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點擊】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二采油廠第六作業區采油48隊采油工班長
【總書記講話】
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
【勞模心得】
面對油田近年來開采成本高、難度大的嚴峻形勢,開源節流、提質增效迫在眉睫,我要不斷提高技能,增強解決生產難題的能力。
在旁人眼中,劉麗的履歷近乎完美:19歲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從技校畢業;28歲被破格聘為“采油技師”;35歲成為大慶油田最年輕的“集團公司技能專家”……然而,只有劉麗自己知道,在23歲后的數年時間里,她都在努力與不完美的自己達成和解。
1997年,23歲的劉麗參加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技能運動會采油工種比賽。在這場四年舉辦一次的技術工人“奧運會”上,她獲得了第三名。由此,她的名字從采油48隊傳到了大慶油田,從黑龍江傳到了全國各地。
但是,本該歡呼雀躍的劉麗卻在領獎臺上抽泣地說:“如果不出現失誤的話,我就是第一名。”原來,因為比賽時在安裝部件環節出現卡頓,劉麗與冠軍失之交臂。她安慰自己說:“再比一次應該還有機會奪冠。”然而,受賽制所限,獲獎選手無法再次參賽。
心存遺憾的劉麗只能通過加倍努力地工作來證明自己。但是,她發現,現場出現的故障總和書本上寫的不一樣,即使在腦海里重復上千遍操作,還是難以迅速解決采油現場出現的棘手問題。
大慶油田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大慶油田開發初期,依靠油層能量形成的自噴采油稱為一次采油,后來向油層注水驅動采油稱為二次采油,而后又通過化學驅油劑驅動采油稱為三次采油),運轉了幾十年的大型抽油機,總會在不經意間冒出故障。劉麗也漸漸掌握了一套萬能的應對方法:在安裝或修理一個部件時,設想各種可能性。有時她還會故意給自己設障,然后,再全力解決。
劉麗給自己規劃的成長路徑很簡單,那就是不斷推翻自己。早在2001年,劉麗就借鑒口紅旋轉原理,自行設計圖紙,研制出“上下可調式盤根盒”,獲得大慶油田重大技術革新成果獎和國家專利。此后,她又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井口型號調整尺寸大小、就節能降耗問題不斷改進……僅僅這一項發明,短短幾年里,劉麗就改進了5次。
正是憑借著這股拼勁兒,27年職業生涯中,劉麗已取得創新成果145項,其中國家專利28項。
劉麗說:“創新需要一種敏感度。”只要她從抽油機旁經過,一聽一摸就能發現故障。她常常要像呵護孩子一樣,去感受抽油機的變化,變冷了還是變熱了,聲音有無異常等等。
2011年,劉麗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從最初的倆人到如今531人的“大家庭”,發明創新、技術交流成了工作室吸引人才聚集的隱形力量。不論工作多忙,劉麗也毫不松懈對徒弟的培養,她不希望自己的遺憾被徒弟們重復。
十幾年間,劉麗已經培訓各級、各類員工1萬多人次,她的徒弟趙海濤連續兩年在大慶油田采油工技能比賽中獲得第一名,135名徒弟被評為公司、廠級技術能手,65人被聘為高級技師、技師。
“沒有百分之百的幸運,只有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劉麗告訴《中國工人》記者:“人不可能達到完美,問題也總是層出不窮,但解決問題可以讓人不斷成長。”
如今的劉麗忙于課程研發與教學指導,雖然不再參加比賽,但她的徒弟們卻在各大賽場上延續著她的傳奇,她也早已與自己曾經的不完美,完美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