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晨
(聊城市水利局,山東 聊城 252000)
“十三五”以來,聊城市以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1+8”污染防治攻堅戰系列方案和《聊城市打好碧水保衛戰2020 年行動計劃》,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十四五”是水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和推進生態美麗聊城建設的關鍵時期,站在新起點謀劃水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加快補齊水生態短板,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對推動聊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意義。
2018 年,聊城市結合水情實際和水利事業發展需要,編制完成了《聊城市水安全保障總體規劃》,由市政府批準印發實施。《規劃》明確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聊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思路:充分利用雨洪水、控制開采地下水、高效利用黃河水、積極引用長江水、鼓勵采用非常規水;積極構建“引黃引江、引衛引金,庫渠互連、庫河同蓄”的水資源調配利用格局。
近年來,聚焦水資源短缺、水生態脆弱、水災害威脅三大問題,聊城市以“五橫六縱”骨干河渠治理為抓手,進一步夯實工程基礎,增強河湖調蓄能力。自2019 年實施徒駭河、馬頰河防洪治理以來,兩河共清淤治理河道118.83 km,建設支流涵閘219 座、跨河生產橋68 座、中型節制閘4座。本次徒駭河、馬頰河治理是建國以來聊城市最大規模的一次系統性治理,工程實施后,兩河年增調蓄水能力3 000 萬m3,極大提升了河道防洪和調蓄水能力,進一步改善了水生態環境。除市級河道治理外,有關縣(市、區)組織實施了周公河、七里河、趙王河、冠堂渠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縣級水系生態環境進一步完善。
嚴格落實中央和省關于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要求,建立河長體系,完善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責任,不斷強化河長巡河、清違清障、河湖劃界、工程管理等重點工作,為推動解決河湖管護難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提供了有力保障。2019 年以來,累計巡河巡湖10 萬余人次,完成河湖清違清障專項整治任務3 000 余項,拆除違法建筑200 余處,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4 萬余噸、非法片林和苗圃533.33 余公頃。攻堅克難完成莘縣段徒駭河馬頰河蔬菜大棚拆遷任務,拆除灘地內4 007 個,612.4 hm2違建大棚,有效改善了河湖生態,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該項工作已作為典型案例上報水利部。
統籌利用當地水、黃河水、長江水、金堤河水、漳衛河水等五大水源,科學擬定水量分配方案、水量調度計劃,做好河湖生態調水,保障全市用水安全。一是抓好引黃調水。多年來,年均引黃河水約8 億m3,保障了農業、工業、城鄉居民生活和生態用水。二是抓好引江調水。聊城市現有8座南水北調配套水庫,總庫容9 700 萬m3,調蓄水能力2.69 億m3,其中調蓄長江水量1.79 億m3。自2017 年建成以來,累計引入長江水1.6 億m3,在助力工業企業轉型升級、保障城鄉飲水安全、支持地下水超采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抓好骨干河道調水。科學調度徒駭河、馬頰河、金堤河、漳衛河等骨干河道水資源,發揮“旱能澆、澇能排、日常調蓄”作用。為改善聊城市地表水環境質量,會同生態環境部門科學制定“生態補水調水方案”,利用位山灌區向徒駭河、馬頰河、衛運河進行生態補水,確保斷面水質達標。
結合省、市兩級《水土保持規劃》要求,根據各縣(市、區)實際開展情況,每年對年度治理任務及時進行分解、下達,并定期調度。2017 年以來,聊城市共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97.02 km2,共治理建設水土保持林4 373.4 hm2、經濟林1 979.3 hm2、種草 14.8 hm2、封禁治理 24 hm2、其它治理措施3 311 hm2,較好地完成了規劃防治任務。
近年來,聊城市堅定不移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統籌做好水系綠化建設,著重打造水生態、水景觀亮點,構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格局。目前,市管的徒駭河、馬頰河、位山灌區干渠沿線綠化面積達21 km2,全市建成國家級、省級水利風景區7 處。2016 年起,實施位山濕地公園項目,新建道路60.3 km、橋梁26 座,建設東西連渠等水利設施,建成153.33 hm2的引黃灌溉紀念林、水土保持林,因地制宜建設水上濕地島等重點項目,池區內交通條件、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周邊4 個縣(區)5 個鄉鎮的22 萬群眾受益。2017—2018 年,實施二干渠生態公園工程,打造城區重要水利景觀風景長廊,市民休閑娛樂場所增加,共享生態水利發展成果。
專業化、多元化水生態環境保護機制仍不健全,社會參與治水積極性不強,部門間協同治水力度不足。水資源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尚未真正形成,產業布局、園區開發、城市建設等尚未充分考慮到水資源、水環境的承載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產、以水定發展尚未落到實處。“誰破壞、誰補償,誰受益、誰負擔”的水資源生態補償機制沒有到位,水生態持續保護能力不強。
聊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06 m3,水資源嚴重短缺。根據聊城市2014—2018 年水資源公報統計資料,聊城市多年平均用水量為18.2 億m3。其中,生態環境用水量2 826.5 萬m3,僅占總用水量的1.5%,生態用水量嚴重不足。由于地表水資源匱乏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斷流、地下漏斗等一系列水生態問題亟待解決。
聊城市供水量中地下水所占比重大,近10年平均地下水供水量占全部供水量的42%,除沿黃地區地下水還有一定開發利用潛力外,其他地區地下水開采量逼近極限。隨著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的提高,全市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全市地下水漏斗面積已達3 574 km2,占全市總面積的41%,全市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已超出了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
一是骨干水網體系雖已建成但配套不完善。近年來,雖然開展了徒駭河、馬頰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完善了骨干水網體系,但是部分縣鄉級河道尚未系統治理。二是過度依賴黃河水,沒有充分利用當地雨洪水、長江水、再生水等。黃河是聊城市最重要的水源之一,近10 年平均引黃水量占全部供水量的48%,引黃依賴性強,伴隨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可以預見未來引黃水量將進一步減少。三是局域水網及雨洪資源利用體系不完善。根據分析,聊城市近5 年當地地表水實際利用率為32.4%,距離規劃的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還較大空間。徒駭河、馬頰河、漳衛河、金堤河每年汛期都有大量雨洪水資源浪費,且各局域水網間聯系較弱。
全市城鄉排水普遍存在雨污混流現象。尤其在汛期,一旦出現短時強降雨,大量生活污水和管道內沉淀物沖入河道,造成河道水質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工業廢污水、農村生活垃圾及人畜糞便等依然威脅水生態安全。盡管通過實施生態補水,有效保障了河湖水質達標,但從根本上改善河湖水環境,必須強化污染源頭的管控和治理。
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協同”的多元化水生態治理體制。將水生態環境保護評價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考核體系,強化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的規劃引領,在區域和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切實考慮水生態文明建設需求。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多部門聯動、齊抓共管,在項目規劃、審批、建設、管理各個環節,把水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嚴格做好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土保持方案等的審批,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注重宣傳引導,全面推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水生態補償制度,在全社會營造全民參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在當地地表水資源量短缺,地下水開采量不足,黃河水引用“受限”的形式下,大力倡導節約用水,減少不必要的生態環境用水,是破解當前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惡化問題的重要途徑。要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積極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聚焦重點領域和缺水地區,實施重大農業節水工程,積極推進污水處理回用工程建設,擴大微咸水等非常規水開發利用,深挖節水潛力,保障河湖基本生態用水。加強節水監督管理,全面推進水權水市場改革,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大力推動節水制度、政策、技術、機制創新,加快推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提高用水效率。
實行地下水水位水量雙控制度,分年度下達地下水開發利用總量控制指標,建立地下水水位預警管理機制。重點實施聊城西部地區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工程,加大水源置換、修復補充等措施實施力度,充分涵養地下水源,逐步恢復合理地下水位。科學開發利用雨洪水資源,加快啟動徒駭河、馬頰河、金堤河8 座攔河閘(壩)工程建設,提升河道攔蓄能力,通過蓄滲雨洪資源,改善地下水生態環境。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強化農村小河道、小坑塘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和河渠連通,增加地下水補給量。
堅持全市一盤棋,市級統籌配置水資源,統籌建設水工程,統籌管理水調度,優先開發雨洪水,充分用好黃河水,科學調引長江水,鼓勵利用非常規水,控制開采地下水;加強水系連通,加大引黃引江能力建設,加快構建現代水網,全面提升水資源調配能力,推進水系生態治理。
狠抓河長制湖長制落實,著力構建河湖“清四亂”長效機制,嚴厲打擊亂占、亂建、亂排等違法行為,維護河湖管理秩序。加快實施雨污分流進度,構建水環境質量穩定向好的長效機制。在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同時,不斷完善管水、用水、治水的相關制度,加強監管,如設立負面清單、排放稅、排放指標等。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建立高效的水環境執法機制,有效遏制破壞水生態環境犯罪,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不斷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既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要求,也是“十四五”時期鞏固提升水利改革發展成效的必然要求。當前聊城市水生態環境問題依然突出,要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貫穿水利工作的全過程,采取更加嚴格的生態保護管理措施,建章立制,著力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切實增強水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