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代黑水都督府的歷史地理學考察

2021-01-18 07:43:16王禹浪王俊錚
歷史地理研究 2020年4期

王禹浪 王俊錚

(1. 黑河學院遠東研究院,黑龍江黑河 164300;2. 阿穆爾國立大學宗教學與歷史教研室,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 675027)

唐開元年間(713—741年)于渤海北境、黑水靺鞨地方設置黑水都督府,是唐代東北邊疆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影響深遠。這既是中原王朝在邊疆地域族群中建置羈縻行政管轄的一次重要實踐,也是進一步將黑龍江流域納入中原王朝版圖的重要標志。但時至今日,研究者們對唐黑水都督府治所地望依然莫衷一是。近年來,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口以西夾角地帶發現的蘿北江岸古城,為探索唐黑水都督府治所提供了重要線索。本文在論證唐黑水部(黑水靺鞨)地理分布的基礎上,結合勃利州、黑水靺鞨道、安靜都督府、黑水靺鞨思慕部等相關問題的文獻梳理和地望考證,并對諸家之說予以評述,從歷史地理學的視角對唐黑水都督府治所作一剖析。

一、 關于黑水都督府治所地望的記載和考證

黑水都督府是唐代的重要邊疆行政機構,也是羈縻府州制度的重要實踐。關于黑水都督府治所的地望,歷來不乏記載和考證。《舊唐書·靺鞨傳》中有關靺鞨的內容對黑水靺鞨有所涉及,是對黑水都督府建置最早的記載。(1)《舊唐書》卷一九九下《北狄·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359頁。《新唐書》為黑水靺鞨單獨設傳,同樣置于《北狄傳》之下。(2)《新唐書》卷二一九《北狄·黑水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178頁。《唐會要·靺鞨》記載貞觀十四年(640年)“黑水靺鞨遣使朝貢,以其地為黑水州”(3)〔宋〕 王溥: 《唐會要》卷九六《靺鞨》,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723頁。,但比照《舊唐書》,疑為“開元十四年”(726年)之訛誤。《冊府元龜》中也有貞觀年間對黑水靺鞨的羈縻州管轄及對其酋長突地稽、其子李謹行冊封的記載(4)〔宋〕 王欽若編纂,周勛初等校訂: 《冊府元龜》卷第九二七《外臣部一二·繼襲第二》,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02頁。,這可與《舊唐書·靺鞨傳》相互印證,推測《冊府元龜》以《舊唐書·靺鞨傳》為源。《文獻通考·四夷考》中的記載與兩《唐書》及《唐會要》等無甚差別,也應是對前人文獻的摘抄。宋人洪皓羈留金國時所撰《松漠紀聞》中有關于唐朝設置黑水都督府和冊封黑水靺鞨酋長的記載,“開元中,其酋來朝,拜為勃利州刺史。遂置黑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刺史,朝廷為置長史監之。賜府都督姓李氏,訖唐世,朝獻不絕”(5)〔宋〕 洪皓撰,翟立偉等標注: 《松漠紀聞》,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9頁。,亦不出正史文獻所記。

開元十年(722年),黑水靺鞨酋長倪屬利稽朝貢,玄宗在其地設勃利州,令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在黑水靺鞨活動地域內先設黑水軍,后改為黑水府,于開元十六年(728年)賜姓李氏名獻誠給黑水靺鞨首領,即黑水都督,并授予云麾將軍,使其兼任黑水經略使,由幽州都督府管轄。整體說來,唐代黑水都督府有一個勃利州—黑水軍—黑水府的設置過程。之后黑水靺鞨朝貢越發頻繁,與唐王朝聯系越發緊密。

近十年來,關于黑水都督府治所地望所在依舊觀點紛紜,但始終沒有超出黑龍江與松花江、烏蘇里江匯合口所夾的黑龍江中下游一帶。揆諸眾說,大約有如下6種觀點:

(1) 伯力說。該觀點認為黑水都督府在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口的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舊稱伯力)附近,因“伯力”音近“勃利”之故。(6)孫進己、馮永謙等主編: 《東北歷史地理》第2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2頁。

(2) 阿紐伊河口說。阿紐伊河口位于黑龍江下游距哈巴羅夫斯克約170千米處,康熙《皇輿全覽圖》上,阿紐伊河名為“墪墪河”,嘉慶《大清一統志》卷六七《吉林一》中則寫作“敦敦河”,并載此河“在寧古塔城東北一千九百五十七里。源出明噶里窩集,西北流入混同江”(7)嘉慶《大清一統志》卷六七《吉林一》,《四部叢刊續編》史部第3冊,上海書店1984年版,第23頁。。張博泉認同和田清的觀點,即黑水都督府位于今阿紐伊河口附近。(8)張博泉: 《東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09頁。《〈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同樣將黑水都督府治所定于阿紐伊河口,載:“由于黑水部的主要聚居區是在黑水兩岸,所以黑水州都督府的位置也只能在今黑龍江下游兩岸尋找。但由于郡利、屈設等部距黑水行程在十日以上,因此黑水州都督府的位置距今松花江口當不致過遠。據此,暫定黑水都督府于今蘇聯境阿紐依河,即清代敦敦地方附近,不定點。”(9)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頁。誠然,阿紐伊河口確實是黑龍江下游重要的水陸轉運樞紐,迄今卻并未發現任何唐代聚落遺址或相近年代遺存,將黑水都督府治所定位于此,無甚依據。

(3) 同江說。今松花江與黑龍江交匯處的同江市樂業鎮附近有一古城,曾名“突思克”(也作“圖思科”“圖斯克”等);當地赫哲族人稱之為“薩爾霍通”,即滿語“黑城”之意。(10)趙振才: 《松花江畔的突斯克——黑水府、盆奴里部、考郎古城址》,《求是學刊》1980年第4期。此地又考證為明代“海西東水陸城站”驛道上的“考郎兀站”,“考郎兀”同蒙語“哈拉木倫”快讀音,意為“黑水”;同一時期有“玄城衛”推測在今富錦附近,距古城不遠,因“玄”即為“黑”,認為此城即唐代黑水都督府治所。(11)張泰湘: 《東北史地新證十題》,《黑河學刊》1987年第4期。可見,無論赫哲語、蒙古語還是漢語對古城相關地名釋讀都與“黑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推測其為黑水都督府治所,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也有根據推定的“安靜都督府”地望判定黑水都督府治所當位于樂業鎮北邊的同江鎮的(12)張亞紅、魯延召: 《唐代黑水靺鞨地區思慕諸部地望新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1輯。,兩說雖不完全在一地,但相距不遠,可歸為一說。

(4) 鳳林古城說。筆者曾實地踏查,從渤海定理府切入,推測今雙鴨山市友誼縣鳳林村西側的鳳林古城可能是黑水都督府所在。古城為“凸”字形重墻結構,外城墻周長達6 000米,其規模及筑城防御的形制推測與渤海古城有關。初時或為挹婁的統治中心,后被勿吉靺鞨占據成為黑水部統治中心。唐代設立的黑水府或也設于此,在渤海征服黑水部后改置定理府,即德理府。(13)王禹浪: 《靺鞨黑水部地理分布初探》,《北方文物》1997年第1期。頗具規模的鳳林古城曾是漢魏時期三江平原重要的區域性中心,雖仍存爭議,但學界基本認定應為符合挹婁、勿吉王城特征的大型中心聚落。(14)王禹浪、王俊錚: 《近百年來國內挹婁研究綜述》,《黑河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考古發掘表明其文化屬性主要是繼承了滾兔嶺文化的鳳林文化(15)靳維柏、王學良、黃星坤: 《黑龍江省友誼縣鳳林古城調查》,《北方文物》1999年第3期;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龍江友誼縣鳳林城址1998年發掘簡報》,《考古》2000年第11期;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龍江友誼縣鳳林城址二號房址發掘報告》,《考古》2000年第11期。,后段還受到南部圖們江、綏芬河流域團結文化影響。(16)張國強、霍東風、華陽: 《鳳林文化芻議》,《北方文物》2006年第2期;王樂文: 《挹婁、勿吉、靺鞨三族關系的考古學觀察》,《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但該城始終未發現明確的相當于唐代靺鞨的遺物,因此以鳳林古城為唐黑水都督府治所的觀點尚缺乏考古學的佐證。

(5) 江岸古城說。近年鶴崗市蘿北縣黑龍江右岸鴨蛋河與小泥河匯合處夾角地帶的江岸古城被學術界關注,有觀點認為黑水都督府治所在此。(17)鄧樹平: 《黑水靺鞨地域范圍與黑水府治所初探》,《滿族研究》2011年第1期。江岸古城共有三道城垣,雖然其周長和規模等還有待更精確的數據,但將此地判斷為黑水都督府治所已有諸多考據和遺跡等支撐,可以期待更充實而有力的論據和闡釋。

(6) 牡丹江柴河鎮說。此說為魏國忠先生新近所提。他認為“黑水州都督府的治所,就是黑水軍的駐地。因為當時渤海還沒有和唐朝間最后翻臉,也就不至于立即向‘黑水軍’發動進攻”(18)魏國忠: 《黑水靺鞨人的再度勃興與勃利州、黑水府的相繼建立》,《黑河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而黑水軍的駐地不會距離勃利州(渤海渤州)治所過遠,故定于渤州治所牡丹江南城子古城附近的蓮花水庫柴河鎮附近。但是由勃利州改稱為黑水軍的名稱演變上已然可見其地理位置發生了移徙,魏國忠先生何以仍以牡丹江中游為黑水州都督府地望,令人疑惑。他雖然考慮到了由勃利州改制為黑水軍時期唐渤關系的時代背景,但忽略了建置名稱所包含的地望信息。

二、 黑水靺鞨地理分布與勃利州、黑水靺鞨道

討論黑水都督府的地望不能拋開黑水靺鞨更早階段的發展歷史。《隋書·靺鞨傳》載:“靺鞨,在高麗之北,邑落俱有酋長,不相總一。凡有七種: 其一號粟末部,與高麗相接,勝兵數千,多驍武,每寇高麗中。其二曰伯咄部,在粟末之北,勝兵七千。其三曰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其四曰拂涅部,在伯咄東。其五曰號室部,在拂涅東。其六曰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其七曰白山部,在粟末東南。勝兵并不過三千,而黑水部尤為勁健。”(19)《隋書》卷八一《東夷·靺鞨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821頁。《北史·勿吉傳》除以“勿吉”替代“靺鞨”外,相關記載與《隋書》全然一致。《舊唐書·靺鞨傳》載:“其白山部,素附于高麗,因收平壤之后,部眾多入中國。汩咄、安居骨、號室等部,亦因高麗破后奔散微弱,后無聞焉,縱有遺人,并為渤海編戶。唯黑水部全盛,分為十六部,部又以南北為稱。”(20)《舊唐書》卷一九九下《北狄·靺鞨傳》,第5359頁。可知靺鞨(勿吉)各部或奔散或依附至其他部族,僅黑水部稱雄于渤海北境外。

后世也一直有對黑水靺鞨的記載和考訂。康熙年間,方式濟《龍沙紀略》中引《廣輿記》載:“沿諾尼江(今嫩江,筆者注),上自海西,下至黑龍江。按后魏有黑水部,唐有黑水府。府治在今開原縣,而今之吉林,寧古塔新城隸焉。以黑水名者,因黑龍江尾也。黑水部四至無考,今諾尼江在蒙古境內。”(21)〔清〕 方式濟撰,李慧娟標點: 《龍沙紀略》,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頁。《廣輿記》雖無黑水部活動區域四至的細考,但對黑龍江和嫩江流域的方位判斷大致無誤,只是黑水府治所定位似有誤。晚清、民國之際,曹廷杰對黑水部考證:“今愛琿城以西為古室韋地,則自今黑龍江以東俄界海蘭泡,東至廟爾地方(即廟街,今俄羅斯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筆者注),凡混同江之南北兩岸,皆古黑水部落,惟東西地約徑三千里,不止一千里也。”(22)〔清〕 曹廷杰: 《東三省輿地圖說·黑水部考》,叢佩遠、趙鳴岐編: 《曹廷杰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55頁。所以黑水都督府治所也不至出上述界限。他還認為海蘭泡(今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即唐黑水府所在,有云:“海蘭泡地方,居黃、黑二河交匯之間,背北面南,黃河居左,黑河居右,擁二江之水利,為東北之咽喉。先代所置黑水府,或即在斯。”(23)〔清〕 曹廷杰: 《西伯利東偏紀要·二》,叢佩遠、趙鳴岐編: 《曹廷杰集》,第166頁。景方昶對黑水靺鞨亦有闡述,《東北輿地釋略·渤海五京考》載:“南北黑水靺鞨在今黑河口以東,跨混同江而有之,以柵為界。《舊唐書》靺鞨傳: 黑水部分為十六部,部又以南北為稱是也。其地距德林石千里,與今圖符合……自黑河口以下始名黑水。”(24)景方昶: 《東北輿地釋略·渤海五京考》,李興盛、齊書深、趙桂榮主編: 《陳瀏集(外十六種)》,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1頁。《東北輿地釋略·勿吉七部考》載:“吉林全境在北魏時總稱勿吉,其部類分為七種……六曰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按即今黑龍江左右。其地跨混同江南北,后復分為南北黑水靺鞨是也。”(25)景方昶: 《東北輿地釋略·勿吉七部考》,李興盛、齊書深、趙桂榮主編: 《陳瀏集(外十六種)》,第1417—1418頁。還有《吉林通志》載“黑水部: 今三姓(今依蘭,筆者注)東北及富克錦(今富錦,筆者注)左右地”;又“黑水部應為今黑龍江然安車骨西北,僅就其西境而言之,其實黑水分部,以南北為柵,則三姓以東、混同江南北之地,皆其部之所在,即皆吉林地也”(26)〔清〕 長順修,李桂林纂,吉林師范學院古籍研究所整理,李澍田主點: 《吉林通志》卷一〇《沿革志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頁。。安車骨部活動的中心地域系今阿什河流域已為學界通識,可知這則文獻從某種程度上肯定了“安車骨西北”為黑水部“西境”。

以上觀點基本認為安車骨北或西北是部分黑水部或黑水靺鞨之所在,且其分布跨越黑龍江南北。曹廷杰認為海蘭泡是黑水靺鞨東界也是黑水都督府所在;金毓黻先生認可曹廷杰的觀點(27)《東北通史》載“近人曹廷杰考釋較確”,參見金毓黻: 《東北通史》上編,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年版,第173頁。,并在《渤海國志長編》卷一四《地理考》中寫道:“余意黑水以在今黑龍江東境及俄領沿海州北部之地而偏北者為近似,故云東北為黑水靺鞨也。惟其西北境尚無明文,若謂與契丹接,則不應遠至是地,若謂與室韋接,亦無顯證。然考之唐書室韋傳,謂其四境,東黑水靺鞨,西突厥,南契丹,北瀕海,則其東南與渤海接壤,明矣。”(28)按: 金毓黻以證據不足為由,認為黑水靺鞨西北境尚不可知。然而后文引述《唐書·室韋傳》又明確記載室韋東臨黑水靺鞨,不知金毓黻先生所指“明文”“顯證”究竟為何。參見金毓黻撰,吉林省文物工作隊、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東北史所標點: 《渤海國志長編》卷一四《地理考》,社會科學戰線雜志社1981年版,第325頁。即黑水靺鞨在今黑龍江下游和松花江匯流之處。馮家昇的《述肅慎系之民族》中則以伯力以下的黑龍江流域為黑水故地。(29)馮家昇: 《述肅慎系之民族》,《禹貢半月刊》1935年第3卷第7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30)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第75—78頁。,以及孫進己與馮永謙(31)孫進己、馮永謙等主編: 《東北歷史地理》第2卷,第302頁。、張博泉與魏存成(32)張博泉: 《東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210頁;張博泉、魏存成: 《東北古代民族·考古與疆域》,吉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598頁。等學者都認為《隋書·靺鞨傳》所載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有誤,應在“安車骨東北”,即黑龍江中游的后半部河段和下游地區。20世紀70年代以來,俄羅斯(含蘇聯)學者在以阿穆爾州為中心的黑龍江中游左岸發現了豐富的8—13世紀的城址、遺址、墓葬等,如著名的特羅伊茨基墓地、帽子山遺址等,中俄考古學界已基本可以肯定它們大多為黑水靺鞨的考古學遺存。(33)Народы и религии Приамурья //Под ред. Забияко.А.П.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 2017. С.36-39; Нестеров С.П. Народы Приамурья в эпоху раннего Средневековья //Албазинской острог: История, археология, антропология народов Приамурья. Отв. ред. А.П. Забияко, А.Н. Черкасов. Новосибирск, Изд-во ИАЭТ СО РАН, 2019. С.9-23;[俄] А.П.扎比亞科著,王俊錚譯: 《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地區早期鐵器時代與中世紀的民族與文化》,《歐亞學刊》(新10輯),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第72—74頁。因此,筆者認同曹廷杰和《吉林通志》的結論,認為文獻記載并無謬誤。《新唐書》中記載: 黑水靺鞨“其地南距渤海,北、東至于海,西抵室韋,南北袤二千里,東西千里”,可見黑水靺鞨東、北臨海,南接渤海,西鄰室韋,所以海蘭泡—大興安嶺一線就是黑水靺鞨與室韋的分界。那么黑水靺鞨即有部分在安車骨西北方向,也說明唐黑水都督府位置或在此方向上。學者們已將黑水靺鞨的分布范圍縮小至黑龍江中下游,是以黑水都督府治所應在黑龍江中下游一帶。

《舊唐書·靺鞨傳》載其“東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麗,北鄰室韋”(34)《舊唐書》卷一九九下《北狄·靺鞨傳》,第5358頁。。《唐會要·靺鞨》載:“北至小海,東至大海,西至室韋。南北約二千里,東西約一千里。”(35)〔宋〕 王溥: 《唐會要》卷九六《靺鞨》,第1723頁。結合目前俄羅斯境內發現的中古靺鞨遺存,可確定靺鞨西部邊界應在結雅河口(布拉戈維申斯克)至大興安嶺一線。(36)王禹浪、王俊錚: 《我國歷史文獻中所見黑水靺鞨概述》,《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年第8期。有觀點認為“北至小海”為北到貝加爾湖之意,有待商榷。(37)李秀蓮: 《女真人與黑龍江流域文明》,《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如此,可大致推知黑水靺鞨的分布范圍東至日本海、西抵結雅河口—大興安嶺一線、南與渤海國為鄰,即從今三肇(肇源、肇東、肇州)地區直至俄羅斯濱海地區的廣闊區域。

公元8世紀以后,渤海國逐漸強盛,而“黑水靺鞨,最處北方,尤稱勁健,每恃其勇,常為鄰境之患”(38)〔宋〕 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 《冊府元龜》卷一〇〇〇《外臣部四五·強盛》,第11570頁。,成為東北亞唯一能與渤海國抗衡的地域族體。開元七年(719年)渤海王大武藝繼位,隨即實行“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39)〔元〕 馬端臨: 《文獻通考》卷三二六《四裔三·渤海》,中華書局1986年版。的國策,進行了一系列擴張領土的軍事行動,這里的“東北諸夷”顯然包括黑水靺鞨在內的渤海周邊族群。兩唐書均記載了汩咄、安居骨等部的奔散與消亡,這是唐麗戰爭影響和大武藝對外擴張共同作用的結果。《新唐書》又有:“開元十年,其酋倪屬利稽來朝,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40)《新唐書》卷二一九《北狄·黑水靺鞨傳》,第6178頁。黑水靺鞨高層此時朝貢唐朝,大概也是因為渤海的軍事壓力,企圖獲得唐朝的戰略援助。勃利州刺史之位,其時尚未有實質的軍事支持和行政管轄權力,但這是后來唐黑水都督府的先聲。

關于唐勃利州地望,過去不少學者認為在伯力(今哈巴羅夫斯克)。曹廷杰《東三省輿地圖說·伯利考》云:“唐征高麗,絕沃沮千里,至頗黎;遼五國部有博和哩國。頗黎、博和哩,音同字異也。今華人稱伯利二字,皆呼波力,是與唐、遼音同,則俄之克薄諾夫克即頗黎、博和哩,似屬可據。”(41)〔清〕 曹廷杰: 《東三省輿地圖說·伯利考》,叢佩遠、趙鳴岐編: 《曹廷杰集》,第171頁。《吉林通志》則言:“今富克錦東北境外有伯利地方,音譯、方隅皆合,或當是也。”(42)〔清〕 長順修,李桂林纂,吉林師范學院古籍研究所整理,李澍田主點: 《吉林通志》卷一〇《沿革志一》,第191頁。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及《釋文匯編·東北卷》也延續此說。(43)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第78頁。劉曉東等考證認為渤海上京之地本為黑水靺鞨活動范圍,即今牡丹江近郊南城子古城應系渤海渤州即勃利州故地,古城附近有博力甸子、博力哈達、勒勒河等地名,或為“勃利”的音轉。(44)劉曉東、羅葆森、陶剛: 《渤海國渤州考》,《北方文物》1987年第1期。勃利州與渤海渤州存在承繼關系,在今牡丹江流域寧安盆地,是基本可信的。值得注意的是,西南距南城子古城不足百里處為今七臺河市勃利縣,這一地區尚未發現相關考古遺跡,但是,卻為唐勃利州地望提供了地名線索。而伯力距離當時唐王朝勢力所能及之地顯然過于遙遠。

南城子古城附近的靺鞨-渤海古墓群以及河口-振興文化類型中的靺鞨文化,為黑水靺鞨勃利州的存在及渤海渤州的建制提供了考古學佐證。南城子古城城郊東南約5千米,今牡丹江市樺林鎮石場溝村南約500米處有處石場溝墓地,于1982年、1984年共發掘清理18座石室墓。此墓地當為古城居民的公共墓地。(45)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龍江省牡丹江樺林石場溝墓地》,《北方文物》1991年第4期。墓內發現的主要隨葬陶器有夾砂手制深腹罐、泥質灰陶罐等,M16還出土1枚“開元通寶”銅錢。出土的器物有些有靺鞨文化特征,有些有渤海文化特征,推測墓地建造在渤海建國前后,是靺鞨文化向渤海文化過渡的重要遺址。(46)劉曉東: 《靺鞨文化的考古學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1996年,海林市柴河鎮頭道河子村南的羊草溝墓地共發現墓葬26座,以夾砂陶為主,器型有鼓腹罐、筒形罐、缽、壺等。(47)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龍江省海林市羊草溝墓地的發掘》,《北方文物》1998年第3期。海林市北站村西還曾發現墓葬50余座,陶器分為夾砂黑褐陶和泥質灰陶兩種。(48)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龍江海林北站渤海墓試掘》,《北方文物》1987年第1期。這些墓葬均為土筑石室墓,較靺鞨石構墓葬中的石壙墓有所改進。石室墓由石板立砌形成單室,墓頂往往覆蓋石板,墓室外觀為封土形態。石構墓葬類型見于諸如吉林榆樹老河深、永吉查里巴等靺鞨(或勿吉)、永吉楊屯等,流行于牡丹江中下游和松花江上游,其他地區則依然以土壙墓為主。該類封土石室墓應是受到了高句麗后期墓葬形制的影響。

位于海林三道河子鄉的河口-振興遺址共分五期,其中四期為以侈口深腹、飾以鋸齒狀附加堆紋的“靺鞨罐”為代表的靺鞨文化,五期為渤海時期文化,“靺鞨罐”附加堆紋被凸條狀附加堆紋所取代,呈現“重唇”的效果。河口-振興文化四期與五期遺存屬于靺鞨-渤海文化系統不同階段的遺存。(49)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考古學系: 《河口與振興: 牡丹江蓮花水庫發掘報告(一)》,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159頁。“靺鞨罐”總體特征為侈口,方唇或重唇,口沿處施附加堆紋,略微收頸,頸下方飾以弦紋一周,深腹,平底。這種形制的“靺鞨罐”也普遍見于上述幾處墓葬,只各處型、式稍有不同。振興、河口、石場溝、羊草溝、北站共同組成的靺鞨墓葬集中出現于以南城子古城為中心的牡丹江中下游一帶,且彼此緊相毗連,是河口-振興考古學四期靺鞨(即黑水靺鞨)族群在此地強勢存在的證據;而與渤海時期文化前后相繼的年代序列正反映了黑水靺鞨逐步被渤海文化取代的過程。這也是大武藝政權與黑水靺鞨在這一地區族群嬗代的考古學證明。

牡丹江流域是渤海國都市文明的中心,聚集了大量古城與聚落遺址。其中,中游地區的渤海古城數量較多且規模較大,共計22座,平原城8座,山城12座;下游地區數量少、規模較小,僅有6座,多建在隘口或兩水交匯的夾角地帶,出土文物較少,且渤海文化特征不夠明顯。(50)王禹浪、于彭: 《論牡丹江流域渤海古城的分布》,《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年第8期。南城子古城正處于渤海都市文化繁榮的牡丹江中游向城鎮聚落銳減的下游過渡地帶。同時,河口-振興文化類型的考古層位學信息及大量靺鞨、渤海墓葬群表明,以南城子為中心的區域應系渤海與黑水靺鞨族群分野的重要邊界地區。有學者言:“牡丹江邊墻及與其相對的南城子古城作為軍事防御設施和府州治所,可能還具有渤海黑水道上的國境地理分界線的重要意義。與漢唐邊關設置相近,此一線以南當屬渤海的完全控制線,其北的一段則可能為渤海與黑水部的混居地,類似近代意義上的國境‘緩沖區’。”(51)姜玉珂、趙永軍: 《渤海國北界的考古學觀察》,《北方文物》2008年第2期。因此,在牡丹江南城子古城附近開始羈縻建置作為唐朝介入渤海與黑水靺鞨事務的地點是合理的。

需說明的是,根據以往的研究,靺鞨拂涅、虞婁等部分布于牡丹江至興凱湖一帶。如《〈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認為拂涅部在張廣才嶺以東牡丹江流域,虞婁部在興凱湖以東至大海。(52)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釋名匯編·東北卷》,第53、77頁。董萬侖認為拂涅部在牡丹江中游至興凱湖一帶。(53)董萬侖: 《東北史綱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7頁。《東北歷史地理》考證虞婁部在今依蘭縣。(54)孫進己、馮永謙等主編: 《東北歷史地理》第2卷,第244頁。隨著黑水靺鞨不斷強大,牡丹江流域的靺鞨諸部有些可能逐漸被納入黑水靺鞨的控制范圍,并與之融合。《新唐書》載:“汩咄、安居骨等皆奔散,浸微無聞焉,遺人迸入渤海,唯黑水完疆,分十六落以南北”,而后,黑水靺鞨和渤海兩大政治實體在今牡丹江流域中游地區直接接觸并逐漸形成了對立關系。

倪屬利稽朝唐后,渤海與黑水靺鞨的沖突很可能非但未有平息,反而日漸加劇。在設置勃利州刺史三年后,《舊唐書·靺鞨傳》云:“開元十三年,安東都護薛泰請于黑水靺鞨內置黑水軍。續更以最大部落為黑水府,仍以其首領為都督,諸部刺史隸屬焉。中國置長史,就其部落監領之。十六年,其都督賜姓李氏,名獻誠,授云麾將軍兼黑水經略使,仍以幽州都督為其押使,自此朝貢不絕。”(55)《舊唐書》卷一九九下《北狄·靺鞨傳》,第5359頁。《新唐書·地理志》則云:“黑水州都督府開元十四年置。”(56)《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第1127頁。這表明,開元十三至十六年(725—728年)間,唐朝先后設置了黑水軍、黑水都督府。身處東北邊疆前線的唐朝最高級將領薛泰對渤海國的崛起十分警覺,在局勢日漸惡化的情況下向唐玄宗提出了設黑水軍、增置都督府、賜黑水靺鞨首領皇姓、授予官職、設長史監領、隸屬于幽州都督節鎮等一整套羈縻方案,借機拉攏黑水靺鞨,牽制和制衡渤海國。(57)王禹浪、王俊錚: 《我國歷史文獻中所見黑水靺鞨概述》,《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年第8期。這一系列動作使唐朝對黑水靺鞨不再僅停留在授予虛封的羈縻官職,而是給予了實質的軍事援助和政治支持。

黑水軍治所,魏國忠言其“應該在勃利州以北尚為黑水靺鞨人所控制并山高林密、有險可守而又距離雙方間戰線不至于過遠的某一聚落,以便于就近履行其軍事觀察和調停沖突的職能。考慮到河口與振興遺址附近即今蓮花水庫淹沒區一帶存在黑水靺鞨人聚落的情況,顯然符合如上條件,故作為其門戶的今柴河鎮附近的某個聚落就有可能是‘黑水軍’的駐地”(58)魏國忠: 《黑水靺鞨人的再度勃興與勃利州、黑水府的相繼建立》,《黑河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即上文第六種觀點,此說值得商榷。從冊封勃利州刺史到黑水軍建置雖僅四年,但唐朝對黑水靺鞨的態度已然發生了重大且實質性的變化,從軍事支援到薛泰設計的完整羈縻管轄方案。合理推斷這是渤海、黑水靺鞨、唐朝的關系可能出現了失衡,黑水靺鞨和渤海的互相制衡局面被打破,黑水靺鞨在遭受渤海沉重的軍事打擊后不斷北撤,所以唐朝派駐軍事力量穩定局面。如此,黑水軍的建置不應該依舊在勃利州故地,而應向北尋之。同時,“黑水軍”的建置名稱反映其地望應在“黑水”流域,遂應在松花江或黑龍江沿岸。

《新唐書·地理志》中有“(渤海上京)其北經德理鎮至南黑水靺鞨千里”的對賈耽《道里記》的引用(59)《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第1147頁。,而《太平寰宇記》云:“今黑水靺鞨界,南至渤海德理府,北至小海,東至大海,西至室韋,南北約二千里,東西約一千里。”(60)〔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五《四夷四·勿吉國》,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344頁。所以渤海上京和黑水靺鞨之間應有一條通道,即黑水靺鞨道,在渤海上京與營州道相接,算營州道的北延。劉曉東等認為上京城北至德理鎮的“德理鎮”即南城子古城,位于今牡丹江市東北20千米樺林鎮。(61)劉曉東、祖延苓: 《南城子古城、牡丹江邊墻與渤海的黑水道》,《北方文物》1988年第3期。這一觀點可信度較高。南城子古城規模較大,有渤海時期文物出土,位于牡丹江水陸要沖。“黑水靺鞨,最處北方,尤稱勁健,每恃其勇,恒為鄰境之患”(62)《舊唐書》卷一九九下《北狄·靺鞨傳》,第5358頁。,是對渤海北部邊境巨大的軍事壓力。這條路線北至黑水靺鞨,以軍事對抗為特征,則唐黑水都督府治所勢必應與黑水靺鞨道相接,并扼守在這條交通大動脈的某一重要結點。渤海修筑牡丹江邊墻以防御黑水靺鞨,已知牡丹江邊墻長有三段,約100千米,均為西北—東南走向,筑于牡丹江、鏡泊湖沿岸,是縱貫南北的軍事防線。(63)樊萬象: 《牡丹江邊墻調查簡報》,《北方文物》1986年第3期。從牡丹江中游的寧安盆地順牡丹江河道而下,穿過張廣才嶺與老爺嶺—鍋盔山之間的山地河谷,進入松花江大平原,這一帶主要為倭肯河、湯旺河、梧桐河等支流與松花江匯合沖積的大平原,直至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口以西的大夾角地帶。由此,黑水都督府成為一座北部的軍政重鎮,扼守營州道和黑水靺鞨道的戰略要地,連通了貫穿唐朝、渤海國和黑水靺鞨三大政治實體的一條“營州—襄平—新城—長嶺府—上京—德理鎮—黑水都督府—黑龍江下游”的重要道路。

三、 安靜都督府、思慕部與黑水都督府的地理位置

《新唐書·地理志》載:“靺鞨州三、府三”(64)《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第1127頁。,其中“府三”即黑水州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安靜都督府。渤海都督府應系渤海國忽汗州都督府,因授渤海郡王,故而得名;安靜都督府地望史籍無載。開元年間,東北北境,即今黑龍江地區,東有渤海都督府,黑水州都督府大約也靠近東部地域;西邊還有室韋都督府;中部廣闊地區未見有羈縻行政建制,推測可能為安靜都督府所轄地域。“安靜”一詞,應系“勿吉”或“安車(居)骨”之同音異寫。今阿什河流域隋唐時為靺鞨(勿吉)安居骨部故地,因此,以隋唐安居骨部故地為中心的阿什河至松花江下游一帶當為安靜都督府轄境。另有學者考釋:“又按勃利州較黑水州先置,疑其更近內地,當于依蘭縣一帶求之,其地有鐵利部落,蓋勃利因鐵利為名,當為安靜都督府下轄羈縻州。”(65)張亞紅、魯延召: 《唐代黑水靺鞨地區思慕諸部地望新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1輯。此說不確,勃利州先于黑水州而置,依上文所論,地望在牡丹江寧安盆地,且無任何證據表明勃利州受轄于安靜都督府。歷史上松花江也被稱為黑水,黑水靺鞨應在安車骨(今阿什河流域)西北方向的今三肇(肇源、肇東、肇州)地區。馬一虹肯定了筆者考證之三肇地區的確是黑水靺鞨的最初居住區,黑龍江中游大量的靺鞨遺存證明這里也是靺鞨的最初住地。(66)馬一虹: 《靺鞨部族分布地域考述》,《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

如此,“靺鞨府三”的相對地理分布格局業已基本清晰。渤海都督府置于渤海上京城,抑或隨渤海徙都而移動,管轄牡丹江流域、今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以及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安靜都督府大約在阿什河流域至松花江下游一帶,二者北部為黑水都督府所轄區域。除靺鞨三府外,在唐朝東北邊疆有效行政統轄區的外圍還有室韋都督府、饒樂都督府、松漠都督府等羈縻府州。

《新唐書·靺鞨傳》載:“初,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東北行十日得窟說部,亦號屈設,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如以黑龍江與松花江匯合口一帶為基點推之,思慕部大約在黑龍江中游與小興安嶺山脈丘陵之間。孫進己、馮永謙、馮恩學等學者均肯定其地望在結雅-布列亞平原。(67)孫進己、馮永謙等主編: 《東北歷史地理》第2卷,第247—249頁;孫進己等: 《女真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40—41頁;馮恩學: 《黑水靺鞨思慕部探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征引日本學者和田清之論,認為如以西北方位推之,思慕部在今璦琿、黑河一帶或布里亞河與結雅河之間,“益北”至郡利部則為山嶺所阻,道路不可通。故而“西北”二字應為“東北”之誤。思慕部必然在交通大道的黑龍江上,約在今共青城一帶。(68)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第76頁。事實上,對于該文獻的理解,如所謂“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究竟系自思慕部繼而向北,抑或是以黑水部為原點向北至郡利部,學術界素有爭論。然貿然以“西北”為“東北”之誤,恐有失偏頗。張亞紅、魯延召提出今俄羅斯猶太自治州比羅比詹為思慕部所在,原因在于方向正確、地形允許、有奈菲爾德類型靺鞨考古學文化佐證。(69)張亞紅、魯延召: 《唐代黑水靺鞨地區思慕諸部地望新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1輯。此說雖有一定道理,但黑水靺鞨分布于黑龍江南北,比羅比詹所在地顯然應系“北黑水靺鞨”之地,又何必單獨以“思慕部”稱之呢?即使思慕部存在于此,其距黑水靺鞨聚居區過近,難以說清究竟位于其北方、東北抑或西北。因此,筆者傾向將“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理解為自黑水靺鞨部向北,而非自思慕部向北。思慕部與郡利部分屬于黑水靺鞨的不同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位于這一地區的今黑河市遜克縣有遜比拉河注入黑龍江,“比拉”為滿語河流之意,“遜”則酷似“思慕”二字之快讀。不僅如此,位于遜比拉河流域、構造復雜、擁有四道城垣的大型中古古城——河西古城,很可能就是黑水靺鞨思慕部的中心城邑。(70)王禹浪、謝春河、王俊錚: 《黑龍江流域黑河地區古代民族筑城初步研究》,《哈爾濱學院學報》2017年第12期。河西古城位于遜克縣干岔子鄉河西村南約5千米,黑河與孫吳交界處的一架山至遜比拉河河口的彎月形山脈中部。城址以北8千米為黑龍江,南10千米為遜比拉河。古城依山勢而建,平面呈不規則的倒三角形。西部馬鞍形緩坡處筑有四道城墻。城內分布209個方形坑,1976年曾出土三件鑿形鐵鏃及少量灰陶片。1990年城內圓形灶坑出土陶罐和鐵鏃。城內遺物有鐵渣、素面泥質灰陶罐、夾砂黃褐陶素面單耳罐。河西古城發現于1976年,1990年因受黑龍江水電站淹沒區影響再度被文物普查隊復查。1992年5月,由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河分所、黑河博物館、遜克文管所、孫吳文管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第三次對該古城進行了調查和測繪,發表了《黑龍江省遜克縣河西古城第三次調查簡報》。(71)張鵬、于生: 《黑龍江省遜克縣河西古城第三次調查簡報》,《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簡報認為該城尚未掌握甕城、馬面技術,年代應晚于同仁文化,早于金界壕邊堡。古城形制及其出土夾砂陶器均表明其年代早于遼金時期,作為黑水靺鞨思慕部筑城是完全有可能的。筆者曾于2017年春季、2018年初冬兩次踏查了河西古城,認為該城為隋唐時期靺鞨所建的可能性較大。馮恩學肯定了“黑水”為黑龍江中下游段,并認為俄羅斯阿穆爾州結雅河下游發現的特羅伊茨基墓地當屬黑水靺鞨思慕部。(72)馮恩學: 《黑水靺鞨思慕部探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如果以遜克河西古城為思慕部中心城邑,那么以特羅伊茨基為代表的靺鞨特羅伊茨基類型為思慕部文化就有一定道理。思慕部地望是為確定黑水靺鞨核心地區及黑水都督府的地望的重要佐證。

隨著黑水靺鞨在渤海國以北日漸強大,生產力水平日益提高,出于與渤海對抗和自身部落之間軍事防御的目的,其聚落形態應逐漸由村落向城邑過渡。對黑水靺鞨城址的判斷依據主要是采集到的具有靺鞨文化特征的附加堆紋盤口罐、筒形罐殘片等,以及城內外的穴居坑遺址。這些城址集中在黑龍江流域中下游左、右岸,以及三江平原的佳木斯、雙鴨山地區和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在佳木斯地區,考古工作者先后發現了7座靺鞨山城。這些山城依山勢居山頂而建,均為一道城墻,城內外分布著數量不等的穴居坑。佳木斯復興村東山山城和中豐村小城子山城城址中部為一高臺,其上有穴居坑,可能居住著地位較高的首領。(73)佳木斯文管站: 《佳木斯市郊山城遺址調查》,《黑龍江文物叢刊》1982年第3期。在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和西南部,目前發現了希涅爾尼科沃(Синельниковское)、新謝利申斯科耶(Новоселищенское)、彼得羅夫斯科耶(Петровское)、鮑里索夫斯科耶(Борисовское)、克里尼奇(Криничное)、新格爾杰耶夫卡2號(Новогоргиевка-2)、康斯坦丁諾夫卡4號(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ка-4)、安德烈安諾夫-克里奧奇(Андреанов Ключ)等靺鞨城址。在濱海地區中部則發現了莫日耶夫-克里奧奇(Можаев Ключ)、帕夫洛夫卡2號(Павловка-2)、帕夫洛夫卡3號(Павловка-3)等靺鞨城址。(74)Ивлиев А.Л. Отчет об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х в Ханкайском районе Приморского края в 1978 году. Архив ИА РАН. Р-1. № 7478. 170 л; Рубленко Н.Г. Отчет об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ой разведке в Лазовском районе Приморского края в 1985 г. Архив ИИАЭ ДВО РАН. Ф.1. Оп. 2. Д. 331; Никитин Ю.Г. Результаты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в окрестностях села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ка в Приморском крае //Новые материалы по средневековой археологии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СССР. Владивосток, 1989; Болдин В.И. Городище Синельниково-1 и периодизация средневековых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х культур юго-западного Приморья //Археология и культурная антропология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Владивосток, 2002; Гельман Е.И. О культурной принадлежност и Новогордеевского селища //Археология и культурная антропология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Владивосток, 2002; Артемьева Н.Г.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средневековых городищ в Приморском крае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е открытия 2001 года. М., 2002; Мезенцев А.Л. Борисовская группа мохэских памятников //Проблемы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ист ории. Мат-лы науч. конф. Ч. 2. Уссурийск, 2007.其中,新格爾杰耶夫卡2號、康斯坦丁諾夫卡4號坐落在綏芬河沿岸地帶,Ю.Г.尼基金認為,這些城址的修建可能與5—6世紀靺鞨人在這一地區的軍事活動有關。(75)Никитин Ю.Г. Население долины р. Суйфун в предгосударст венный период //История и археология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К 70-летию Э.В. Шавкунова. Владивосток, 2000. C.151.在俄羅斯濱海地區東北部,還坐落著修建于沿海岬角地帶的“岬角狀”古城。(76)Дьякова О.В., Сакмаров С.А. 《Мысовидные》 укрепления юга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и культ урогенез региона //Тезисы докладов и сообщений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Дальний Восток России в контексте мировой истории: от прошлого к будущему》. 18-20 июня 1996 г. Владивосток, 1996.濱海地區的一些靺鞨城址結構已較為復雜,出現了2—3道城垣,存在土筑、土石混筑、石筑城墻等。7—8世紀以后,受到渤海擠壓和控制的黑水靺鞨從黑龍江中下游、烏蘇里江流域沿黑龍江向西遷徙至以布列亞河口為中心的地區,形成了以新彼得羅夫卡墓地、帽子山古城及墓地等為代表的靺鞨奈菲爾德類型。后又出現了特羅伊茨基靺鞨類型。(77)Народы и религии Приамурья //Под ред. Забияко.А.П.,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 2017. C.36-37.受靺鞨文化的影響,西阿穆爾地區土著的米哈伊洛夫卡文化圓形城址開始向方形城址轉變,如斯列德涅別洛1號古城(Среднебелое городище-1)。(78)Волков Д.П. Среднебелое, городище-1 - новый памятник михайловской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в западном Приамурье //Проблемы археологии, этнографии, антропологии Сибири и сопредельных территорий. 2016. Т.22. С.253-256.同時,還出現了一批靺鞨城址,其中以四道城垣環護的靺鞨城址七湖古城(Семиозёрское)最為復雜,該城址位于俄羅斯阿穆爾州布拉戈維申斯克市東北部伊萬諾夫卡區七湖村北,結雅河和小白河沿河濕地古城湖左岸。(79)Сапунов Б.С., Зайцев Н.Н. Семиозёрское городище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пыт открытия, заселения и освоения Приамурья и Приморья в XVII—XX вв. Владивосток, 1993. С.143-146;王禹浪、[俄] А.П.扎比亞科、王俊錚、謝春河: 《俄羅斯結雅河(精奇里江)下游古代城址考察》,《黑龍江民族叢刊》2019年第1期。西阿穆爾地區的中世紀早期城址反映了靺鞨筑城文化的西漸。總之,靺鞨城址的出現反映了當時靺鞨、渤海之間較為復雜和緊張的社會氛圍和族際關系,規模宏大的江岸古城同樣修建于這一時代背景之下。黑水靺鞨及黑水都督府等處的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黑水靺鞨及黑水都督府等示意圖資料來源: 底圖為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河北道北部”圖(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1996年印刷,第50—51頁)。

結 語

綜合上述各證據鏈環來看,近年新發現的黑龍江省蘿北縣江岸古城無疑具有作為唐代黑水都督府的最大可能性。歸納起來,論據主要有如下幾點:

(1) 江岸古城的地理坐標: 東經130度58分09.90秒,北緯47度42分22.17秒。江岸古城瀕臨黑龍江,地處小興安嶺余脈向東延伸的盡頭,并與三江平原的西北部接壤。小泥河、鴨蛋河與黑龍江在江岸古城的南、北、東三面環繞形成天然的屏障。城址的東部、東南部、南部是廣袤的濕地。城址由一座大城和一座衛城構成,大城靠近黑龍江與小泥河匯合處的夾角,周長700米,有三道城墻環繞。衛城在大城的西偏南237米處,周長220米,地勢略高于大城。大城與衛城之間以及大城衛城內均布滿了大量的穴居坑,穴居坑十分密集,居中者為較大型的穴居坑。較小的穴居坑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周圍,穴居坑內發現有火燒過的石板。這是目前在黑龍江流域中下游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黑水靺鞨故城址,其地理位置、規模和形制符合黑水靺鞨中心城邑及唐代黑水都督府古城的基本特點。根據對其航拍與實測可知,江岸古城遺址的面積為25 000平方米,大城外設有三道城垣和護城壕圍護,城址內外地表上分布有長方形、方形建筑遺跡以及大約300個穴居坑。在大城西側有一座小城,外圍有橢圓形城垣一道,城垣外側有一條寬約2米、深約60厘米的壕溝。小城形制與文化內涵均與江岸古城一致,應為江岸古城的衛城。(80)鄧樹平: 《黑水靺鞨地域范圍與黑水府治所初探》,《滿族研究》2011年第1期。江岸古城具備作為唐朝羈縻府州治所的城邑規模,同時兩城相連,小城作為軍事衛城拱衛大城,可見其政治和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圖2)。

(2) 牡丹江流域中游南城子古城以及河口-振興靺鞨墓葬遺址群的發現,證明黑水靺鞨勃利州、渤海國的渤州就位于此。隨著渤海國的日漸強大,其與黑水靺鞨的邊界不斷北移,黑水軍的軍政建制取代了勃利州。河口-振興類型中四期黑水靺鞨文化與五期渤海中晚期文化的疊壓年代學關系,從側面給予這一地區族群嬗代的考古學佐證。無論從當時黑水靺鞨與渤海國的北進局勢考量,還是“黑水軍”建制的名稱,均指向了作為黑水都督府前身的黑水軍治所只能在松花江下游或黑龍江沿岸一帶尋之。

(3) 自唐代營州(今遼寧朝陽)出發,經襄平(今遼陽)、新城(今撫順高爾山山城)、長嶺府(今吉林樺甸蘇密城)、渤海上京龍泉府、德理鎮至黑龍江下游的“黑水靺鞨道”,必然與軍政重鎮的黑水都督府相接,黑水都督府也必然扼守在渤海上京以北、貫穿南北黑水靺鞨的交通孔道上。從地理環境的角度觀察,黑水都督府既坐落在黑龍江右岸鴨蛋河與小泥河匯合口附近的夾角地帶,同時也位于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口以西的兩江大夾角地帶,這一帶被松花江及其支流湯旺河、梧桐河等河流沖擊為廣闊的平原與濕地。江岸古城作為黑水都督府的地理位置比較符合“黑水靺鞨道”沿線中心城邑的區位條件。

(4) 唐代設置的渤海、黑水、安靜三大都督府,其管轄的區域大體與后來渤海國疆域重疊,渤海都督府治所當在渤海國上京城,管轄牡丹江流域及南部的圖們江流域的渤海中京、東京所轄區域;安靜都督府應系以隋唐“安居骨部”(今阿什河流域)為中心,管轄從阿什河到松花江上游流域的區域。如此,松花江下游至黑龍江中下游的廣闊區域當為黑水都督府轄地,江岸古城的地理位置正處于這一地區的中心地帶。

(5) 《新唐書·黑水靺鞨傳》載“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黑河市遜克縣遜比拉河(遜河)流域河西古城依山勢而建,規模宏大,四道城垣環護,靠近結雅河口。在考古學文化上屬于特羅伊茨基靺鞨文化。筆者以遜河之“遜”為“思慕”快讀為依據,加以考古學材料佐證,提出河西古城為黑水靺鞨思慕部城邑。若以此反推之,江岸古城恰位于遜克河西古城東南方向,二者相對位置與文獻記載相合。

綜上所述,從文獻與考古材料雙重視角入手,通過對勃利州(渤州)、黑水靺鞨道、渤海都督府、安靜都督府、黑水靺鞨思慕部等相關歷史地理問題的梳理和考察,黑龍江省蘿北縣江岸古城很有可能就是失落已久、曾在東北亞中古時代和唐渤關系史上發揮過舉足輕重作用的唐開元年間設置的黑水軍、黑水都督府治所。

致 謝本文在成稿過程中得到了黑河學院遠東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劉忠堂在插圖繪制上的大力協助,特此致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欧美区|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午夜国产小视频| 精品久久蜜桃| 精品欧美视频|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a欧美在线| 伊人91在线|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国产不卡网|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jizz在线免费播放|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99这里只有精品6|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亚洲最黄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九九香蕉视频|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一级毛片基地|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欧美啪啪一区|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日本|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欧美精品色视频|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色本在线www| 99热最新网址| 91色在线观看|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婷婷综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