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龍,田鵬祥
(1.臨邑縣水利局,山東 臨邑 251500;2.臨邑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臨邑 2515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指導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行動指南,而水利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是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根本保障。加快水利建設步伐、改善農村水環境、探索農村水市場、實現農村水價值對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起著重要的作用。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興旺,簡單可理解為村興民富,是鄉村振興的核心。現階段全縣農民收入偏低,渠道單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直接導致大量農民外出務工。唯有鄉村產業興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社會問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水利作為產業興旺的前提條件、農業的命脈,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擺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全縣農村水利投入,全方位解決全縣農村水利瓶頸,是農民的期盼,農業的需要,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實現鄉村生態宜居,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生態新環境,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點,也是億萬農民的夢想。結合“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工作”及“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通過實施全縣農業農村水資源保護、河塘整治、污水治理、防洪排澇體系建設、景觀生態環境建設等農村小流域綜合治理,臨邑縣先后創建了前楊、邢仙龍、后龐、東西張等一個個別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樣板村莊60 余個,構建起一幅幅現代城鄉水利設施網絡的新畫卷,從而實現“水系連通、水質潔凈、景觀優美、生態宜居”鄉村新格局,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鄉風文明是淳樸民風、良好家風,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臨邑縣通過深入挖掘黃河古道文化和紅壇文化,并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建成了集觀光、旅游、餐飲、娛樂、商貿、度假為一體的臨邑縣紅壇寺森林公園。通過水文化的挖掘帶動傳統文化的發揚,通過水文化的傳承帶動鄉風文明的振興,通過水文化的創新帶動流域文明的進步,使鄉風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氣象。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治理有效是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現代社會治理體制。水設施分布在田間地頭,水環境融合于鄉村鄉風,和諧共生的水環境、水生態離不開村民的共同參與、共同維護、共同治理。臨邑縣孟寺鎮夢實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積極探索建立體現公眾參與基層民主管理,體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結合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組建起了內部組織機構健全、社員自主管理、互助自治管水社團組織,保障了農村水利設施有效供給,實現了農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事務新效能。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農村生活條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增進農民福祉,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都離不開水利的基礎保障。依托沙河古道文化、水利基礎發展起來的前楊村,人均年收入從2018 年的14 000 元增加到23 000 元,不僅如此,村里還建起了鄉村振興學院、老人幸福院,鄉親們安居樂業,正朝著同心奔小康的方向努力前行。
臨邑縣總面積1 016 km2,轄9 個鄉鎮、3 個街道和1 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54.5 萬,耕地面積6.4 萬hm2,屬李家岸大型引黃灌區。雖然在節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民節水意識有所增強,但由于種種原因,傳統大水漫灌模式還在繼續,設施農業、節水農業還未成規模,田間水肥利用率不高,浪費水的現象時有發生,節水型社會尚未真正形成。
全縣主要干、支流河道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形成,從根本上解決了洪澇災害的威脅,但村級河道束窄淤積,斷頭溝、竹節溝隨處可見,引排水能力大幅降低;坑塘消失或縮小,調蓄排澇功能散失;水工建筑物年久失修,安全隱患呈現;人畜飲水設施落后,致使跑、冒、滴、漏水損嚴重,飲水安全現狀堪憂。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和農業廢棄物任意排放。據調查,全縣90%的農村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其中排放地點為村內坑塘、河流的分別占65%和35%,雨污混流問題嚴重,導致部分河流、坑塘變黑臭水體。同時,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效率較低,管網鋪設不完善,加之河流、坑塘水量小、流速慢、自身凈化能力不足、治理保護難度大等特點,人水和諧共生的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
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節水農業,提高田間水肥利用率,積極推行農業水價改革政策,進一步發揮政府在政策導向、市場監管、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宏觀指導作用。通過政府政策上的引導輿論上的宣傳,使“節水優先”真正深入人心。積極探索多渠道水市場,加強市場監管,從根本上改變過去農業高效節水項目政府一手包辦、村集體只爭取不投入、農戶只使用不管護的局面;健全農業水價機制、制度保障,落實節水優先、解決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問題,形成水價階梯機制、實施計量收費模式,制定補貼獎勵措施政策。
臨邑縣加大投資力度,結合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工程,統籌規劃編制完成了《臨邑縣生態水系綜合規劃》,綜合治理田間溝渠279 條,治理長度697.5 km,逐步解決農村防洪設施不健全、標準偏低等問題;實施“河庫相連,水系連通”工程,擴容開挖治理村級坑塘314 座,蓄水量已達1 130 萬m3,增強河湖坑塘調蓄能力,變害為利;因村施策、因戶施策,逐步實施農村飲水管網改造、水質檢測等項目,努力提高農村供水保證率、普及率和水質達標率,形成多元化投入與運營管理機制;建立完善農村供水價格形成機制,合理制定農村供水價格,實行階梯水價、用水定額管理與超額累進加價等制度。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推進“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全面推動河長制、湖長制組織體系延伸進水面、進坑塘,推進農村溝塘水環境保護管理河長制、湖長制全覆蓋,最終實現所有水域全覆蓋;推進農村水權確權登記,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承擔轄區內水塘、溝渠治理的落實和督查;推進水塘、溝渠淤泥整治、生態修復、水質改善等水環境治理工作。從源頭實現治水管水常態化,把農村水環境治理好、管理好、保護好,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水平。最終形成臨邑縣系“一環四橫五縱”的生態廊道骨架網,形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鄉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