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思航,樊 旭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急性腰扭傷指腰部軟組織由于過度牽拉,肌肉、筋膜、韌帶等急性損傷,主要表現為腰部疼痛、活動受限的疾病[1]。現代醫學認為,急性腰扭傷主要是腰部軟組織急性撕裂傷(或扭挫傷)和腰椎后關節及骶髂關節急性損傷[2]。中醫認為,該病屬于“腰痛”范疇,是痛癥的一種。針刺治療痛癥有較好的臨床效果。疼痛產生時會激活負反饋調節機制,促進鎮痛物質的生成,針刺可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激發人體經氣,可以加強這一負反饋的機制,起到鎮痛的作用[3]。近年來,學者們針對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進行了廣泛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但未有相關總結性研究。因此,本研究通過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4],歸納常用腧穴,梳理研究作者和研究機構、關鍵詞,分析研究熱點和趨勢,結果如下。
1.1 數據采集 檢索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中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的相關文獻,檢索方式為“主題”(精確),檢索詞為穴、急性腰扭傷,檢索策略為“穴”AND“急性腰扭傷”,檢索時間范圍為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1.2 文獻篩選 共檢索到公開發表的文獻982篇,閱讀文獻標題、摘要和關鍵詞,人工篩選剔除會議論文、綜述論文、重復論文、名醫介紹及與主題無關論文457篇,共納入523篇。
1.3 數據轉換 將納入的文獻以Refworks的格式導出,文件名稱改為download--.txt,文件信息包括作者、研究機構、題名、發表年份、關鍵詞、摘要、期刊、卷次和起止頁碼。導入CiteSpace軟件自帶的CNKI數據轉換器,轉為可應用的文本格式,將轉換好的.txt文件轉移到CNKI名下的data文件夾內。
2.1 作者共現圖譜 作者結構圖在CiteSpace軟件中設置的時間分區為5年分區法,1990—2019年每5年為切割點進行分析,節點類型采用作者,演算時閾值選擇為g-index:35,剪切方式采用Pathfinder、Prun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形成的圖譜共有251(N=251)位作者被納入,121條連線(E=121),密度值為0.0039(Density),每個節點代表一位作者,節點間的連線代表了作者間的合作。發文量最多的作者邵萍發表6篇文章,發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共有12位,見圖1(第137頁,下同)。由圖1可見,此領域研究人數雖多,卻僅形成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團隊,以張小雨為主的團隊,主要研究方向是針刺伏兔治療急性腰扭傷。以吳耀持為核心的團隊,主要研究方向是針刺后溪治療急性腰扭傷,且兩個團隊彼此聯系不緊密。

圖1 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作者可視化圖
2.2 研究機構共現圖譜 節點類型采用機構,時間分區、切割點、閾值選擇、剪切方式同作者共現圖譜,形成的圖譜共有223所機構被納入(N=223,E=36),密度僅為0.0015。其中發文量≥2篇的機構有19個(見圖2)。其中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和河北省三河市醫院是研究該領域的主要機構,并且與其他醫院有過合作(如上海市普陀區中心醫院、河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研究機構多為中醫院校及其附屬醫院,機構數量多,但是密度比較小,說明彼此合作次數少,研究機構較為分散,未能形成有深度影響力和凝聚力的科研團體。

圖2 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機構可視化圖
2.3 關鍵詞共現圖譜 節點類型采用關鍵詞,閾值設置為Top 100 per slice,時間分區、切割點、剪切方式同作者共現圖譜。一篇文章中有3~5個關鍵詞,關鍵詞在文章中所占的篇幅雖然不多,但卻是作者對文章內容和主題的精確概括,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因此通過對關鍵詞共現圖譜的分析得出的高頻關鍵詞,可以反映該研究領域的熱點及趨勢,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參考[5]。
(1)關鍵詞結構 形成的圖譜共有108個關鍵詞被納入(見圖3),剔除基礎關鍵詞、合并重復關鍵詞后得到25個高頻關鍵詞,分為常用腧穴(見表1)和臨床施術方式(見表2)。說明目前治療急性腰扭傷在穴位上可選擇經穴、奇穴、經驗效穴,干預方式也不僅局限于針刺,電針、運動療法、推拿、拔罐等都可以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圖3 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關鍵詞可視化圖

表1 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常用腧穴頻次統計

表2 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前10位臨床施術方式頻次統計
(2)關鍵詞聚類 采用LLR方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見圖4),通過聚類分析,提取關鍵詞聚類標簽以明確研究熱點。形成的圖譜聚類模塊性指數Q值(Modularty Q)和聚類輪廓性指數S值(Mean Silhouette)分別為0.7636(>0.3)和0.8539(>0.5),說明每個聚類主題較為明顯,聚類結果是合理的。本研究共出現9個聚類標簽,分別是#0指針、#1督脈、#2推拿、#3急性腰扭/針刺療法、#4平衡針法、#5治療、#6腰扭傷、#7腰痛點、#8療效觀察。聚類標簽(#)的數字越小則該聚類的規模越大。如聚類規模最大的#0指針聚類中包含頭面部穴位、承山、睛明、耳穴等穴位的關鍵詞,#1督脈包括奇經八脈、眉間三穴、人中穴等關鍵詞。

圖4 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關鍵詞聚類圖
(3)突現關鍵詞 對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相關文獻進行突現率檢測,結果顯示有20個研究前沿分析關鍵詞的突現(見圖5)。剔除針灸、針刺治療、急性腰扭傷等與檢索策略有關的基礎關鍵詞后,突現詞持續時間≥5年的關鍵詞主要有人中穴、養老穴、奇穴、電針、運動療法、超短波。2005年開始治療手段成為主要研究趨勢,包括電針、運動療法、拔罐、放血、超短波。其中運動療法作為關鍵詞持續12年,從2007—2019年一直是研究熱點,說明該治療方法在臨床應用中取得良好的療效。

圖5 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關鍵詞突現圖譜
本研究運用CiteSpace軟件可視化分析方法,分析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的常用腧穴的熱點頻次及施術手法的演變過程。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的研究者數目較多,但形成的穩定團隊較少,團隊中的作者彼此聯系較為緊密。在相關研究機構中,高產的研究機構還未形成,機構間聯系較少,但是各個機構具有自身的研究特點,形成了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常用腧穴的多樣性,并以常用施術方式的不斷創新,為臨床治療急性腰扭傷提供了更多的配穴方法和治療手法。
從常用腧穴頻次及文獻年限可以看出,既往取穴多以十四經穴為主,輔以經外奇穴,如后溪、人中(水溝)、委中、養老等,后溪和人中應用頻次最多,針刺手法常采用后溪透合谷或后溪、人中聯合針刺。周景輝等[6]研究發現,后溪透合谷治療急性腰扭傷具有取穴少、療效顯著的特點。程宇等[7]針刺人中、后溪(患側)治療46例急性腰扭傷患者,每日1次,6 d后觀察療效,痊愈31例,顯效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83%。姜允鎮[8]針刺人中、后溪、腰痛點治療急性腰扭傷患者100例,痊愈63例,顯效20例,好轉10例,無效7例。近年來,許多奇穴成為研究熱點,如董氏奇穴、扭傷穴等。黃志銳等[9]將80例急性腰扭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超短波治療)和治療組(動氣針法針刺董氏奇穴配合超短波治療),結果顯示,動氣針法針刺董氏奇穴配合超短波治療可明顯改善急性腰扭傷患者的腰椎活動度及疼痛程度,療效優于單一超短波治療。王曉明等[10]采用董氏奇穴治療急性腰扭傷,左側腰扭傷采用左“三叉三”、右“二角明”治療,右側腰扭傷采用右“三叉三”、左“二角明”治療,發現應用董氏奇穴“三叉三”“二角明”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顯著。
從常用針刺手法及文獻年限可以看出,既往多以普通針刺或電針為主,而在近幾年的研究中,針刺手法更加多樣化,如超短波、動氣針法、腧穴放血療法、針刺運動療法、平衡針法等。李莖[11]將60例急性腰扭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電針治療)和治療組(平衡針結合運動療法治療),每組30例,治療3次后,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陳文杰等[12]將120例急性腰扭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普通針刺結合扶他林外用)和觀察組(針刺運動療法結合中藥熱敷),5 d后評價療效,發現針刺運動療法結合中藥熱敷治療急性腰扭傷見效快,不良反應較少,療效優于普通針刺結合扶他林外用治療。
根據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的常用腧穴頻次、施術方式頻次及其趨勢和熱點,可以看出,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的常用腧穴是后溪、人中等傳統用穴。隨著研究的深入,大量的經外奇穴和多樣化的施術手法成為研究的趨勢和熱點,這些針對性強、療效顯著的施術方式為急性腰扭傷提供了新的診療思路。
總而言之,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的常用腧穴和施術方式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的結合,打破了臨床工作者固有的、單一的治療模式,使其有更多的選擇。本研究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以圖譜的方式展現了針灸治療急性腰扭傷常用腧穴研究熱點和趨勢,將結構布局更加清晰、立體化地呈現在人們的腦海中,使讀者一目了然,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