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郝 倫,潘文學,孫淑俠
(1.陜西水環境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18;2.陜西省水利廳,陜西 西安 710004)
壩河是漢江南岸一級支流,發源于大巴山北麓平利縣廣佛鎮馮家梁以北西溝腦。由南向北流經平利縣、漢濱區和旬陽縣,在旬陽和呂河交匯后注入漢江。流域面積2080 km2,主河道長128 km,平均比降3.88‰。平利縣境內流域面積1136.8 km2,占全縣的43.3%,境內河長100.38 km,壩河主要支流有太平河、秋河、長安河、汝河、水田河等。
新中國成立以來,平利縣壩河經過幾十年的治水,水利改革發展取得新突破,水利基礎設施、水生態環境治理、水管理制度等已取得長足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但由于各種原因,水環境治理工作依然繁重,水生態修復任務依然艱巨,水利基礎設施仍存短板,空間協同管控體系發展空間仍然較大。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4.23來陜講話和到平利考察調研,對加快開展壩河水生態安全保障,確?!耙缓颖趟┢嚼唤逅捅本保瑢崿F區域水生態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關系國家、陜西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布局。
新常態下國家出臺一系列治水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平利水生態治理帶來政策紅利。國家發布的《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中明確推進推動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安全。政策有利于長江大保護,促進平利縣社會經濟可持續性,推動陜南循環經濟區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群眾對于生態文明需求的不斷增加,壩河生態現狀在空間布局、生態系統保護、水資源調配能力、防洪體系建設、水文化水景觀統籌開發五大方面仍存問題。
平利縣壩河流域生態治理,須立足漢江環境支撐,加快柔性治水、系統治水、協同治水,構建“水系為脈、山環水繞、人水和諧”的優美生態畫卷。
1)是保障防洪安全的需要。受地理、氣候以及壩河河道狹窄等制約因素影響,其防洪工程仍存短板,且標準低。5個鎮7萬余人居住于壩河沿岸,縣城處于壩河與長安河交匯地,歷次較大洪災使沿岸及縣城4萬余人安危受到威脅,尤以“17.9”暴雨洪災水毀最為嚴重。涉及受災人口兩萬余人,直接經濟損失2.6億元,防洪的大壓力,使得其被列為全省防洪減災重點縣之一。
2)是重要水源地保護的需要。壩河屬漢江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地,水源地保護是確保南水北調水源水質的需要;“古仙洞水源地”為縣城的主要供水水源,為平利縣城生命帶。保護壩河生態環境,也是保障平利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沿岸城鎮規模及工業園建設速度加快,人口聚集使河流水質惡化。雖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措施,水質也基本達到水功能區劃要求,但作為重要的水源地仍需進一步改善加強。
3)是滿足沿岸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需求的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建設生態文明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突出位置,強調樹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這一系列重大部署,為壩河生態保護治理指明方向,河流治理應突出為群眾的生命安全、生活質量、生產發展服務的理念,緊抓沿岸群眾最關心的涉水問題,加快構建保障民生、惠及民生的治理新格局,補短板、強弱項,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環境、水災害問題,使群眾幸福感更有保障。
4)是助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縣境內山大溝深,土地貧瘠,大多數平地和可利用土地沿河分布,縣重點產業發展項目沿河布局,通過治理為沿岸城鎮加強的防洪保障、構筑良好生態環境,以河流治理帶動城鎮發展,對于鞏固貧困攻堅成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推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平利縣壩河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等相關規劃,結合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和水資源特點,從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角度出發,規劃總體布局為“一河兩岸、三帶四區”。構筑“水災害防御、水資源協同管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水利水電發展、水行業監管”五大體系。
1)“一河兩岸”
以水生態保護為主線,以清四亂、防洪減災、污水治理、行業監管等,構建安全、干凈、健康壩河,打造優美、暢通、自然的兩岸生態環境。
2)“三帶”
創建水安全帶、生態旅游帶、綠色經濟產業帶。通過中小河流、山洪溝、水土保持等水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協同推進水資源管理體系,構建壩河水安全保護帶;通過集鎮、鄉村水生態修復保護,加快中心集鎮建設,濱河生態林帶和休閑健步道的聯通,構建沿河生態旅游帶;通過岸線確權治理,現有產業合理調整,新型產業合理布局,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形成一鎮一品特色產業經濟帶。
3)“四區”
結合河流特性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分四區協同治水“涵養水、聚集水、留住水、用好水”。古仙洞水庫上段涵養水(以兩岸山區生態屏障和支流匯流口緩沖帶進行水源涵養);古仙洞水庫至石牛河口中段聚集水(聚集降水);石牛河口至長沙鋪為城區段留住水、用好水(用“盆”留水,留足生態水;合理用水、和諧用水);長沙鋪至平利漢濱區交界為下段用好水。
4.1.1 防治思路
將柔性治水、人水和諧的理念融入壩河綜合治理全過程,樹立治水新理念,以防洪建設為抓手,加強中小河流系統聯動,推進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構建壩河特色生態化防洪防治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防洪保安支撐。
4.1.2 防洪保安
針對壩河防洪減災薄弱環節,在中小河流治理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綠色、高標準防洪建設,以完善防洪措施為基礎,推進河道生態化治理,保障河道泄洪通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以適應壩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防洪保安需求的不斷提升。
工程措施主要布設在縣城、重點村鎮、人口密集居民點、大型工礦企業、重要基礎設施等處。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護岸及堤防工程(新建堤防、老堤防加固)等,規劃對9個村鎮河段進行防洪治理,經分析計算項目工程措施主要工程量:護岸及堤防16.45 km,溝道疏浚37.5萬m3。
4.1.3 水土保持
按壩河上中下三區劃分,盡可能地聚水、留水,增強水源涵養能力,使壩河調蓄水與水土流失治理協調統一。圍繞“山青、水凈、坡綠”目標,按照中高山、低山和平地三種地貌化分水源涵養區、退耕還林區、生態農業經濟區三區治理。
1)水源涵養區:以涵養水源、保護生態為主,采用植物措施封育保護,開展人工造林,對殘次林實施補栽。對各類建設項目造成的植被破壞進行恢復,遏制人為水土流失,增強涵養水源功能。
2)退耕還林區:以發展經濟林為主,實行經果林和牧草種植。緩坡修建石坎梯田,加快坡耕地綜合治理。修建蓄水池、塘堰等蓄水保土設施,增加水源涵養能力。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城鎮水土保持及水土保持示范園項目建設。
3)生態農業經濟區:以渠路為骨干,建設農田防護林網,固溝保塬。形成河流沿岸綠色生態長廊。結合鄉村振興規劃,實施農村水系整治和水系連通項目,構建“園林示范鎮”和“綠色家園示范村”。
4.2.1 配置思路
嚴格水資源剛性約束,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推進節水與控水,對區域水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努力實現“四個協同”。
1)人與自然協同。按照經濟社會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要求,合理安排經濟社會發展需水,保障河湖健康,涵養天然生態系統,實現人水和諧。
2)四網用水協同。統籌農業網、城鎮網和生態網的用水需求,改善城鎮用水,提高農業用水保證率,退還被擠占的生態用水,實現四網協同發展。
3)多種水源協同。優化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規水的配置,協同保障區內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實現水源保障機制。
4)區域內外協同。本區域水資源配置應在流域水資源總體配置格局下,統籌平利縣水資源量,保障區域內外水資源協同配置。
4.2.2 節水型社會建設
按照“陜南節水領跑者、結構調整示范區、科技節水新高地、理念引領先行區”對壩河進行治理。構建節水型社會“四大體系”:建立以水資源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抵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進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發展體系;建立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提高高耗水行業水資源費征收標準,節約利用水資源,形成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技術體系及節水型社會行為規范體系。到2025年,萬元GDP用水量下降率達到30%以上。
4.2.3 城鄉供水
1)城鎮供水網:按照城鎮供水“多水源連通聯調及雙水源建設”和“枯水年應急儲備”的要求,通過“統籌利用當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資源調配,結合水源置換與應急水源建設,構建縣城供水單元、五個鎮集中供水站點”的城鎮供水網。
2)農業供水網:結合供水條件及設施情況,構建“糧食灌區、小型經濟作物灌區、旅游觀光灌區”的農業供水網,形成“大中小微型并舉、蓄引提井結合”的農業供水格局。糧食灌區以種植水稻等為主。小型灌區為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基地,以種植果品、蔬菜、雜糧等為主。旅游觀光灌區以茶園、花卉、園藝、休閑體驗為主。農業灌溉以自流引水為主,蓄、引、提、井相結合。圍繞用水總量指標控制,大力發展節水灌溉,采取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膜上灌、管灌等多種措施,保障糧食生產基地和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的灌溉用水。
3)生態供水網:通過洪澇水、再生水配置,依托調蓄工程和引排工程,構建“多庫蓄水、河渠連通”的生態供水網。近期以縣城備用水源、村鎮集中供水建設為主,協調流域內的水資源,緩解目前的供水矛盾。新建小型供水水庫及村鎮集中供水工程,解決目前供水存在的問題。
4)重點水源:重點水源為長安鎮石牛河上的油榨溝水庫,水庫總庫容128.6萬m3。分別在長安鎮、廣佛鎮、興隆鎮、西河鎮建設村鎮集中蓄水工程,經處理后為村鎮供水,緩解當地飲水困難的局面。
4.3.1 水生態保護修復思路
堅持保護與修復相結合原則,通過“治、保、護”等綜合措施,加強對壩河中高山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加大低山退耕還林區緩沖帶的保護與利用,推進平地生態農業經濟區修復與治理,合理控制河流開發強度,保障河湖生態用水,實現壩河水生態系統功能恢復目標。
4.3.2 水生態修復
結合流域現狀及各鄉鎮水生態文明發展的現狀,在鄉鎮段河道內修建攔水壩形成水域(分別興隆鎮、西河鄉河道各新建潛壩1座,對廣佛鎮現狀攔河壩修復加固,河道內清淤疏浚,恢復蓄水功能);在兩岸適宜空間修建賞景步道/棧道、栽植景觀花卉等;在河道內適合水域栽植水生植物,提升當地水環境質量。規劃共布景觀花卉12261 m2,修建步道/棧道835 m,種植水生植物共計19892 m2。
4.3.3 水文化弘揚
壩河地區有著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對區域內自然人文景觀保護和修復,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生態格局,推動“一縣城核心區”“兩條生態景觀廊道和環山路游憩廊道”,發展“旅游文化、生態農業、郊野觀光”的景觀空間布局。
生態景觀廊道以保護展示為主,在城區塑造河流濕地景致,增設旅游項目及服務設施,開發壩河度假休閑、療養保健等精品生態游,強化生態旅游持久吸引力。
壩河環山路游憩廊道,以環山公路為展示軸,以旅游資源為基質,串接民俗風情園、植物園、生態農場、休閑產業及配套服務項目相結合的景觀綜合游憩廊道。
4.4.1 高效節水灌溉
在西河鎮、城關鎮、長安鎮、興隆鎮及廣佛鎮5個鄉鎮布設農田高效節水灌溉項目,規劃至2025年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以上。發展提水灌溉與支流引水灌溉兩種形式,新建高效節水灌溉工程12個,取水泵站34座,新建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4萬畝。
4.4.2 水力發電改造
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開發利用水能資源,打造民生水電、綠色水電。對已建成的12座水電站推進農村水電綠色改造,加快生態設施建設、生態流量監測、減脫水河段修復,推進水電生態轉型升級,改善流域生態環境。
隨著治理措施的落實,在規劃理念與思路上,構建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功能協同、空間協同、過程協同、要素協同的協同治水思路框架。治理后,壩河必將恢復“水系為脈、山環水繞、人水和諧”的風貌和良好水生態環境,必將呈現“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的田園秀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