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敏
(陜西省水利信息宣傳教育中心,陜西 西安 710000)
引漢濟渭工程是支撐陜西追趕超越、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改善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水資源工程。工程分為調水工程和輸配水工程兩大部分。調水工程由黃金峽水利樞紐、三河口水利樞紐和秦嶺輸水隧洞三部分組成。二期輸水工程分布于渭河南北兩岸,供水對象包括西安、咸陽、渭南、楊凌4 個重點城市,渭河兩岸11 個中小城市,以及西安渭北工業園區。工程建成后,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關中地區調水15 億m3,可支撐1.1 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惠及人口1400 余萬。同時,通過水權置換,為陜北從黃河干流取水提供用水指標。
截止2020年12月,引漢濟渭三河口水利樞紐大壩混凝土已澆筑到頂,成功實現初期下閘蓄水。黃金峽水利樞紐成功實現二期漢江截流,大壩主體全面開工建設;秦嶺輸水隧洞累計掘進94.9 km,占總長度98.3 km的96.6%。二期輸配水工程即將全面開工建設。
從工程開工建設至今,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建設公司高度重視宣傳工作,持續不斷地加強對外宣傳工作,逐步扭轉了藏在秦嶺為人不知的局面。僅2020 年,引漢濟渭工程就兩次大篇幅圖文刊登人民日報,一次整版刊登于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電視臺先后六次對引漢濟渭工程建設進行了深度的解讀。新華社、光明日報、陜西日報、陜西電視臺等中省媒體多次進行深度報道,全年累計各類宣傳活動30 多次,發布各類宣傳作品1000 余篇。
盡管引漢濟渭工程建設宣傳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從引漢濟渭官方抖音平臺在街頭隨機小調查發現,80%的西安市居民不知道西安城市缺水的現狀,75%的西安市居民不了解引漢濟渭工程。如此看來,引漢濟渭宣傳工作亟需進一步加強,特別是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力量,讓引漢濟渭走近群眾視野,營造全社會了解陜西水資源現狀,形成全社會支持引漢濟渭工程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
目前,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都會組織開展各類宣傳活動,包括媒體集中采訪、學生研學、展會推廣等。但目標受眾仍不夠清晰,每次宣傳活動過后沒有針對宣傳效果的后續調查評估,無法判定是否達到了既定宣傳效果。 同時,宣傳活動將主要目標受眾定位在政府單位、行業單位以及相關管理單位。為此,接受信息的受眾局限在較小的范圍。雖然工程建設取得成績得到了水利部、省政府、水利廳、國資委等部門的高度認可,但是普通市民對工程的認知度依然很低。
由于受眾定位局限,無法有針對性地調整宣傳渠道,每年的新聞宣傳活動都以中省主流媒體為主,以報紙和電視新聞為主要平臺。為此影響的范圍就主要集中在政府相關人員,但這些受眾的興趣點大多在其中的政治信息上,對其他信息關注度較低。那些對引漢濟渭工程宣傳信息關注度較高的群體大多是與水利工作相關的群體,由此形成了信息的再次回流,在行業內進行了多次循環,無法讓信息在社會大眾中形成熱點,宣傳效果大幅縮水。
引漢濟渭宣傳活動形式較單一,常規情況下是宣傳部門根據工程建設的節點、重大事件,邀請媒體記者深入工程建設一線進行采訪報道。由于媒體記者對工程接觸的較為淺顯,同時受節目時長版面的等方面限制,難以深入記錄工程建設,往往只是報道了常規的信息,社會大眾接受度較低。同時,引漢濟渭宣傳部門也制作了畫冊、簡報、微電影等宣傳品,受制于發放的渠道較少,成本較高等原因,信息傳播流量就非常有限。
引漢濟渭工程主要線路均在秦嶺山中,且線路均在地下,特別是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巖爆、涌水、涌泥、高溫、硬巖、有害氣體等世界級難題,既是新聞報道的亮點,也是新聞報道的難點,如何將工程運行原理、工程建設的難題運用平民的視角、普通人的感受將新聞亮點傳播給社會大眾,需要運用更多心思。在日常的媒體宣傳中,這些專業性的詞匯很難打動受眾,難以引起共鳴。同時,公司宣傳干部缺乏社會新聞傳播經驗,采編的新聞宣傳稿件常常從工程建設專業角度出發,新聞稿件難免晦澀難懂,缺乏溫度。如何讓群眾和工程建設建立緊密的聯系,讓群眾知道引漢濟渭工程將會給關中城市群發展有哪些影響,給自身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對于提升群眾關注度非常重要。
關注引漢濟渭的受眾大致分為政府機構、行業單位和社會大眾三類。要利用中省主流媒體進行大范圍的日常宣傳,保證各級政府能夠通過媒體了解工程建設進度、難題、亮點,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領導決策提供信息支撐;要通過簡報、畫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傳播工程建設的行業信息,為相關行業單位提供信息共享服務,促進行業相互交流;要加強抖音、頭條、舉辦公眾活動、邀請網絡名人深入工地、學生研習等方式,擴大社會大眾對工程的認知度。
針對不同受眾群體要分析其接收信息的途徑。例如,對引漢濟渭工程關注度較高的受眾,使用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與引漢濟渭內部宣傳基本上就能夠實現全面覆蓋。對90后新生代受眾,要根據他們接收信息的渠道,做好引漢濟渭抖音平臺等網絡短視頻、公眾號平臺建設,加強與這部分受眾的密切互動,投其所好,通過“線上”與“線下”協同合作實現無縫宣傳。2020 年,省引漢濟渭公司邀請網絡名人“三一博士”走近引漢濟渭工程,制作科普視頻,各類網絡平臺閱讀量達到了500 多萬,這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范例。
在宣傳形式上,除了日常新聞報道外,還需要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大力宣傳,彌補單一新聞報道帶來的不足,如使用H5、 抖音等新媒體技術,創作引漢濟渭之歌、微電影等,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調動,傳報好引漢濟渭好聲音。陜西省引漢濟渭公司近年來拍攝制作了多部以工程建設為題材的微電影,在全國各類大賽上奪取了不少大獎,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一步放大微電影的影響力,促使其發揮更大的宣傳效力。
宣傳工作需要弘揚主旋律,宣傳內容更要貼近百姓,與之產生共鳴。要深度挖掘工程建設中的人物事跡,從小人物的情感出發進行宣傳,以小見大,增加人文情懷,增強可讀性;要加大工程建設難度宣傳,要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宣傳工程建設的世界難題,讓社會大眾認知到工程建設之艱難,投資之大,引水不宜,為形成良好的水價機制和營造全社會節水護水奠定輿論基礎;要加大工程效益的宣傳,深度挖掘受益區與引漢濟渭的聯系,獲取更多的社會大眾的關心和支持;要注重科學技術宣傳,如引漢濟渭工程相關的水利知識專利、亮點工程、水利科技。要挖掘工程沿線的歷史、人文資源,引漢濟渭工程將實現長江與黃河在關中平原的“握手”,秦嶺以南的漢水文化與關中平原的渭河文化的融合,工程建成不僅可促進關中水資源的優化,更能密切秦嶺南北的情感。加強人文歷史文化與工程的宣傳,可以提升引漢濟渭工程整體的歷史感、文化感,為將引漢濟渭工程建成與鄭國渠、都江堰、靈渠匹配的千年水利工程做強文化鋪墊。
經過深度總結和綜合分析,發現在重大水利工程的專業宣傳工作中,需要利用大數據分析,細分受眾,進行差異化傳播,滿足不同年齡、學歷、興趣受眾的閱讀需求;要建立更加廣泛的宣傳平臺,特別是建立適應手機閱讀、傳播的宣傳平臺,進一步貼近受眾;要將工程建設與百姓的生產生活緊密結合,與更多的受眾建立情感共鳴,增加閱讀興趣,進一步提升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