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 煒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綜合了天文、物候、農耕等多方面的知識,反映了我國一年四季的基本特征和自然發展規律。為了傳承節氣文化,我園開展了一系列以節氣為主題的課程實踐活動,將自然氣象、農耕實踐等活動融入幼兒的日常教育中,逐步形成了“多維探究、多元體驗、多樣呈現”的活動形式。清明節氣正值仲春時節,百花盛開,草木旺盛,是郊游的大好時光。如何在踏青活動中充分調動幼兒的好奇心,并將其轉化為生動的課程?如何提升幼兒的認知經驗?對此,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和探索。
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主動地對進入感覺的事物進行選擇、轉換、儲存和應用的過程,還是主動學習、適應和改造環境的過程。”從這個層面上說,幼兒是發現者,具有自發學習和創造的能力。
教師可針對幼兒的興趣,發動幼兒與家長一同討論郊游的話題,并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疑問,同時鼓勵其對話題進行自主探討并收集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預設清明踏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幼兒提出的話題進行初步篩選與分類,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列出活動可能發展的方向,并和幼兒一起進行豐富與完善,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到思維建構當中,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完善整個活動計劃。
根據活動開展的順序,我們分別從“可以去哪兒玩”“清明節氣可以玩什么”“需要做哪些準備”“其他問題”等幾個探究角度,與幼兒一起開展討論。
觀察與實踐有益于豐富幼兒的直接經驗與感性認知。教師應鼓勵幼兒在家長的協助下實地觀察踏青地址,利用多種方式(如錄音、拍照、繪圖和取樣等)記錄自己的觀察過程與結果,并嘗試表述自己觀察與思考的過程,如對選址位置、特點、理由進行描述。期間,教師應順應幼兒們的需要,鼓勵他們發現春游的好去處,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和討論的方式確定適宜的春游地點。
在記錄幼兒游戲設計的需求時,教師首先要調動幼兒與游戲相關的已知經驗,詳細記錄幼兒的想法,隨后提出“在清明節期間可以玩哪些游戲”等問題,再次將思考權交給幼兒。例如,在“野菜大作戰”游戲中,最初幼兒提出“尋找野生植物”,后來又提出“根據葉子剪影尋找植物”。結合清明節期間莊稼青黃不接的情況,教師在活動中與幼兒討論:“春天還有許多好吃的野菜呢,你們認識它們嗎?”于是,大家就確定了“一起找野菜”的主題。為了幫助幼兒辨識野菜,教師還將各種野菜的剪影繪制出來。于是,游戲“根據野菜剪影尋找春天的美味”就這樣誕生了。在互動中生發出的游戲項目,極大地拓寬了幼兒的游戲思路,深化了幼兒對清明節氣的認知。
完成游戲設計后,幼兒還就“踏青活動該準備些什么?”的問題與家長進行了討論。期間,教師采取“傾聽但不反饋”的策略,讓幼兒與同伴盡情交流。隨后,教師組織幼兒通過小組合作繪制出踏青準備清單(隨行生活用品、游戲材料、輔助工具等),并將幼兒匯總的內容列入思維導圖中,豐富活動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及時引導、跟進、解疑,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得到了活動設計的愉悅體驗。
為了深化幼兒對制定踏青計劃的認知,教師提出“出游中的不便地方有哪些?”這一話題,并邀請家長義工結合自己的經驗與幼兒分享“自己在出行過程中遇到的種種不便”。在師幼及家長的共同討論中,幼兒根據可能存在的問題對活動設計進行了補充,如在沿途繪制標記防止迷路,制作導游旗防止走失,選擇寬闊的游戲場地防止擁堵,邀請保健醫生參加踏青活動等。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不直接提供成熟而完整的問題指南,而是讓幼兒在一次次的實踐中獨立思考,積累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經驗。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論證,師幼根據“擔心的問題”對已有計劃進行調整,以投票的方式決定了春游地點。最后,教師與幼兒共同回顧活動設計并繪制出春游活動路線的地圖,再一次梳理活動設計中幼兒的思路,共同踏上踏青之旅。
根據前期制定的出游計劃,最終選取幼兒園西側的空曠田野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要陣地。在分配活動人員方面,每五名幼兒自由組合為一個小組,由一名家長義工任小組觀察員。為了讓幼兒更加主動地參與活動,到達游戲區后,我們鼓勵各組幼兒與家長義工共同觀察并商討,選擇本小組的“駐扎”位置。隨后,教師將幼兒前期設計的游戲清單分發給各組家長義工,讓每組幼兒投票確定各組將要開展的小游戲。小組競賽、探險尋寶、寫生作畫、剪影找植物、蒙眼聽聲音、繪制地形圖、野餐分享會等一系列游戲的開展,讓幼兒在活動中親身體驗了清明節的魅力。這次活動是對前期出行計劃的一次完整實踐,也使得幼兒的經驗得到增長與鞏固。
春天最具詩意的食物是青團、涼拌菜和春卷,分別代表著“春天的色彩”和“把春天卷進面皮”的美好寓意?;氐綀@所后,教師通過制作涼拌菜、春卷、青團等美食的活動,讓幼兒了解了清明時節大多數植物正處于生長期,并讓幼兒用舌尖去感受時令菜蔬的鮮嫩。在家長義工的協助下,幼兒親身參與到蔬菜的采摘、清洗、烹飪和品嘗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清明節氣家鄉的傳統食俗。食物制作成為清明踏青活動的一次綜合延伸,讓幼兒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中深化了對清明節氣的認知。
清明踏青活動結束之后,幼兒不僅獲得了愉悅體驗,還獲得了參與設計與思考的新經驗。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內化活動設計經驗,進一步感知清明節氣的特點,發現自然人文知識,教師請家長利用周末時間與幼兒共同設計家庭周末郊游計劃,再次調動幼兒前期的游戲活動設計經驗,改變由家長帶領幼兒郊游的常規做法,轉換為幼兒與家長共同設計郊游活動。每個家庭獨立設計郊游活動,使得郊游活動的類型越來越豐富,幼兒園也根據各個家庭的活動方案形成了一套《家庭郊游計劃指南》。
踏青活動過后,教師繼續跟進,根據幼兒們聚焦的問題查閱了大量資料,將與清明節氣、旅行計劃相關的材料有選擇性地投放至閱讀區、美工區、表演區和科探區中,讓幼兒在美工區中進行“春日暢想”“我的旅行計劃”主題繪畫與手工制作活動;在閱讀區中開展“春天的畫卷”“旅行小馬甲”主題繪本閱讀活動;在綜合建構區開展“鳥兒的家”綜合建構游戲;在科探區記錄動植物成長的變化等,進一步引導幼兒主動建構和豐富自己的探究經驗。
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一改過去僅關注活動效果的做法,更加注重幼兒在活動各環節中的實際體驗以及探究過程。我們堅信“兒童是有能力的學習者”,一直以行動化的視角看待幼兒的學習過程,堅持幼兒在前,堅持觀察、支持、追隨,引導幼兒主動建構經驗,教師作為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幼兒深度學習的整個過程,通過談話、調查表、討論、觀看旅行視頻等多種方式,以幼兒的興趣為導向,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深入學習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