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徐 婷,王 涵,王顯光,石 峰
(1.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29;2.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3.中國林產工業協會,北京 100013)
在交通強國戰略背景下,我國交通發展將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深化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推動旅游風景道發展成為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國家公園體制的建立和天然林全面禁采等政策推動下,廣大林區對生態旅游發展顯示出更加迫切的需求。與此同時,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適合自駕出行的自然風景線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適應以上行業發展新特征,提出“交通+旅游+森林”融合發展新理念——國家森林風景道,是對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理念的進一步延伸,有利于提升交通運輸的社會價值,豐富我國旅游風景道建設的內容與內涵。
風景道的起源和實踐主要在美國,相關研究成果大多來自美國[1]。風景道概念的來源可追溯到19 世紀60 年代,美國風景園林設計師Freder?ick Law Olmsted 在完成一系列用道路連接休閑空間的項目之后,提出了“線性公園道”(Linear Park Way)理念[2]。在此基礎上,逐漸衍生出公園道(Parkways)、綠道(Greenways)和風景道(Scenic Byways)等具有生態建設、旅游休閑和交通功能的線性空間發展概念。這些概念內涵互有重疊,各有偏重,形成一個綜合性研究和實踐方向[3]。國外相關研究早期主要關注概念界定、功能構成、景觀評價等。隨著美國國家風景道計劃(National Scenic Byways Program)的推動,規劃設計、營銷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成為主流,逐漸形成包括基礎理論、評價標準、政策法案、管理體制、開發運營、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一整套風景道理論體系和數量龐大、類型豐富的風景道實踐體系[4-5],國家森林風景道(National Forest Scenic Byways)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在國內,建筑、城市規劃和生態學科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綠道”概念。1985年,葉盛東發表論文介紹了美國綠道的概念、功能及組織體系[6]。其后,劉濱誼等、周年興等對綠道在國外的研究進展及其在生態、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等學科的應用展開深入研究[3,7]。在2000—2010 年間,國內形成綠道研究高潮。1999 年,吳必虎等首次在我國將“風景道”一詞用于旅游學研究[8]。之后,余青等將美國國家風景道計劃的發展理念、制度與相關實踐引入中國,并推動了相關項目的規劃與實施[9];程逸楠等根據我國現狀提出旅游風景道的發展對策[10];朱高儒等提出中國風景道體系構建的設想[11]。旅游公路是具有我國特色的類風景道發展理念。劉保鋒研究提出推動旅游公路從作為支撐旅游發展的基礎設施向旅游交通產品建設轉變[12];孟強、葛亮等、蔣貴川等從旅游公路概念、存在的問題及規劃設計方法方面開展了相關研究[13-15]。
整體而言,美國風景道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基本同步發展,實踐催生發展理念,相關理論、制度、標準及規劃研究則長期推動實踐的不斷完善。國內風景道相關理念是舶來品,相比而言,理論研究發展較快而實踐相對滯后,對國家發展政策的影響力以及相關實踐的推動力還比較弱。
美國風景道體系的發展歷程、美國國家森林風景道的建設理念及相關政策、標準和實踐,對我國發展國家森林風景道具有很好的啟示和借鑒價值。為此,本文將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當前我國提出“國家森林風景道”發展理念的背景、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發展的必要性,并以美國國家森林風景道計劃和相關案例為參照,嘗試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機制建議。
自2017年《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16]發布以來,“交旅融合”成為我國交通行業發展的熱點和特色理念。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17],提出要深化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把“旅游風景道”作為加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政策驅動下,新疆、山西、浙江、安徽等省區相繼提出了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建設方案,未來3~5年時間,將形成各地旅游風景道和自駕游精品線路建設的熱潮。
2019 年,我國實現全面禁止天然林的商業性采伐[18]。2020年,我國正式確立國家公園制度[19]。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同時掛牌國家公園管理局,其職能由原來的木材開采為主轉變為生態資源保護和利用為主。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替代產業,建立以森林食品加工、森林生態旅游為主的綠色生態產業體系成為全國廣大林區的主要出路[20]。
2016 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打造25條“國家旅游風景道”,其中大部分線路的全部或部分都與山林草原相關,例如川滇風景道、大別山風景道、大興安嶺風景道、東北林海雪原風景道等[21]。2013 年,國家旅游局發布了《風景旅游道路及其游憩服務設施要求》(LB/T 025—2013)[22]。另外,在全域旅游發展理念的推動下,旅游行業相繼在旅居車、自駕游目的地、休閑露營地等方面出臺了政策文件和標準,有力地支撐了旅游風景道的發展。
在以上因素的推動下,“風景道”建設逐漸在全國各地形成熱潮。與此同時,我國“風景道”發展存在的體系不完善、機制不成熟、戰略不清晰等問題,也給項目建設在規范、土地、財政、責權等方面帶來了障礙[23]。尚有部分理念、機制和技術相關問題待解決。
(1)發展不成體系,尚未形成統一的清晰概念
20世紀80年代,美國綠道、風景道等概念開始被引入中國,并逐漸形成綠道、風景道和旅游公路三個相互交叉的學科和實踐領域。截至目前,除綠道建設發展相對成熟外,旅游公路建設多數項目尚處于探索階段,真正落地實施并運營效益良好的項目較少,而旅游風景道大多還停留在概念規劃階段,真正實施的項目很少。我國“風景道”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未成體系,在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仍顯微弱。
(2)實施主體不明確,尚未形成統一的發展戰略
行業之間的融合發展還不夠深入和廣泛,體制和機制方面存在障礙,尚沒有形成統一的發展戰略。旅游公路或風景道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界線不清晰,實施主體不明確,總面臨到底是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還是旅游開發項目的問題?!皣衣糜物L景道”目前還只是一個空間概念,具體選線、任務分割、資金來源等都沒有明確的實施路徑。
(3)缺少資金支持,尚未形成有效的“機制”
目前,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相關行業對風景道、旅游公路建設都非常重視。不過,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項目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部門與地方資源管理部門之間仍存在壁壘,各級財政和資源管理部門缺少對“風景道”建設的支持政策和合作機制,缺乏有效的推動力量。
(4)運營管理模式不成熟,尚未形成真正的“市場”
我國綠道大多屬于公益性公共設施建設,能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較少,而且還需持續投入維護成本。旅游公路項目重視基礎的設施升級改造和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巨大,融資建設和盈利模式卻都不成熟,運營管理和市場營銷手段都有待完善。相關項目本身投入與產出不匹配,政策、制度和標準不到位,政府投不起,社會資本不愿進,這也是當前風景道、旅游公路建設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
(5)社會基礎不扎實,尚未形成深厚的社會“文化”
首先,盡管我國旅游人口不斷增長,但支撐風景道產業發展的社會文化氛圍還不夠成熟。截至2018 年底,我國房車保有量僅達10 萬輛,與美國1 100 萬輛的發展水平相去甚遠[24-25]。其次,民眾和社會團體參與不足,造成政府決策缺少協商機制,旅游風景道發展缺乏可持續性。最后,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到位,個人和企業違規成本低,造成自駕游、露營地等新興產業舉步維艱。例如,房車上高速行駛在我國尚有制度空白,自駕游車主破壞環境現象屢禁不止,露營地建設存在違規現象等[26]。
(1)國家森林風景道是生態文明和以人為本思想的統一
“生態文明”和“以人為本”二者的出發點不同,但發展思想都是以促進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為宗旨。國家森林風景道建設可讓二者很好地統一在一起,建立起互為因果的促進關系。以往,林區道路主要服務于森林資源采伐;如今,森林風景道是為了森林資源保護和體驗,促進人和自然和諧共生。
林區交通基礎設施與森林生態建設在風景道建設中融合統一,而人在這個系統中處于核心地位。一方面,森林風景道讓人親近自然,體驗自然,受益自然,能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和熱愛程度;另一方面,森林風景道的首要任務是對自然景觀資源的保護,通過生態保護和建設,讓人們感受更真實、更細微、更神奇的自然生態,進而促進人和自然的價值均得以最大化體現,使得二者互相促進,和諧共生。
(2)國家森林風景道是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需求的統一
工業時代,經濟發展往往要付出巨大的環境成本,似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在新科技和新思想革命的推動下,零排放、低碳社會、綠色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國家森林風景道以發展綠色經濟為基礎,資源保護越到位,經濟發展潛力越大,從而實現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統一。另外,越是欠發達地區,自然和人文資源質量越好,國家森林風景道發展的出發點是更好地保護,成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引擎,將資源轉化為資產,進而成為地方發展的資本基礎。
(3)國家森林風景道是國家文化精神和國際文化形象建設的統一
道路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載體,那些承載著國民共同記憶的景觀和文化符號的道路,往往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圖騰,同時也是國家在國際上的文化象征。例如,我國的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美國的66號公路等。國家森林風景道必然是我國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典型代表,每一條風景壯麗、文化底蘊深厚的風景道都將是國家文化精神的一個基因和國際文化形象的一個像素,形成對內的文化凝聚力和對外的文化吸引力。
(4)國家森林風景道是人民滿意和國家戰略的統一
國家森林風景道建設的初衷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時也是對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鞏固扶貧成果、綠色發展、美麗中國建設、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及擴大內需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有力支撐。
美國國家級風景道(包括國家風景道和全美風景道)、聯邦行業風景道(國家森林風景道、國土鄉野小道、國家公園道)及州級風景道在評價標準、資金支持和評選資格方面互相支撐和采信,形成三個層級一體化的發展關系[5,27],可稱為“美國風景道體系”(見表1)。

表1 美國風景道體系列表
1988 年,由美國農業部森林管理局主導,在穿越國家森林土地中篩選風景優美、沿線森林旅游資源豐富的道路,命名為“國家森林風景道”,并授權使用統一標識(如圖1所示),被官方稱為美國“國家森林風景道計劃”(National Forest Scenic Byways Program)。該項目的目的是促進偏遠林區經濟發展,展示宣傳美國國家森林和草原自然風景,為公眾提供戶外休閑場所,提高民眾保護自然環境意識,滿足民眾自駕游休閑需求以及支撐國家風景道體系建設等。1988年,美國命名第一批10 條國家森林風景道,隨后20 年間共陸續命名144 條,包括國家森林系統內的高等級公路和普通道路,長度近15 000km[28-29]。由于森林與草原的自然生態特性,國家森林風景道在美國風景道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有11條國家森林風景道被認定為最高級別的全美風景道,占全美風景道總數的1/3[30]。

圖1 美國國家森林風景道標識
國家森林風景道沿線開發建設各類旅游休閑服務設施和景點,為游客體驗所在區域獨特的自然和人文風情提供了良好的途徑。近半數美國國家級風景道的部分或全線都處于國家森林區域,所以,森林管理局成為聯邦公路局、聯邦土地管理局、地方交通部門及風景道管理組織在建設和運營風景道項目中的重要合作伙伴。聯邦森林管理部門命名的國家森林風景道入選為美國國家級風景道、州級風景道或印第安部落風景道后,就有資格獲得美國國家風景道計劃資金支持。2007年度,美國國家風景道計劃共為位于11 個州的13 個國家森林風景道項目提供了1 700 萬美元的資助。自2005年以來,美國交通部通過聯邦土地公路辦公室向森林管理局每年撥款20萬美元,為沒有資格獲得國家風景道計劃資金支持的國家森林風景道項目提供前期啟動經費[29]。
藍嶺公路(Blue Ridge Parkway)是享譽世界的美國風景道典范。這條全長755km 的森林公路(見圖2)于1933 年開始規劃,直至1987 年基本建設完成,橫跨弗吉尼亞州和北卡羅來納州,北連仙納度國家公園,南連大霧山國家公園,穿越4 個國家森林、29 個縣和1 個印第安部落居住地[31]。藍嶺公路被國家公園管理局認定為“國家公園道”(National Parkways),被國家森林管理局評定為“國家森林風景道”,被聯邦公路管理局認定為“全美風景道”,另外,穿越弗吉尼亞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的兩段,分別被認定為州級風景道[32]。

圖2 藍嶺公路平面示意圖
在規劃建設層面,這條公路是為了彰顯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壯麗風景而建,全程隨山脊起伏,充分考慮了公路交通與自然生態保護、森林景觀體驗之間的關系。沿線布置大量觀景平臺、游客服務中心、野炊區、旅游紀念品商店、房車露營地及餐飲住宿服務設施[33],著名的阿巴拉契亞國家步道與其相伴而行,公路和旅游服務設施、自然人文風景融為一體。
在運營管理層面,各級政府管理部門主要發揮宏觀戰略指導職能,具體管理運營由具有80多年歷史的藍嶺公路協會執行,其他非政府組織和個人也積極參與日常管理與維護。從1949年開始每年發布一版的《藍嶺公路旅行手冊》,如今已經發展演化為網站、自媒體、互動電子地圖等信息化、智慧化的綜合服務平臺[33]。藍嶺公路不再是單純的“公路”和“風景”,而是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旅游服務、自然人文風景資源一體化的旅游目的地和國家級旅游品牌。根據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監測數據顯示,2019 年全年,藍嶺公路共接待1 497.6 萬游客,在全美國家公園系統中排名第二[34],極大地推動了沿線地區經濟發展。
美國國家森林風景道的形態特征、產業發展模式等,能給我國國家森林風景道發展帶來如下啟示。
(1)行政體系上:國家、行業、地方多層次融合發展。美國國家森林風景道是國家、地方、民間組織和民眾共同出資出力,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的成果。首先,最重要的因素是國家層面出臺法案和政策支撐;其次,交通行業主導,完善發展機制和制度,最大化有限資金補貼的驅動作用;再次,相關行業和地方層面落實資源整合、土地利用、規劃建設、配套資金投入和設施建設。國家森林風景道充分體現了國家、行業和地方三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個方向的融合,代表了美國風景道體系三個層級一體化發展的精髓。
(2)空間格局上:自然人文資源、交通基礎設施、旅游服務體系多角度統籌發展。國家森林風景道與其他交通基礎設施最大的區別在于風景、設施和服務的三位一體。“路”成為“景”的一部分,“景”是服務對象的吸引物,而服務是“路”“景”融合的黏合劑,三者在空間形態上統籌發展,構成一個完整的旅游交通產品系統。
(3)社會形態上:政府機構、民間社團、普通民眾多系統聯動發展。聯邦政府、州(地方)政府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將風景道建設法制化和體系化,從政策、資金和技術層面提供全方位支撐,但不介入風景道的具體管理和運營;民間組織往往是促成創新發展理念最初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成為風景道運營的主體,同時非政府組織和民眾的廣泛參與,拓展了融資渠道,推動了市場營銷,構成了旅游服務經營的主體。三者在保護和發展之間形成互相制約和互相促進的機制,實現了政府、企業和民眾利益的共贏。
(4)效益構成上:社會文化、生態保護、品牌市場多方位全面發展。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風景道已經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首先,“風景”和“公路”組合成為美國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提高了民眾對本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產生對國家壯麗山河的崇敬感和自豪感;其次,森林風景道增加了民眾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的機會,形成良好的互動,增強民眾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再次,在這種文化熱潮的推動下,風景道、步道、露營地與國家公園等融為一體,徒步、摩托車、自行車、房車等依托風景道運行的旅游休閑市場發展起來,帶動了沿線相關產業的發展,在美國形成了巨大的風景道產業市場,打造出眾多享譽世界的風景道品牌。
(5)行為特征上:交通移動、休閑體驗和生活消費三位一體化、共時化。國家森林風景道以交通基礎設施為載體,以交通方式為體驗途徑,以森林自然生態為體驗對象,形成一種旅游休閑模式整體。該體系最突出的特征是人們在行進過程中完成體驗和消費,實現移動目的、體驗目的和消費目的的統一。
(6)發展模式上:聚焦內在品質、重視資源保護、強調全民參與。國家層面,聚焦在風景道沿線資源內在品質獨特性的認定,而非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標準,甚至對公路等級都沒有特殊要求,以少量財政補貼催化社會資本投入;行業層面,重視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將滿足民眾需求和保護意識強化結合在一起;地方層面,重視風景道資源內在品質挖掘、品牌建設、市場營銷及全民參與,從而促進沿線地區旅游經濟的良性發展。
由于國情之間的巨大差異,美國國家森林風景道計劃的成功給我國帶來理念層面的借鑒價值要遠大于實際操作層面。因此,借鑒美國先進理念,以我國國情現狀為基礎,現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森林風景道”發展機制提出以下建議。
從我國行業管理角度看,交通運輸部負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以及運輸服務管理和運營;受自然資源部管理的國家林業與草原局(也是國家公園管理局),是我國生態旅游休閑資源和土地的主要管理者;文化和旅游部則肩負文化、旅游產業和市場的監督發展。圍繞國家森林風景道建設,三者需形成基礎設施建設、資源保護和利用、市場培育和監督相互支撐,缺一不可的融合發展關系;從各自行業社會團體入手,推動行業主管部門對森林風景道創新發展模式的關注和支持;利用交通運輸、林業草原和文化旅游等行業社會團體在各自行業內的資源優勢和影響力,發揮其在地方發展和政府決策之間的橋梁作用;跨行業聯合組建國家森林風景道專業委員會,使其作為國家森林風景道專業發展機構,組織制訂評價標準和管理制度,協調地方開展項目試點,廣泛收集社會各層面及群眾意見,推動行業主管部門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整體上,國家森林風景道建設與認定項目工作框架如圖3所示。

圖3 國家森林風景道建設與認定項目工作框架圖
推動開展國家森林風景道建設與認定活動,構建項目平臺,推廣國家森林風景道發展理念,遵循“輕開發,重保護;輕投入,重產出;輕資產,重品牌”原則。所謂“建設”并非大規模建設開發,而是按評價標準對參選項目在管理平臺、發展規劃、保護機制、服務能力、運營管護、文化品牌、休閑設施、科教宣傳等服務性軟硬件系統方面的完善與提升;所謂“認定”是在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對參選項目的篩選評價過程,對具有國家代表性并通過“建設”達到評價標準的森林生態旅游景觀廊道,授予“國家森林風景道”稱號并向社會推介。基于評價和認定需求,構建評價與管理體系以指導項目規范化發展。
以國家級森林風景道為示范,鼓勵省市兩級森林風景道體系建設,支持成立省級森林風景道發展機構,評定管理省市兩級森林風景道體系,并作為申報國家森林風景道的基本條件。以三級森林風景道為媒介,銜接“山水林田湖草”,形成全域生態旅游交通網絡體系。國家公園制度下,推動各級森林風景道與生態保護地的融合,銜接國家公園內外交通,在鞏固保護紅線的同時,推動生態體驗、科研、教育和娛樂的綜合發展。
組建森林旅游交通產業國家創新發展聯盟,吸引投資建設、規劃設計、運營管理的相關專業企業參與國家森林風景道的建設與發展。同時,成立國家森林風景道發展基金,讓地方整合資源,盤活資產,激活資本,積極倡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使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和健康發展,政府、企業和民眾共同受益。選擇資源優質地區,由機構、聯盟和地方聯合開展項目試點,打造政府、社會團體(企業)、群眾共同建設、共同維護、共同受益的區域發展平臺。探索國家森林風景道自治組織,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在管理平臺搭建、發展規劃與戰略制定、運營養護機制構建以及服務能力、資源保護和解說系統建設等方面做出嘗試。
國家森林風景道建設與社會參與各方形成“一頂一基兩支柱”的整體架構(如圖4 所示)。所謂“一頂”,即由國家森林風景道建設與認定專家委員會發布認定標準、實施細則和管理制度,作為試點項目頂層設計依據;“一基”,即由地方政府立項,確定牽頭單位,建立管理平臺,引入發展基金,以此作為基礎;“兩支柱”,即吸引產業導入和地方民眾廣泛參與是項目發展的兩大支柱。

圖4 國家森林風景道建設社會關系框架圖
依托國家森林風景道建設,推動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全域旅游發展背景下的大融合,形成多維度市場格局。第一產業維度,農、林、牧、副、漁產業的優質產品將成為森林風景道沿線的地標產品,形成與風景道品牌互相支撐的市場格局,即地標產品因森林風景道具有品牌效應,森林風景道也因地方特產具有更為豐富的體驗特色和記憶點;農林業、農村(林場)和農民(林場工人)將分別是國家森林風景道市場的主要產品來源、核心空間和從業主力軍。第二產業維度,國家森林風景道將刺激國內房車、自駕游、戶外運動及相關裝備和服務市場的發展;另外,基于森林風景道對文創產業的推動,可提高沿線加工業的附加值,使地處偏僻的林區獲得經濟活力。第三產業維度,國家森林風景道能促進沿線土地增值和服務空間擴大,推動吃、住、行、游、購、娛全體系服務市場發展。
為推動森林風景道建設,要從多元角度構建森林風景道文化體系。首先,建立森林風景道本身就是文化的理念。若將森林風景道與地方文化建設整合在一起,則營銷風景道就是營銷地方文化,風景道將成為地方文化的象征物和旅游吸引物。其次,培育森林風景道各類交通體驗方式的粉絲文化,例如,房車旅游、自駕游、自行車旅游、徒步旅游等,促使旅游體驗方式與森林風景道形成文化上的關聯,把森林風景道從文化角度塑造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新平臺和新時尚。再次,支持并鼓勵創作與森林風景道相關的影視、音樂、文學等各類文藝作品,通過全媒體平臺廣泛傳播。
國家森林風景道建設理念的提出,不但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已達到一定高度,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交通強國發展的必然需求?;谖覈延械木G道、旅游公路和旅游風景道建設成果,發揮國家森林風景道的媒介和催化劑作用,有利于加速我國廣大林區社會、生態、產業與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可促進區域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均衡發展,和政府、企業和民眾利益的共贏。
為促進國家森林風景道發展,首先,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是關鍵,交通運輸、文化旅游和林業草原跨行業融合是基礎,建議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聯合出臺支持政策,通過政策紅利賦能落后林區,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盤活存量資源,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其次,生態資源保護是根本,生態旅游經濟是目標,生態文明建設是核心,建議用發展促進保護,用保護保障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激活推動林區社會整體發展的新動能。最后,完善林區交通基礎設施,催生區域交通旅游產業,繁榮地方風景道文化,建議廣大林區所在地積極創建省、市所屬森林風景道產品體系,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自然風景線。
本研究梳理了國內森林風景道發展背景和面臨的問題,對標美國國家森林風景道發展經驗,嘗試性搭建了我國國家森林風景道發展機制的初步框架,由于研究者自身學科背景和實踐經驗的限制,研究偏宏觀、欠具體。國家森林風景道發展任重道遠,希望隨著項目的開展,能夠吸引更多研究者從更為具體的環節,豐富我國國家森林風景道理論體系。