集團工會主席助理劉長清說,“隨著產改的持續推進,一線工人也能夠取得技術職稱,收入會更高,未來發展平臺也會更大。”
與此同時,大生集團在科技創新方面持續發力,鼓勵技術工人通過技能提升增加收入。
12月1日,《中國工人》記者來到大生集團數字化紡紗車間時,紡紗工人王艷正在進行細紗工序巡檢作業。她說:“我是去年從一家醫療器械公司跳槽到大生集團的,這里的一線工人薪酬待遇和技能掛鉤,只要干得多、干得好,也能進入管理層。”
來到大生集團后,王艷被分配到數字化紡紗車間。這里有國內紡織行業第一條全流程國產設備示范生產線,用工僅需15人/萬錠,遠低于40-50人/萬錠的普通水平。員工只需按動按鈕,按照指示燈進行巡查,就能實現自動生產。
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南通雙弘紡織有限公司同樣面臨著人才洼地、技工瓶頸的雙重考驗。這家企業積極推進產改,聚焦賦能成長和提高待遇,完善“十大激勵機制”,著力解決產業工人招不進、留不住、用不上的難題,著力形成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環境留人、事業留人的機制。

江蘇大生集團數字化紡紗車間工人王艷在國內紡織行業首條全流程國產設備示范生產線上進行細紗工序巡檢作業
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王瑞根告訴《中國工人》記者,雙弘紡織通過建立崗位技能多要素分配機制、擋車工晉級制、技術骨干干股制、技術人員與行政干部年薪待遇對接制等10項制度,打造高素質、高技能、高穩定的員工隊伍。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雙弘紡織多次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確定職工年工資增長5%以上,其中設備電氣維護人員的崗位工資人均每月增加507元,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的生產積極性。
“江蘇把紡織行業作為產改試點行業,南通則是產改重點地區,這是機遇也是挑戰。”南通市總工會副主席黃燕說。
事實上,新冠疫情對南通紡織產業造成了較大沖擊,外部風險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中小紡織企業普遍存在經濟下行壓力、招工壓力和技改壓力。
為了進一步推進產改,南通市總工會牽頭相關部門聯合行動,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南通市紡織行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深化紡織企業黨建帶工建機制、推動設立藍領技術人才基金、設立紡織行業“智慧藍領獎”等10項措施。
黃燕表示,南通將通過政策紅利應對風險危機,不斷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切實強化紡織工人的政治獲得和經濟獲得,努力打造高素質紡織工人隊伍,培養更多的“紡織工匠”,為推動紡織行業向高端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預計到2021年底,全市紡織行業將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超過10萬人次,遴選培育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市級紡織行業技能人才培訓示范基地2個以上,示范職業(技工)院校2所以上,產教融合型市級示范企業10家以上,推動建設10個以上技能大師工作室和20個勞模創新工作室。
在推動產改過程中,南通部分紡織企業也主動加大投入,鼓勵產業工人參與技能提升和科研攻關。
從年產值2.7萬元的鄉鎮小微企業起步,雙弘紡織發展成為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廣澤認識到了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如今,這家企業已經從一線員工中培養出高級技師61名、技師177名,還被評為江蘇省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楊廣澤表示,雙弘紡織將通過技能水平提升,讓更多的普通工人成長為金牌工人、首席技師、企業工匠,還將完善工會集體隱名持股制,增加一線技術工人的持股比例和分紅干股的總量。
目前,南通全市紡織企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企業工程中心30家,院士工作站3家。南通紡織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的國際標準有1項,國家標準有30項,行業標準達到124項。
“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整個紡織行業將發生巨變。”南通市紡織工業協會執行會長左成懃表示,未來的高端紡織以提高科技含量、實現綠色發展為目標,全程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這給產改工作提出了新問題和新挑戰。
在深入企業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后,南通市總工會又推動出臺了《南通市紡織行業產業工人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為產改工作注入強大動力。
產改推進過程中,組織職工參加技能大賽成為突破點。這一提升職工技能的重要平臺,有效調動了技術工人比學趕幫超的積極性,引領紡織產業工人隊伍成長成才。
2020年8月7日,南通市海門區舉辦撤市改區后的第一場家紡行業技能大賽。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競賽被納入南通“黨建帶群建,群團共建”行動,成為南通產改通過技能競賽引領產業工人強技能的重要舉措。
“我們通過實施紡織行業職工全員崗位培訓計劃,實施打造高端紡織產業技能人才提升計劃,實施紡織行業傳統工藝工匠培育和智慧紡織緊缺技能人才培養計劃,確保各項產改政策落實到基層,落實到企業,落實到一線產業工人。”南通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葛志娟說。
據介紹,南通還將推動紡織行業技能人才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評價體系改革。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龍頭企業、行業組織、職業院校、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評價機構參與開發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開發行業企業工種崗位評價規范和培訓標準,開發培訓教材和急需緊缺職業工種題庫。在紡織工程技術領域,推動實現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探索建立紡織行業特級技師制度。
葛志娟表示,我們將加快推動相關政策、資源和資金向試點傾斜,在試點落地,從試點先行,不斷放大試點行業、試點地區、試點企業的溢出效應,使各項改革創新逐步由試點走向全面,由應時走向常態。“十四五”期間,力爭實現全市新增技能勞動者不低于15萬人、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超過1100人的目標。
回首百年,放眼未來,南通紡織業正站在歷史的交匯點,紡織工人正步入成長成才的“快車道”。搭好“臺子”讓產業工人出力更出彩,做實“里子”讓產業工人實干得實惠,給足“面子”讓產業工人有為也有位,考驗著南通工會的能力和智慧。人們相信,一張完美的答卷即將呈現。
數讀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