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橋,齊貴濤
(1.臨沂市蘭山區水務局,山東 臨沂276000;2.臨沂市水利工程處,山東 臨沂276000)
臨沂市共有灌區1 819處,有效灌溉面積35.93萬hm2,其中大型灌區6處,有效灌溉面積12.63萬hm2,占該市有效灌溉面積的35.1%;中型灌區74處,有效灌溉面積17.54萬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48.8%;小型灌區1 739處,有效灌溉面積5.77萬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16%。
1)灌區工程建設方面。臨沂市的大中型灌區主要建設于20世紀60年代,由于技術與經濟條件的限制,部分工程建設標準不高、配套不足。加之長期運行,灌溉渠系老化嚴重,部分工程已不能正常運行。據調查統計,臨沂市74處中型灌區中,僅有43處灌區灌溉面積可達到設計標準;有434條支渠可正常運行,控制灌溉面積11.83萬hm2,僅占總灌溉面積的33.1%;有15處中型灌區完全停止運行。
2)灌區管理運行方面。一是灌區范圍內農作物種植種類多,灌溉時間不一致,灌區現行管理模式和能力無法適應復雜的灌溉需求。二是灌溉用水合理水價機制尚未形成,計量收費普及程度不足,用水管理粗放,計量設施缺乏。三是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對浪費灌溉用水的行為缺乏有效約束,灌溉用水得不到充分利用。
3)信息化建設方面。“十三五”期間,臨沂市在灌區的續建項目中開展了信息化建設,部分重點灌區配套完善了相應的信息化設施,基本實現了信息采集監測的數字化、遠程化。但是,大部分灌區末級渠系缺乏自動化設施,無法滿足輸水、配水、用水的全過程自動化管理需要。且缺乏灌區信息化管理平臺,許多建成的信息化設施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益。
4)供水收益方面。由于農業用水灌溉方式粗放,且存在不計量、不繳費的現象,嚴重影響灌溉用水收益。因此,當農業用水與其他用水發生矛盾時,水源管理單位往往傾向于犧牲農業用水,增加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供水比例,獲得更高的供水收益。
5)人才資源方面。灌區管理單位屬于基層水利服務機構,工作條件艱苦,加之單位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導致技術人員流失嚴重,專業性強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較為缺乏,嚴重影響灌區管理工作的開展和管理水平提升。
1)調整灌區續建改造思路。轉變灌溉建設思路,改變依靠單一水源灌溉的現狀,推廣“井渠雙灌”,科學布置渠系和機井,實現灌區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合調度。如蘭陵會寶嶺水庫灌區部分實行井渠雙配套,經濟作物由于頻繁用水使用機井灌溉,一般糧食作物使用渠道灌溉。小型灌區結合田間高效節水工程,科學調配灌區內小型水庫、塘壩、大口井等多種水源,實現灌區水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
2)加大信息化建設資金保障力度。農業灌溉要做到適時適量精準供水,在管理上須圍繞解決作物需水量動態估算開展灌區作物需水預報技術。由于灌區管理單位經濟能力有限,需要財政部門整合各類涉農涉水資金加大水管理關鍵技術研究投入,以灌區水管理信息采集與渠系建筑物監測監控系統為基礎、以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網絡平臺為支撐,建設灌區綜合數據庫和決策支持系統,實現用水調度決策的信息化、科學化。
3)深化灌區管理體制改革。一是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因地制宜采取專業化集中管理和社會化管理相結合的管護模式,鼓勵和扶持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對田間工程進行管護。二是通過搭建融資平臺,拓寬水利融資渠道,更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灌區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三是建立健全灌溉用水補償機制,將灌溉水補償費用納入工業、生活供水成本測算中。
4)推進灌區農業水價改革。在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要求下,綜合考慮農田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水資源稀缺程度以及用戶承受能力等因素,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對灌區骨干工程和田間工程加快用水計量設施建設,健全水價、水量、水費“三公開”制度,理順灌溉水價和水費計收方式,提高農業用水效益。尊重和保護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力,發揮農民用水者協會在水價改革中的積極作用,實行分類水價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促進農業現代化。
5)加強灌區技術人才的培養。一是建立適合鄉鎮基層水利發展要求的人才選拔機制,制定鼓勵水利技術人才到基層服務的激勵機制和優惠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二是增加在職人員的培訓力度,鼓勵員工參與繼續教育和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基層水利服務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三是發揮科研單位和高校在人才、設備和創新能力上的優勢,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灌區科技創新機制,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